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小孩為什麼認為太陽不同時間裡遠近不同?其實太陽在什麼時候...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3-01-09

...個小孩為什麼認為太陽不同時間裡遠近不同?其實太陽在什麼時候...飄逸藍風 2007-06-17

兩小兒辯日

[b]《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註釋:

(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距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圓的為盤,方的為盂。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瞭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藉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透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複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佈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蒐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註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覆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覆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裡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鬆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範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充套件。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儲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裡,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列子是屬於道家學派,孔子是屬於儒家學派,又以博學著名。因此列子寫這故事,來譏笑孔子的無知,不能判斷兩小兒所提出的疑問。其實兩小兒提出的疑問,也是列子提出的疑問。這個疑問,列子也不能解決。因為這兩個疑問都是從感覺產生的。一個從視覺說,早上看到太陽大,中午看到太陽小。這個視覺並不正確。因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氣,透過雲氣來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雲氣消散,就顯得太陽小,其實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

一個小兒說,太陽早上涼快,中午熱,從身體對溫度的感受來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也不正確。因為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這個溫度的涼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

這個故事是列子編出來的,並不真有其事。《列子》這部書經專家研究,是魏晉時人編的。其中可能有先秦傳說,也有魏晉時思想。這篇裡所提出的問題,大概魏晉時人還無法解決,春秋時人的孔子更無法解決。《列子》提出這個問題來笑孔子的無知,其實他跟孔子一樣,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當時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從這裡得到啟發,人們想到的問題,有的在當時並不能得到解決。如晉代張華《博物志》裡講到:“奇肱國,其民善機巧,以殺百禽,能為飛車從風遠行。”說商湯時代已經有人能造飛車。直到張華的晉代,也沒有人會造飛車。但至少在那時,已有飛車的想法。這種想法到後來終於實現了,人們終於造出飛機來。關於太陽和地球的遠近,在著作《列子》的時代是無法正確解決的,但後來科學家終於算出來了,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14 960萬公里。科學的前進,有時也受到各種想象的影響。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種想象來也是好的。就這個意義說,這個故事也是可取的。這個故事的好處,可以啟發人們去考慮問題,要從多方面來考慮。兩個童子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就把不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了。提出了一個不好解決的問題,對科學的促進是有作用的。

《列子》裡寫這個故事,要譏笑孔子的無知。這是因為《列子》屬於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學派不同,所以道家要譏笑孔子。這點是很明白的。所以這篇的結論:“孰為汝多知乎!”這句譏諷的話是不正確的。

再就這篇的寫法看:先提出結論,再加說明,這樣寫簡單明瞭。就說明看,結合人們的經驗,寫得具體明白,這樣寫是好的,所以雖提出這個不好解決的問題,還是寫得簡單扼要,具體明白,達到要說的目的。在說明裡,作者在一處用了兩個比喻,一個“如車輪”,一個“如盤盂”,這兩個比喻具體地說明日的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明白了,這個理由是從人們的視覺來的,所以是有力量的。因為當時人的知識,還沒有感到視覺在一定的場合是不盡可靠的。另一個說明,講一種感覺是“滄滄涼涼”,一個比喻“如探湯”。這樣講一種感覺和一個比喻,結合“日初出”和“日中”來說,也把結論的理由說明。這是從人們的感覺來的,也有說服力。當時人們也沒有感到人們的感覺是受各種條件的影響的。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這篇《辯日》對人們的認識是有影響的。現在看來,這個問題的提出,對後世科學家的探討,還是有作用的。

一、相關知識

1.太陽什麼時候離人們近些?

太陽是在中午離人們近些呢?還是早晨和晚上離人們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陽比中午大都是由於人們的錯覺;中午陽光比早晚熱是由於中午陽光直射,陽光在大氣裡走過的路程較短,熱量被吸收少。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時候,人們觀測太陽的距離為什麼會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斷地自轉。如若地球除了自轉沒有其他運動,而且自轉軸與太陽和地球間的直線垂直,則對於在赤道上的人來說中午太陽總比早晚近,也就是說近的距離相當於地球的半徑6 400公里。(二)地球的緯度的不同,觀測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緯度愈大即離赤道愈遠,太陽在中午和早晚的距離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轉,也繞太陽公轉,自轉軸和公轉軸成23�5°角。自轉軸的方向變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陽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內不斷變化。(四)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離逐日變化。(五)日出日落時間在一年中逐日變化著,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時間又隨緯度而不同。(六)由於地球自轉軸方向很慢的變化和行星引力對地球公轉軌道所產生的影響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並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離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後每千年往後推移17天半。)考慮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適當的公式來計算中午和早晚太陽和觀測者的距離差。必需的資料可由天文年曆查到。計算結果如下:對於北緯40度如北京來說,目前每年從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陽比日出時遠,二月初遠1 000公里,三月初遠4 000公里,四月初遠達6 400公里,以後差別減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後中午太陽比日出時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達16 000公里,以後差別減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別情況大不相同,從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遠,其餘七個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達17 000公里。……上面的計算於1954年所作。但由於第六原因在短時間內影響很小,所以上述計算結果對今後一百年仍適用。由此可見,一切現象必須用科學來解釋,才是正確的。

(戴文賽《中午太陽是否比早晚離我們近》)

2.早晨近而冷、中午遠而熱的原因何在?

早晨較中午太陽看起來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陽離我們近而中午離我們遠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條件下,人對物體的視覺會發生錯覺,一個物體在一些小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就顯得大些,而一個物體在一些大的物體中間看起來又顯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陽,只有地平線上一角是天空,而其餘部分是以樹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襯,而在中午時,太陽在頭頂上是以大得無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襯,所以看起來中午的太陽就比早晨的太陽顯得小些。

另外,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裡、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透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當然這也是我們的視差導致的。

...個小孩為什麼認為太陽不同時間裡遠近不同?其實太陽在什麼時候...無際等級 2007-06-06

因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氣,透過雲氣來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雲氣消散,就顯得太陽小,其實太陽的大小並沒有變。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

一個小兒說,太陽早上涼快,中午熱,從身體對溫度的感受來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也不正確。因為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這個溫度的涼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近。

後來科學家終於算出來了,地球與太陽平均距離14 960萬公里

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還有,中午較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較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中午時較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裡、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較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透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個小孩為什麼認為太陽不同時間裡遠近不同?其實太陽在什麼時候...naiba74 2007-06-06

太陽基本物理引數

半徑: 696295 千米。

質量: 1。989×1030 千克

溫度: 5800 ℃ (表面) 1560萬℃ (核心)

總輻射功率: 3。83×1026 焦耳/秒

平均密度: 1。409 克/立方厘米

日地平均距離: 1億5千萬 千米

年齡: 約50億年

由此可見

太陽的具體引數至少在目前階段是不會改變的

...個小孩為什麼認為太陽不同時間裡遠近不同?其實太陽在什麼時候...小滿吃瓜5316 2007-06-06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瞭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藉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透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遊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複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佈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蒐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註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覆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覆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裡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鬆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範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充套件。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儲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裡,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個小孩為什麼認為太陽不同時間裡遠近不同?其實太陽在什麼時候...poiluizhi 2007-06-06

x因為人眼看大小是相對的

早上 太陽與遠處較小的山 樹 相對照 看起來較大

中午 太陽以天為背景 無參照物 看起來較小

ge跟大氣無關 上面的老兄說錯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