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續皇帝是怎麼死的?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09-29

光續皇帝是怎麼死的?ghujhhty 2011-12-26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臺涵元殿,滿含悲憤地離開了人間。臨終無一名親屬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發現,早已死去多時,可謂生前死後,備受冷落,孤苦淒涼至極。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的訊息傳出,中外同感震驚。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七十四歲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便由此而產生。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連英等人,平日依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深恐慈禧死後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謀斃。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了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逸經》雜誌二十九期上發表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卻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宮禁者對光緒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說。如《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清史稿·德宗本紀二》等所謂正史或官修史籍內,均載光緒系正常死亡;再如《萇楚齋三筆》卷六則稱:早在光緒三十四年二三月間,光緒帝久病未愈,早入膏肓,是時肝氣大發,以手扭太監頂戴,以足踢翻電燈,情勢日及。又光緒臨終前一段時間,一直為其治病的六位名醫之一杜鍾駿所著《崇德請脈記》一書,對光緒之病情、診病經過以及光緒臨終前的病狀,敘述頗詳,證明光緒確實是正常死亡。

光緒之所以會在壯年夭亡,首先,這與他一貫體質積弱,自幼失於調養有關。從光緒早年的醫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體弱多病,且有長期遺精病史。光緒三十七歲時,在親書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前幾年每月遺精十幾次,近幾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洩,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可見,光緒體質一直不好。另據光緒十年、十二年(1884、1886年)的脈案,知其經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湯藥、丸藥很少有不用的時候。這時光緒年僅十五六歲,即已弱不禁風,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災多難。這些檔案記載與民間的傳聞以及一些文獻中所記述的情景頗為相似。

其次,成年以後的光緒,體質雖未見好轉,遺精及腰背痠沉等病仍在繼續。但從醫案記錄來看,在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其診病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有所減少,到光緒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後他的病情卻突然加重,體質直線下降。據當時醫案記載,其病狀紛紜,甚為複雜。如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八日的醫案是這樣記載的:朱焜、門定鰲、莊守和、張仲元請得皇上脈息左寸關沉滑稍數,人迎見浮,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頭痛惡寒,身肢痠痛。面色青黃而滯。……頭覺眩暈,坐久則痛。左邊頰頤發木,耳後項筋痠疼。顎間偏左粟泡嗆破,漱口時或帶血絲,咽喉覺擋,左邊似欲起泡,右邊微疼。……舌苔中灰邊黃。左牙疼痛較甚,唇焦起皮,口渴思飲,喉癢嗆刻,氣不舒暢,心煩而悸,不耐事擾,時作太息。目中白睛紅絲未淨,視物眯朦,左眼尤甚,眼泡時覺發脹。耳內覺聾,時作烘聲。胸中發堵,呼吸言語丹田氣覺不足,胸中窄狹,小腹時見氣厥,下部覺空,推揉按摩稍覺舒暢,氣短懶言。兩肩墜痛。夜寐少眠,醒後筋脈覺僵,難以轉側。夢聞金聲偶或滑精,……心中無因自覺發笑。進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溼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時或艱澀不利等症。本由稟賦素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腠理不密,感受風寒使然。今僅暫用疏風寒之中,仍寓養心扶脾潤肺生津滋養肝腎之劑。尚宜節勞靜養調理。所開出的藥方是:防風二錢,川芎一錢五分,薄荷八分,羌活一錢五分,雲茯神苓各二錢,元參三錢,乾地黃三錢,霜桑葉二錢,花粉二錢,桔梗二錢,乾草八分,建曲二錢,引用甘菊二錢,生薑三斤。此日脈案可謂詳盡,而自此以後二三年脈案,大都與此相近,且病情逐漸加劇。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光緒皇帝的疾病不斷惡化,從未好轉,從脈案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病已入五臟,氣血雙虧,病情日趨嚴重。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春,也就是光緒臨終前半年,其病勢已十分嚴重,宮中御醫已均無良方可施,眼看光緒就要不行了,清廷這才急忙徵召江蘇名醫陳秉鈞、曹元恆來京入宮診視。緊接著又向直隸、兩江、湖廣、山東、河南、山西等督撫發出電旨:入春以來,皇上欠安。在京各醫,診治無效。希各處精選名醫,迅速來京,恭候傳診。各省接此電旨,很快就保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名醫來京。並分別致電直隸、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督撫,告知速送川續斷、蘇芡實、北沙參、苡米、廣陳皮、桑寄生、杭白菊、茯苓、甘枸杞等御用上品藥材。可為時已晚。此後,主要由以上諸人為光緒診脈開方,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九日,江蘇名醫曹元恆在醫案中寫道: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於無藥可對症的嚴重病狀。只得開些平安藥:鱉甲心三錢,水灸;新會皮七分、雲茯苓三錢、飛辰砂三分、拌;石決明四錢,鹽水煅;鹽半夏一錢五分、粉羆榭三錢、杭菊瓣一錢、炒谷芽四錢,水煎服。五月初十日(6月8日),陳秉鈞更在“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之語,光緒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光緒本人對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著急,在他親述的病原中,一再指責御醫們無能。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雖“屢易方藥,仍屬加重”而斥責御醫們:“病勢遷延,服藥總覺無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責備禦醫:“服藥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藥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醫是:“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能如此草率!”等等。這些斥責嚴詞,在他的病原中經常出現,反映了他焦躁絕望的心情。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

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從這些關係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后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制眾論,一人做主,執意讓只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慾薰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裡,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制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只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光續皇帝是怎麼死的?林泉山客 2011-12-26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傍晚,三十八歲的光緒皇帝,在中南海瀛臺涵元殿,滿含悲憤地離開了人間。臨終無一名親屬及大臣在身旁,及至被人發現,早已死去多時,可謂生前死後,備受冷落,孤苦淒涼至極。

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的訊息傳出,中外同感震驚。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七十四歲的慈禧前面,而且只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於是,光緒被人謀害致死的種種說法便由此而產生。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臺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連英等人,平日依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深恐慈禧死後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謀斃。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了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逸經》雜誌二十九期上發表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卻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但也有不少史籍或接近宮禁者對光緒之死持自然病死之說。如《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清史稿·德宗本紀二》等所謂正史或官修史籍內,均載光緒系正常死亡;再如《萇楚齋三筆》卷六則稱:早在光緒三十四年二三月間,光緒帝久病未愈,早入膏肓,是時肝氣大發,以手扭太監頂戴,以足踢翻電燈,情勢日及。又光緒臨終前一段時間,一直為其治病的六位名醫之一杜鍾駿所著《崇德請脈記》一書,對光緒之病情、診病經過以及光緒臨終前的病狀,敘述頗詳,證明光緒確實是正常死亡。

光緒之所以會在壯年夭亡,首先,這與他一貫體質積弱,自幼失於調養有關。從光緒早年的醫案及其自述的“病原”得知,他自幼體弱多病,且有長期遺精病史。光緒三十七歲時,在親書的“病原”中說:遺精已經將近二十年,前幾年每月遺精十幾次,近幾年每月二三次,經常是無夢不舉就自行遺洩,冬天較為嚴重。腰腿肩背經常感覺酸沉,稍遇風寒必定頭疼,耳鳴現象也近十年。可見,光緒體質一直不好。另據光緒十年、十二年(1884、1886年)的脈案,知其經常患感冒及脾胃病,湯藥、丸藥很少有不用的時候。這時光緒年僅十五六歲,即已弱不禁風,失去抵抗病菌之力而多災多難。這些檔案記載與民間的傳聞以及一些文獻中所記述的情景頗為相似。

其次,成年以後的光緒,體質雖未見好轉,遺精及腰背痠沉等病仍在繼續。但從醫案記錄來看,在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其診病吃藥的次數卻相對有所減少,到光緒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後他的病情卻突然加重,體質直線下降。據當時醫案記載,其病狀紛紜,甚為複雜。如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八日的醫案是這樣記載的:朱焜、門定鰲、莊守和、張仲元請得皇上脈息左寸關沉滑稍數,人迎見浮,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頭痛惡寒,身肢痠痛。面色青黃而滯。……頭覺眩暈,坐久則痛。左邊頰頤發木,耳後項筋痠疼。顎間偏左粟泡嗆破,漱口時或帶血絲,咽喉覺擋,左邊似欲起泡,右邊微疼。……舌苔中灰邊黃。左牙疼痛較甚,唇焦起皮,口渴思飲,喉癢嗆刻,氣不舒暢,心煩而悸,不耐事擾,時作太息。目中白睛紅絲未淨,視物眯朦,左眼尤甚,眼泡時覺發脹。耳內覺聾,時作烘聲。胸中發堵,呼吸言語丹田氣覺不足,胸中窄狹,小腹時見氣厥,下部覺空,推揉按摩稍覺舒暢,氣短懶言。兩肩墜痛。夜寐少眠,醒後筋脈覺僵,難以轉側。夢聞金聲偶或滑精,……心中無因自覺發笑。進膳不香,消化不快。……下部潮溼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時或艱澀不利等症。本由稟賦素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腠理不密,感受風寒使然。今僅暫用疏風寒之中,仍寓養心扶脾潤肺生津滋養肝腎之劑。尚宜節勞靜養調理。所開出的藥方是:防風二錢,川芎一錢五分,薄荷八分,羌活一錢五分,雲茯神苓各二錢,元參三錢,乾地黃三錢,霜桑葉二錢,花粉二錢,桔梗二錢,乾草八分,建曲二錢,引用甘菊二錢,生薑三斤。此日脈案可謂詳盡,而自此以後二三年脈案,大都與此相近,且病情逐漸加劇。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光緒皇帝的疾病不斷惡化,從未好轉,從脈案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其病已入五臟,氣血雙虧,病情日趨嚴重。

到了光緒三十四年春,也就是光緒臨終前半年,其病勢已十分嚴重,宮中御醫已均無良方可施,眼看光緒就要不行了,清廷這才急忙徵召江蘇名醫陳秉鈞、曹元恆來京入宮診視。緊接著又向直隸、兩江、湖廣、山東、河南、山西等督撫發出電旨:入春以來,皇上欠安。在京各醫,診治無效。希各處精選名醫,迅速來京,恭候傳診。各省接此電旨,很快就保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名醫來京。並分別致電直隸、四川、雲南、貴州等省督撫,告知速送川續斷、蘇芡實、北沙參、苡米、廣陳皮、桑寄生、杭白菊、茯苓、甘枸杞等御用上品藥材。可為時已晚。此後,主要由以上諸人為光緒診脈開方,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九日,江蘇名醫曹元恆在醫案中寫道: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在治療上不論是寒涼藥還是溫燥藥都不能用,處於無藥可對症的嚴重病狀。只得開些平安藥:鱉甲心三錢,水灸;新會皮七分、雲茯苓三錢、飛辰砂三分、拌;石決明四錢,鹽水煅;鹽半夏一錢五分、粉羆榭三錢、杭菊瓣一錢、炒谷芽四錢,水煎服。五月初十日(6月8日),陳秉鈞更在“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之語,光緒的病狀更加複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

光緒本人對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著急,在他親述的病原中,一再指責御醫們無能。光緒三十四年(1908)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雖“屢易方藥,仍屬加重”而斥責御醫們:“病勢遷延,服藥總覺無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責備禦醫:“服藥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藥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醫是:“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能如此草率!”等等。這些斥責嚴詞,在他的病原中經常出現,反映了他焦躁絕望的心情。

清宮醫案的確告訴人們,光緒是病死的。但是,從光緒死的那天開始,人們就懷疑他不是正常死亡,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緒雖與慈禧以“母子”相稱,實際上他並不是慈禧親生。光緒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載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豐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門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蔭齋,其父醇親

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豐皇帝的弟弟。其母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從這些關係講,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時年僅十九歲,身後無子,按“兄終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為獨生子,則應從其最親近的親屬中選一子弟繼承帝位。大臣們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作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為溥倫之父載治不是奕緯親生子,同樣是由旁支過繼,實際上是因為若要載淳的子侄輩繼位,自己身為祖母便無權以太后身份臨朝。國不可一日無君。第二天,慈禧壓制眾論,一人做主,執意讓只有四歲的載湉入宮即位為帝。載湉,也就是光緒,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一方面是因為慈禧親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無子嗣繼承皇位;更重要的還是慈禧權慾薰心,找個兒皇帝,可再次創造機會垂簾聽政。

光緒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歲的載湉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從這一天起,光緒就被慈禧抓在手裡,或當作爭奪權利的利器,或作為顯示威嚴的權杖,更多的情況下,則當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擺設,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這自然是慈禧專制政治的需要。入宮後的光緒,是在孤獨中長大的,繁瑣的宮中禮節,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沒有母愛,飲食寒暖沒有人真心去細心照料,應倡導應禁忌之事,無人去指點揭示。沒有童年的歡樂,致使他從小就心情抑鬱,精神不快,造成身體積弱,難以抵擋疾病的侵襲,留下了難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滿清野史》中稱:人在幼年的時候,都受到父母的呵護,照顧其出行,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兒,也會得到親朋好友的照顧。只有光緒皇上無人敢親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飯食有數十種,擺滿桌案,可離皇上稍遠的飯食,大都已臭腐,接連數日不換。靠近皇上的飯食雖然並未臭腐,可經多次加熱,已不能可口。……載湉自十餘歲後,雖為天子,可還不如一個孤兒,以後身患痼疾,即是由於少年時衣食不節造成的。雖為野史,可內容與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所述:“緬懷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攜,長而禁制,終於損其天年。無母子之親,無夫婦昆季之愛,無臣下侍從宴遊暇豫之樂。平世齊民之福,且有勝於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說明光緒帝體弱多病之原因,實與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於調養照料有關。

光續皇帝是怎麼死的?豬頭的命運 2011-12-26

被慈禧太后毒死的。

慈禧太后臨死前,命令太監下毒弄死了光緒,防止光緒在她死後倒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