餘姚出過哪些文化名人,請簡略地介紹其中一位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8-11

餘姚出過哪些文化名人,請簡略地介紹其中一位怎麼又笑了 2007-08-04

黃宗羲

嚴子陵

朱舜水

王陽明

虞世南

餘秋雨

餘秋雨先生是人們非常熟悉的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和散文作家。他的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化思想史、世界藝術理論史、城市文化學、全球華文文化史。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藝術創造工程》等,倍受學術界推崇,他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

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禧日記》和《千年一嘆》,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在讀者中產生了強烈而深刻的反響,頗受讀書界的歡迎和好評,在臺灣文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轟動,其作品發行量之大令人鼓舞。近年來,由於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餘秋雨先生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新聞界和文化界的焦點人物和重磅明星。但是就在餘秋雨聲譽日盛的同時,各種批評和非議也接踵而至,並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種現象業已成為當今文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基於此,筆者試圖對近幾年來評論界之於餘秋雨先生的各種批評做一巡視,以表達自己對余文的看法以及對當前文學批評的建議。當然,由於本人才疏學淺,資料不全,加之第一次操作此類文體,漏洞和缺失在所難免,我衷心地期待讀者和方家的批評指正。(順便說一句,我寫作這篇文章並非附庸風雅,實在是有話要說)

焦點:多元批評格局的並存

文學批評大多具有強烈的論辯色彩和主觀傾向,這受制於批評者不同的個性教養、知識背景、閱讀層次和年齡特徵等。因而在進行具體批評的時候,有的表現為不切實際的吹捧和奉承,有的表現為針鋒相對的駁斥和詰難,有的表現為肆無忌憚的謾罵和攻擊,有的表現為實事求是的評價和研討。所有這些,都在批評餘秋雨散文的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筆者將學界批評秋雨散文的聲音粗略地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吹捧奉承型、駁斥詰難型、謾罵攻擊型和評價研討型。

吹捧和奉承型

在這類批評中以冷成金、沙葉新、樓肇明等人的文章最為典型。

冷成金在其論文《論餘秋雨散文的價值取向》的“內容摘要”中對余文作出了高度的評價。原話是這樣的:“餘秋雨散文以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時代的使命感對傳統文人的品格進行了深入的檢索,對複雜的文化傳統進行了清醒的汰選,從”可愛“的文化傳統中尋找具有現實合理性的”可信“因素;餘秋雨散文在文化傳統的深處立定,以其冷峻的理性和充沛的人文意識關注民族文化品格的重建,從而完成了對當代散文的一次重要超越”。在本文的末尾他還寫道:餘秋雨的確是一位詩人,讀其散文,正如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使我們思接古往今來和上下八方,使我們深刻地意識到,個人的文化追求可能已經絕望,但文化的整體和諧、天道的執行規律仍然值得深深信賴。

著名作家沙葉新說,餘秋雨是散文大家,《文化苦旅》是神品,是心底流出來的情致,是精緻文化的代表作。樓肇明在《文化接軌的航程》中斷言:“餘秋雨可能是本世紀末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同時也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孫紹振在《當代作家評論》上撰文說:“餘秋雨先生的散文出現以後,散文作為文學形式正在揭開歷史的新篇章……在‘’五四‘’以來的散文經典中,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先例:這麼長的篇幅,這麼豐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資料,這麼巨大的知識容量,這麼接近於學術論文的理性色彩又這麼充滿了睿智和情趣。”

朱向前在《散文的“散”與“文”》中寫道:“餘秋雨的文化散文幾乎是篇篇浸透了中國文化的悽風苦雨和中國文人的集體痛苦感,再以個人生命的真體驗和真性情澆鑄成文字,舉重若輕,力能扛鼎,不僅上承新文學散文之餘緒而且開啟了一代風氣,將整個當代散文的創作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女散文家梅潔在讀罷《文化苦旅》之後激動地贊曰:“仰望中國散文的天空,應該說,還是星光燦爛!而先生的《文化苦旅》則是其中一條河系!這條河系裡的每一顆星星都在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見《我讀〈文化苦旅〉》)”

駁斥和詰難型

在這類評論中以餘開偉、湯溢澤、朱國華、王永飈等人的文章最為典型。

餘開偉的《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誰是文化殺手?》和《夏風秋雨愁煞人》可以說是三篇批判餘秋雨的文章。其中,《餘》文指出餘秋雨教授沒有反思和自省的勇氣,卻很有對批評者反擊的勇氣,把對他的批評上升到關係中國文化的未來命運的高度來看待。這樣就只能導致作家自我感覺與客觀實際的錯位,無法超越自我,陷入自我膨脹和精神變異的困境。《誰》文認為餘秋雨對待批評自己的文章應該處事不驚,心平氣和,理智判斷,科學分析,不能上綱上線,一概認之為“文化殺手”,將問題複雜化、白熱化,這種做法只能造成文化領域更大的分裂、失控和混亂,惡化文化生態環境。

湯溢澤在《〈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一文中指出:《文》書現為部分讀者的開胃品,不久即為讀者的反胃貨;餘秋雨的《文》是借古典之物抒一己之情,託昔日之物以抒秋雨之志,再加上幾段絞心的哀思;《文》外在是現代美文但其肢體則只是一味地舞弄古史,即是古史與現代美文的組裝品。總之,《文》只停留在開墾中國古代文化或曰只對古代文明沉重吟唱的基點上,不但沒有成為文化之峰,反而跌入了反胃的溝壑,是一本單調的散文集子。

朱國華在《別一種媚俗》中指出,《文化苦旅》中幾乎每一篇文章的基調都是學術權威口吻的居高臨下,遺老遺少式的弔古傷今,牧師佈道時的悲天憫人,並且還夾雜著舊式文人特有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脫。說穿了,《文化苦旅》的精神實質就是一種毫無新意的感傷情調。另外,他還說餘秋雨的散文創作是“故事+詩性語言+文化感嘆”的流水生產線。

王永飈在《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一文在肯定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後,批評《霜冷長河》只不過是展現了一箇中年人的瑣細、囉嗦、四平八穩以及值得讚賞的柔情和心腸,《霜》的問世不但預示著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終結,而且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無情地裸裎了餘秋雨這種文化反思的失敗,宣告了餘秋雨所推崇的“健全文化人格”的實際破落。其理由是後文化苦旅時代的餘秋雨什麼專欄都寫,什麼晚會都參加……墜入了一種“談心說理”的寫作模式。

謾罵和攻擊型

在這類評論中以王強、周澤雄、朱大可、黃敏等人的文章最為典型。

王強在《文化的悲哀:餘秋雨的學問及文章》中這樣批評餘秋雨:一、餘秋雨的學問放棄思想的創新而專注於玩弄華麗的辭藻,只是用浮誇的語言闡述人所共知的常識;二、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放棄了起碼的學術理性,把自己變成一個情緒化的生物;三、餘秋雨與正常學術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他的散文,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對現代學術的一種嘲弄,是學術文化的一次倒退;四、《文化苦旅》是已被人們唾棄了的感傷主義和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產物。王先生的總評是:餘秋雨這類散文的風行,正是中國文化沉淪的象徵,值得深思。

周澤雄在《最酷的作家》中言道:“中國願意讚美自己的作家多如牛毛,平心而論誰能做得像餘秋雨那樣老練和從容,自信和瀟灑?幽邈的用心隱含在大氣磅礴的文化袍袖之下,微微一抬,秋風乍露,就可以把人撩得遠遠。餘秋雨真不愧是餘秋雨!我原來應該想到,他高雅的名字其實早已透露了若干底裡訊息:秋雨,字面上的詩意自是充沛得無以復加,實際感受起來則完全是一派愁煞人的風景,何況他還鼓盪出一陣緊似一陣的秋風。”然後對餘秋雨在《鞦韆架》中表達對妻子的關愛之情大加諷刺,批判餘秋雨不該說其妻馬蘭是“亞洲最美麗的女人”,並動用伏爾泰的話作為論據:“何謂美?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

朱大可在《抹著文化口紅遊蕩文壇》一文中將餘秋雨散文的暢銷歸因於:歷史利用文學獲得了美麗外觀,而文學利用歷史獲得了精神深度。此其一也;煽情主義的話語策略以及一方面慰撫大眾靈魂,一方面慰撫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格”和“良知”的雙重話語功能具有極大的取悅性。此其二也。文中朱大可還指出了餘秋雨散文的媚俗,其證據是某妓女的手袋裡有三件物品:口紅、避孕套和《文化苦旅》。他的理論表述是:“這個世界需要的絕不再是創造思想的精英,而是追蹤公眾趣味和理念的獵狗”。此外,朱文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是針對余文《道士塔》中所表現的民族情結提出來的:如果沒有斯坦因等外國人的冒死拯救,這些經卷、寫本、繪畫和唐塑都將不復存在,只要敦煌藝術得以儲存,無論它屬於哪個國家(民族)。

黃敏在《〈文化苦旅〉“七氣”》一文中將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歸納為七種“味道”。“霸氣”(表現為文風的霸道和態度的霸道);“商賈氣”(表現為處處做廣告,兜售自己);“小儒氣”(表現為掉書袋、抖箱底);“八股氣”(表現為動輒上綱上線);“童稚氣”(表現為邏輯和語言功夫不到家);“猥褻氣”(表現為情節的猥褻和語言的猥褻);“市井氣”(表現為饒舌、刻薄與媚俗)。

評價和研討型

在這類評論中以古耜、高恆文、張伯存、李詠吟等人的文章最為典型。

古耜關於餘秋雨的散文的評論,據我收集的資料看來,共寫過三篇文章,它們是《過於隨意的歷史解讀——我看餘秋雨的兩篇散文》、《平心靜氣話秋雨》和《走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批評誤區——再談餘秋雨散文的瑜與瑕》。其中,《平》文在充分肯定餘秋雨散文的審美成就和文學地位後提出了幾點置疑:一、過分強調餘秋雨散文的創新意義,不僅不符合客觀實際,而且也無益於散文的繼承和發展;二、餘秋雨的散文中有很多篇章達到了質文俱佳的高度,但有些文字的觀點和說法經不起認真的考究,如《一個王朝的背影》和《抱愧山西》(關於這兩篇文章的評價在《過》文中也有提及)有捉襟見肘、疏漏悖謬之嫌;三、秋雨散文的意義和價值固然給當代散文創作帶來了多方面的借鑑和啟示,但尚未及為當代散文創作提供範例的程度。《走》文主要針對王強《文化的悲哀:餘秋雨的學問及文章》、韓石山的《餘秋雨散文的缺憾》、湯溢澤《〈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敗的標本》和程光煒的《疲憊的閱讀》的批評進行了再批評。

高恆文《學者的架子》一文針對餘秋雨《文化苦旅》中的“突兀”之語進行了重點的批評,認為《廢墟》一文中“中國曆來缺少廢墟文化”,並進而發揮“或者是冬烘氣十足地懷古,或者是實用主義的趨時”的觀點是下語輕率的高談闊論;認為《吳江船》一文中的一段話:“宋代大詞人姜夔對垂虹橋最是偏愛,有一次,他在那裡與摯友范成大告別,與他心愛的姑娘小紅坐船遠去,留下詩作一首:……”是一種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主觀想象。高恆文的另外兩篇文章《突兀之語何其多》和《關於“硬傷”答餘秋雨》也闡述了類似的觀點。

張伯存在《餘秋雨董橋合論》中對餘秋雨和董橋兩人的散文進行了深入淺出地比較,並得出了一些切中肯綮的結論。他認為餘秋雨的散文追求一種健全、完美的人格,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和道義責任,弘揚人文精神,透露出一種強烈的精英文化意識與啟蒙精神,但由於他是一個文化理想主義者,高貴的文化人心態成了他傳播文化時的心理障礙,同時也因此疏遠了讀者。他又認為余文燃燒著火熱的激情,酣暢淋漓,具有強烈的心理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但其語言過於迷戀戲劇化效果到了矯情的程度,因而與散文的自然之美產生了悖離。

李詠吟在《學者散文的命脈》中對余文發表了以下看法:餘秋雨自覺地擔當起學者的使命,透過抒情散文來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歷史憂患意識和民族意識;但作家自身的生命體驗因對歷史生命的悲憫而隔閡,自我生命的原始感受因面對歷史的激情而模糊;餘秋雨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合一的雅緻語言,語言在抒情中融注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但這種偏向於抒情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陷入空洞,削弱文章思想的意義;餘秋雨的散文追求一種思想的審美和諧和生命的感悟,但這是以遠離思想搏鬥,遠離思想戰場為代價的,因而缺乏某種穿透力和思想敏銳性。

展望:淨化文學批評的環境

近年來文學批評呈現出一種空前活躍的態勢,它反映了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文化選擇、社會良知、歷史責任的巨大轉變。這較之於過去“千篇一律”的僵死局面,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是,冷靜審視,時下文學批評中出現的混亂、失範的現象卻不能忽視,如何防微杜漸,矯枉過正,使之儘快走出惡性迴圈的泥淖,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依然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嚴肅課題。眾所周知,文學批評的基本要義是對文學作品及其他文學現象的價值進行闡釋和評價。它是人類的一種文化行為,一種價值活動;也是讀者審美活動的一種反思形式和再創造過程。它透過對藝術價值的闡釋和評價,直接制約著人類審美行為的導向、深度和效率。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批評,不僅能夠影響文學創作的發展,而且能夠指導文學鑑賞,提高讀者的文學欣賞水平。當然,文學批評者由於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固然可以表現出鮮明的批評個性,但這種個性必須建立在強烈的理性精神和崇高的學術品質上,必須與肆無忌憚的人生攻擊和尖酸刻薄的人格侮辱嚴格劃清界限,否則就會把嚴肅的文學批評引向誤區,使之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我認為,任何形式的文學批評都不能脫離被批評物件的主體精神和道德傾向,都不能對被批評物件的文字進行符合主觀意願的肢解和閹割,都不能斷章取義的按照自我需要進行蓄意歪曲,然後以審判官的身份進行鞭撻和發難,甚至有違批評規則和道德自控,將被批評者的身世經歷也當作攻擊的靶子,這在道義上無論如何都是說不過去的。也可以這樣說,一個批評者如果沒有閱讀作品的感性衝動,如果沒有獨到的見解,如果因為不適合自己的知識譜系而羞於或怯於說出內心的感受,如果因為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如果因為礙於情面或為“稻糧謀”而不願意說真話,那麼,這樣的學術批評是毫無益處可言的。遺憾的是,我們的許多批評者卻津津樂道於此。

一個真正的批評者,應該儘可能客觀公正地審視批評物件,儘可能地超越個人的好惡與偏見,以前瞻的眼光面對現實和歷史發言,對人生真理和藝術真諦報以執著追求,即“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只有“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才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要做到上述這樣當然很不容易,這需要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豐贍的學術修養做後盾,但這應該是我們努力遵從的規範,即使我們不能完全做到,也應該盡力而為。

結語:對秋雨散文的幾點看法

首先。餘秋雨散文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的暢銷主要是因為其作品本身的魅力,而並非有些批評家所說的商業炒作和自我包裝(要說原因,也只是次要的)。筆者以為,余文之所以在文學日益貶值的今天仍然擁有廣大的讀者,其原因主要在於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許多篇章主題重大,思想深刻,表現出一種跨越歷史與現實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識,以及對知識分子命運的深層關注。《道士塔》、《莫高窟》表現出對民族屈辱歷史的感嘆和對燦爛文化被毀的悲哀;《五城記》、《抱愧山西》表現出對構建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對經濟發展的關注;《流放者的土地》、《蘇東坡突圍》表現出對知識分子痛苦命運的惋惜和對製造這種悲劇的社會的控訴;《關於友情》、《關於善良》表現出對平等人際關係的嚮往和對真誠善良境界的追求;《華語情結》、《漂泊者們》所體現的是漂泊無定又擁有濃重家園意識的異鄉故人的深情呼喚。

第二、典麗精工的語言錘鍊,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小說敘事模式和議論話語模式的大膽引進,使文章具有很強的行文氣勢和藝術感染力。秋雨散文的語言是情理合一的典範,在他的詩性敘述中,敘事語法被一種理主宰著,浸滿了一種歷史的思考和感嘆。這種語言不追求那種水一樣的清澈,而追求一種潮樣的憤激和詩意。生命的體驗和感悟在一種哲理的詞語中棲身,渾厚質樸。此外,修辭手法和敘述風格的大膽採用,對於增加文章的氣勢和厚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基於此,筆者認為,餘秋雨的散文是大氣的,它是作者胸襟、膽識、氣度、使命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大用外腓,真體內充”,才能“返虛入渾,積健為雄”,這是永遠顛撲不破的真理。而秋雨散文如“荒荒油雲,寥寥長風”的大氣和勁健正來自於作者內涵的深沉和執著。這無疑為當代文壇提供了一些優秀作品。我為餘秋雨驕傲。

其次。後“山居筆記”時代的餘秋雨,由於各種應酬,精品越來越少,粗製濫造的文字卻越來越多。李新武在《餘郎才盡》一文中言道:“簡而言之,《文化苦旅》是談山談水,《山居筆記》是談史談鑑,《霜冷長河》談庸俗的人和人的庸俗。”這番話雖然有失公允,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縱觀《霜冷長河》一書,除卻第二輯的幾篇文章之外,其它文章真不敢恭維。文中再也看不出增刪看不出潤飾,更看不出心血的沉吟;行文失卻了情感頓挫歲月跌宕,字裡行間沒有了人文關懷沒有了憂患意識,說得嚴重一點,餘秋雨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稍後的《千禧日記》和《千年一嘆》也無足觀,不過是一些旅遊見聞罷了。為《相約星期二》環腰,令人生疑;為許晴的集子作序,使人膩味。我為餘秋雨惋惜。

最後。我相信,餘秋雨先生在新的世紀一定會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缺點和不足,認真反省,回到《文化苦旅》時代的自己。畢竟,餘秋雨先生是一個有良知,有人道主義的學者、作家,他一定會在道德滑坡、人性墮落、毒品蔓延的今天,為了人類的本性迴歸,為了給迷失自我的人們找回精神的家園而奔走呼號,也一定會為重建社會的文明秩序、為我們生活的人間處處充滿愛而殫精竭慮。同時,我也深深相信,餘秋雨先生同其他許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一樣,能夠做到(哪怕只有一點點),因為他有足夠的才情和學識。或許,我的要求太高了,但我仍然要為餘秋雨期待。

餘姚出過哪些文化名人,請簡略地介紹其中一位xiaopi060506 2007-08-04

黃宗羲

嚴子陵

朱舜水

王陽明

虞世南

如果將就著的話,,餘秋雨也算半個餘姚人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州,亦號南雷,浙江餘姚人。他的父親黃尊素為萬曆進士,天啟中為御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裡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發(疑係“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卷)。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裡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詔徵,皆辭免。

黃宗羲的啟蒙思想完全沒有外來思想的影響,空前絕後,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黃宗羲多才博學,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諮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最先從“民主”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制制度者,真堪稱是中國思想啟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

《明夷待訪錄》一書計十三篇。“明夷”本為卦名,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為“離下坤上”。“明”即是太陽(離),“夷”是損傷之意。從卦象上看,太陽處“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來臨的情況。這暗含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懣和指責,也是對太陽再度升起照臨天下的希盼。“待訪”是等待賢者來訪,讓此書成為後人之師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陽,亦稱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誅鋤”之解,又有“視之不見”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國之痛。該書透過抨擊“家天下”的專制君主制度,向世人傳遞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這在當時黑暗無比社會環境下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原君》是《明夷待訪錄》的首篇。黃宗羲在開篇就闡述人類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他說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釋其害”,也就是說,產生君主,是要君主負擔起抑私利、興公利的責任。對於君主,他的義務是首要的,權力是從屬於義務之後為履行其義務服務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僕而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然而,後來的君主卻“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益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並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均見《原君》)。對君主“家天下”的行為從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餘姚出過哪些文化名人,請簡略地介紹其中一位sxy1217858 2012-06-15

餘秋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國際知名的學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臺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2006年12月,“2006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重磅釋出,餘秋雨以1400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首富寶座,引發廣泛關注。現任《書城》雜誌榮譽主編。2012年2月,有微博稱餘秋雨曾為熊膽企業題詞,其助理對此予以否認。

餘姚出過哪些文化名人,請簡略地介紹其中一位konglongkonglo 2007-08-04

餘秋雨

http://bk。baidu。com/view/5924。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