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問題想請教一下大家,核心是什麼東西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11-16

有一問題想請教一下大家,核心是什麼東西啊?yoovie 2007-01-30

核心有兩種概念,不知道你說的是那種?

1種是編譯核心,屬於軟體部分.

核心是作業系統的內部核心程式,它向外部提供了對計算機裝置的核心管理呼叫。我們將作業系統的程式碼分成2部分。核心所在的地址空間稱作核心空間。而在核心以外的統稱為外部管理程式,它們大部分是對外圍裝置的管理和介面操作。外部管理程式與使用者程序所佔據的地址空間稱為外部空間。通常,一個程式會跨越兩個空間。當執行到內河空間的一段程式碼時,我們稱程式處於核心態,而當程式執行到外部空間程式碼時,我們稱程式處於使用者態。

從UNIX起,人們開始用高階語言(UNIX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UNIX的系統級語言C語言)編寫核心程式碼,使得核心具有良好的擴充套件性。單一核心(monolithic kernel)是當時作業系統的主流,作業系統中所有的系統相關功能都被封裝在核心中,它們與外部程式處於不同的記憶體地址空間中,並透過各種方式(在Intel IA-32體系中採用386保護模式)防止 外部程式直接訪問核心結構。程式只有透過一套稱作系統呼叫(system call)的介面訪問核心結構。近些年來,微核心(micro kernel)結構逐漸流行起來,成為作業系統的主要潮流。1986年,Tanenbaum提出Mach kernel,而後,他的minix和GNU的Hurd作業系統更是微核心系統的典範。

在微核心結構中,作業系統的核心只需要提供最基本、最核心的一部分操作(比如建立和刪除任務、記憶體管理、中斷管理等)即可,而其他的管理程式(如檔案系統、網路協議棧等)則儘可能的放在核心之外。這些外部程式可以獨立執行,並對外部使用者程式提供作業系統服務,服務之間使用程序間通訊機制(IPC)進行互動,只在需要核心的協助時,才透過一套介面對核心發出呼叫請求。

微核心系統的優點時作業系統具有良好的靈活性。它使得作業系統內部結構簡單清晰。程式程式碼的維護非常之方便。但是也有不足之處。微核心系統由於核心態只實現了最基本的系統操作,這樣核心以外的外部程式之間由於獨立執行使得系統難以進行良好的整體最佳化。另外,程序間互相通訊的開銷也較單一核心系統要大許多。從整體上看,在當前的硬體條件下,微核心在效率上的損失小於其在結構上獲得的收益,故而選取微核心成為作業系統的一大潮流。

然而,Linux系統卻恰恰使用了單一核心結構。這是由於Linux是一個實用主義的作業系統。Linux Tovarlds以程式碼執行效率為自己作業系統的第一要務,並沒有進行過一個系統的設計工作,而是任由Linux在使用中不斷髮展。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參與Linux開發的程式設計師大多為世界各地的駭客們。比起結構的清晰,他們更加註重功能的強大和高效的程式碼。於是,他們將大量的精力放在最佳化程式碼上,而這樣的全域性性最佳化必然以喪失結構精簡為代價,導致Linux中的每個部件都不能輕易被拆除。否則必然破壞整體效率。

雖然Linux是單一核心體系,但是它與傳統的單一核心UNIX作業系統不同。在普通的單一核心系統中,所有的核心程式碼都是被靜態編譯聯入的,而在Linux中,可以動態裝入和解除安裝內河中的部分程式碼。Linux將這些程式碼段稱為模組。(module),並對模組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在Linux中,可以在需要時自動裝入和解除安裝模組。

Linux不支援使用者態執行緒。在使用者態中,Linux認為執行緒就是共享上下文(Context)的程序。Linux透過LWP(light weight thread)的機制來實現使用者態執行緒的概念。透過系統呼叫clone()建立新的執行緒。

Linux的核心為非搶佔式的。即,Linux不能透過改變優先權來影響核心當前的執行流程。因此,Linux在實現實時操作時就有問題。Linux並不是一個“硬”實時作業系統。

在Linux核心中,包括了程序管理(process management)、定時器(timer)、中斷管理(interrupt management)、記憶體管理(memory management)、模組管理(module management)、虛擬檔案系統介面(VFS layer)、檔案系統(file system)、裝置驅動程式(device driver)、程序間通訊(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網路管理(network management)、系統啟動(system init)等作業系統功能的實現。

2、另一種便是硬體核心了,很多硬體都是有核心的.不過大體還是和軟核心相聯絡,我這裡簡單的說一種核心吧.

核心(Die)又稱為核心,是CPU最重要的組成部分。CPU中心那塊隆起的晶片就是核心,是由單晶矽以一定的生產工藝製造出來的,CPU所有的計算、接受/儲存命令、處理資料都由核心執行。各種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邏輯結構,一級快取、二級快取、執行單元、指令級單元和匯流排介面等邏輯單元都會有科學的佈局。

為了便於CPU設計、生產、銷售的管理,CPU製造商會對各種CPU核心給出相應的代號,這也就是所謂的CPU核心型別。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會有不同的核心型別(例如Pentium 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種核心都會有不同版本的型別(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為B0和C1 等版本),核心版本的變更是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錯誤,並提升一定的效能,而這些變化普通消費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種核心 型別都有其相應的製造工藝(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積(這是決定CPU 成本的關鍵因素,成本與核心面積基本上成正比)、核心電壓、電流大小、電晶體數量、各級快取的大小、主頻範圍、流水線架構和支援 的指令集(這兩點是決定CPU實際效能和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功耗和發熱量的大小、封裝方式(例如S。E。P、PGA、FC-PGA、FC-PGA2等等)、介面型別(例如Socket 370,Socket A,Socket 478,Socket T,Slot 1、Socket 940等等)、前端匯流排頻率(FSB)等等。因此,核心型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CPU的工作效能。

一般說來,新的核心型別往往比老的核心型別具有更好的效能(例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 1。8GHz 效能要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新核心型別剛推出時,由於技術不完善或新的架構和製造工藝不成熟等原因,可能 會導致新的核心型別的效能反而還不如老的核心型別的效能。例如,早期 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介面的Pentium 4的實際效能不如Socket 370介面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賽揚,現在的低頻Prescott核心Pentium 4的實際效能不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等等,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CPU製造商對新核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後期產品的效能必然會超越老核心產品。

CPU核心的發展方向是更低的電壓、更低的功耗、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整合更多的電晶體、更小的核心面積(這會降低CPU的生產成本從而最終會降低CPU 的銷售價格)、更先進的流水線架構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整合更多的功能(例如整合記憶體控制器等等)以及雙核心和 多核心(也就是1個CPU內部有2個或更多個核心)等。CPU核心的進步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最有意義的就是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效能更強的CPU。

在CPU漫長的歷史中伴隨著紛繁複雜的CPU核心型別,以下分別就Intel CPU和AMD CPU的主流核心型別作一個簡介。主流核心型別介紹(僅限於桌上型電腦CPU,不包括筆記本CPU和伺服器/工作站CPU,而且不包括比較老的核心型別)。

Intel CPU的核心型別 :

Tualatin

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圖拉丁”核心,是Intel在Socket 370架構上的最後一種CPU核心,採用0。13um製造工藝,封裝方式採用FC-PGA2和PPGA,核心電壓也降低到了1。5V左右,主頻範圍從1GHz到1。4GHz,外頻分別為100MHz(賽揚)和133MHz(Pentium III),二級快取分別為512KB(Pentium III-S)和256KB(Pentium III和賽揚),這是最強的Socket 370核心,其效能甚至超過了早期低頻的Pentium 4系列CPU。

Willamette

這是早期的Pentium 4和P4賽揚採用的核心,最初採用Socket 423介面,後來改用Socket 478介面(賽揚只有1。7GHz和1。8GHz兩種,都是Socket 478介面),採用0。18um製造工藝,前端匯流排頻率為400MHz, 主頻範圍從1。3GHz到2。0GHz(Socket 423)和1。6GHz到2。0GHz(Socket 478),二級快取分別為256KB(Pentium 4)和128KB(賽揚),注意,另外還有些型號的Socket 423介面的Pentium 4居然沒有二級快取!核心電壓1。75V左右,封裝方式採用Socket 423的PPGA INT2,PPGA INT3,OOI 423-pin,PPGA FC-PGA2和Socket 478的PPGA FC-PGA2以及賽揚採用的PPGA等等。Willamette核心製造工藝落後,發熱量大,效能低下,已經被淘汰掉,而被Northwood核心所取代。

Northwood

這是目前主流的Pentium 4和賽揚所採用的核心,其與Willamette核心最大的改進是採用了0。13um製造工藝,並都採用Socket 478介面,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快取分別為128KB(賽揚)和512KB(Pentium 4),前端匯流排頻率分別為400/533/800MHz(賽揚都只有400MHz),主頻範圍分別為2。0GHz到2。8GHz(賽揚),1。6GHz到2。6GHz(400MHz FSB Pentium 4),2。26GHz到3。06GHz(533MHz FSB Pentium 4)和2。4GHz到3。4GHz(800MHz FSB Pentium 4),並且3。06GHz Pentium 4和所有的800MHz Pentium 4都支援超執行緒技術(Hyper-Threading Technology),封裝方式採用PPGA FC-PGA2和PPGA。按照Intel的規劃,Northwood核心會很快被Prescott核心所取代。

Prescott

這是Intel最新的CPU核心,目前還只有Pentium 4而沒有低端的賽揚採用,其與Northwood最大的區別是採用了0。09um製造工藝和更多的流水線結構,初期採用Socket 478介面,以後會全部轉到LGA 775介面,核心電壓1。25-1。525V,前端匯流排頻率為533MHz(不支援超執行緒技術)和800MHz(支援超執行緒技術),主頻分別為533MHz FSB的2。4GHz和2。8GHz以及800MHz FSB的2。8GHz、3。0GHz、3。2GHz和3。4GHz,其與Northwood相比,其L1 資料快取從8KB增加到16KB,而L2快取則從512KB增加到1MB,封裝方式採用PPGA。按照Intel的規劃,Prescott核心會很快取代Northwood核心並且很快就會推出Prescott核心533MHz FSB的賽揚。

AMD CPU的核心型別:

Athlon XP的核心型別

Athlon XP有4種不同的核心型別,但都有共同之處:都採用Socket A介面而且都採用PR標稱值標註。

Palomino

這是最早的Athlon XP的核心,採用0。18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為1。75V左右,二級快取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

Thoroughbred

這是第一種採用0。13um製造工藝的Athlon XP核心,又分為Thoroughbred-A和Thoroughbred-B兩種版本,核心電壓1。65V-1。75V左右,二級快取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和333MHz。

Tho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快取為256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可以看作是遮蔽了一半二級快取的Barton。

Barton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65V左右,二級快取為512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333MHz和400MHz。

新Duron的核心型別

AppleBred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快取為64KB,封裝方式採用OPGA,前端匯流排頻率為266MHz。沒有采用PR標稱值標註而以實際頻率標註,有1。4GHz、1。6GHz和1。8GHz三種。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型別

Clawhammer

採用0。13um製造工藝,核心電壓1。5V左右,二級快取為1MB,封裝方式採用mPGA,採用Hyper Transport匯流排,內建1個128bit的記憶體控制器。採用Socket 754、Socket 940和Socket 939介面。

Newcastle

其與Clawhammer的最主要區別就是二級快取降為512KB(這也是AMD為了市場需要和加快推廣64位CPU而採取的相對低價政策的結果),其它效能基本相同。

至於CPU最強的核心,在筆記本方面, Dothan 是當前最強的核心,而臺式電腦方面,Intel Prescott是很強的核心,AMD Athlon 64系列CPU的核心型別Clawhammer、Newcastle也很強。

上面都是網上找的,你有空也可多看看別人的資料.

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有一問題想請教一下大家,核心是什麼東西啊?正牌tl 2007-01-30

核心(Die)又稱為核心,是CPU最重要的組成部分。CPU中心那塊隆起的晶片就是核心,是由單晶矽以一定的生產工藝製造出來的,CPU所有的計算、接受/儲存命令、處理資料都由核心執行。各種CPU核心都具有固定的邏輯結構,一級快取、二級快取、執行單元、指令級單元和匯流排介面等邏輯單元都會有科學的佈局。

為了便於CPU設計、生產、銷售的管理,CPU製造商會對各種CPU核心給出相應的代號,這也就是所謂的CPU核心型別。

不同的CPU(不同系列或同一系列)都會有不同的核心型別(例如Pentium 4的Northwood,Willamette以及K6-2的CXT和K6-2+的ST-50等等),甚至同一種核心都會有不同版本的型別(例如Northwood核心就分為B0和C1等版本),核心版本的變更是為了修正上一版存在的一些錯誤,並提升一定的效能,而這些變化普通消費者是很少去注意的。每一種核心型別都有其相應的製造工藝(例如0。25um、0。18um、0。13um以及0。09um等)、核心面積(這是決定CPU成本的關鍵因素,成本與核心面積基本上成正比)、核心電壓、電流大小、電晶體數量、各級快取的大小、主頻範圍、流水線架構和支援的指令集(這兩點是決定CPU實際效能和工作效率的關鍵因素)、功耗和發熱量的大小、封裝方式(例如S。E。P、PGA、FC-PGA、FC-PGA2等等)、介面型別(例如Socket 370,Socket A,Socket 478,Socket T,Slot 1、Socket 940等等)、前端匯流排頻率(FSB)等等。因此,核心型別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CPU的工作效能。

一般說來,新的核心型別往往比老的核心型別具有更好的效能(例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 1。8A GHz就要比Willamette核心的Pentium 4 1。8GHz效能要高),但這也不是絕對的,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新核心型別剛推出時,由於技術不完善或新的架構和製造工藝不成熟等原因,可能會導致新的核心型別的效能反而還不如老的核心型別的效能。例如,早期Willamette核心Socket 423介面的Pentium 4的實際效能不如Socket 370介面的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和賽揚,現在的低頻Prescott核心Pentium 4的實際效能不如同頻的Northwood核心Pentium 4等等,但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CPU製造商對新核心的不斷改進和完善,新核心的中後期產品的效能必然會超越老核心產品。

CPU核心的發展方向是更低的電壓、更低的功耗、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整合更多的電晶體、更小的核心面積(這會降低CPU的生產成本從而最終會降低CPU的銷售價格)、更先進的流水線架構和更多的指令集、更高的前端匯流排頻率、整合更多的功能(例如整合記憶體控制器等等)以及雙核心和多核心(也就是1個CPU內部有2個或更多個核心)等。CPU核心的進步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最有意義的就是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效能更強的CPU。

在CPU漫長的歷史中伴隨著紛繁複雜的CPU核心型別,以下分別就Intel CPU和AMD CPU的主流核心型別作一個簡介。主流核心型別介紹(僅限於桌上型電腦CPU,不包括筆記本CPU和伺服器/工作站CPU,而且不包括比較老的核心型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