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3-01-26

從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匿名使用者 2021-12-26

什麼是從眾

從眾是指根據他人做出的行為和信念的改變。從眾不僅僅是指和其他人一起行動,還指受他人行動的影響。個人是否從眾的關鍵是,當你脫離群體時,你的行為和信念是否仍保持不變?當你同其他歌迷一樣為歌手的表演而歡呼時,你的行為是從眾嗎?這取決於如果演出現場只有你一個人時,你是否會為這位歌手喝彩。

從眾的表現形式有:

順從:由外部力量施壓而違心的從眾行為。例如在晚宴上穿上自己不喜歡的禮服。我們之所以順從,是為了得到獎勵或逃避懲罰。服從:順從行為是由明確的命令引起的。接納:發自內心的從眾行為。例如我們相信鍛鍊有益於健康,於是和成千上萬人一起去跑馬拉松。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顯示:構成公開順從的短暫記憶與構成內心接納的長時記憶過程有著完全不同的神經基礎。

從眾有益還是有害?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西方的個人主義文化不讚賞屈從於同伴的壓力,從眾一詞往往含有消極的價值判斷。但是,在東方的集體主義觀念中,與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寬容,自控和成熟的象徵。

經典的從眾和服從的研究

1。 謝里夫易受暗示性研究

謝里夫利用似動現象設計出的試驗考察了個體的易受暗示性。在日常生活中,咳嗽,微笑和打呵欠都很容易被“傳染”。喜劇表演中加入背景笑聲也是利用了我們的易受暗示性。這種與周圍人表現出類似行為的現象被稱為“心境聯結”。要注意,這種“傳染”可能會在無意識中改變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2。 變色龍效應

變色龍現象是指個體會無意識地模仿他人的動作,表情,口音乃至呼吸頻率與情緒。與抖腿的人在一起,你也有可能開始抖腿。這種在沒有明確意圖的情況下做出的從眾行為有可能是一種自動的行為,這種自動的從眾還會令你對他人感同身受。模仿行為會增加被模仿者對你的好感,有助於增強社會聯絡,當然這種規則存在一種例外:模仿別人生氣會讓人討厭你。

現實中這種易受暗示性的波及面很廣,甚至有可能導致“群體妄想”。1774年,歌德的第一本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越來越多的歐洲年輕人開始模仿維特的自殺行為,最終導致好幾個地區將這本書列為禁書。這種模仿式的自殺行為被稱為“維特效應”。同樣,瑪麗蓮·夢露自殺後,同年八月份美國的自殺事件比往年同期多了200多起。在廣泛報道薩達姆被處以絞刑的訊息後,至少有五個國家的男孩將繩子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之上,顯然這些現象並不是偶然。

3。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

阿施的群體壓力研究實驗將人置於一個輕微的壓力環境下,並且被試僅僅需要輕鬆的口頭表態。即使是這樣,也有37%的人表現為從眾,給出了顯而易見的錯誤答案。

如果是在直接強迫的情形下呢?如果被試被要求對他人進行實際的傷害呢?人們會表現出何等可怕的服從行為?

2。4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試驗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曾經進行過“社會心理學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研究”,考察了權威與道德的衝突。試驗的結果是令人不安的,人們對權威的服從程度大大高於社會心理學家的預期。曾經有人對這個試驗做出瞭如下的評論,“罪惡的世界是如此恐怖,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敢於洞察其秘密”。

米爾格拉姆不僅揭示出人們對權威的服從程度,還考察了服從產生的條件:

與受害者的情感距離當“教師”和“學習者”互相無法接觸時,其行為表現出最少的同情。當與受害者距離較遠,“教師”完全聽不到抗議聲時,幾乎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冷靜的服從直到電擊達到450伏。如果“教師”和“學習者”在同一房間,服從率會降低到40%,當要求“教師”把“學習者”的受強制按在電擊板上時,服從率再次下降到30%。

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樣如此,我們容易漠視那些與己無關的或者失去個性的人。在戰爭中,士兵會從四萬英尺的高空向手無寸鐵的平民投擲炸彈,但很多士兵做不到近距離向平民射擊。人們總是對個性化的人最富有同情心,所以當我們替難民或者動物爭取權利時,總是會用令人感動的照片或描述來賦予他們個性化。

權威的接近性與正當性研究者在空間上的接近性也會影響服從。如果權威僅僅透過電話下達命令,服從比例會下降到21%。另外,權威必須是正當合理的。如果在試驗進行中,研究者離開,改為助手來“命令”“教師”執行電擊,會有80%的人拒絕服從。參與者對不正當權威的反叛與之前在研究者面前表現出的恭順和禮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機構的權威性有機構作為背景的權威更易發揮社會權利。米爾格拉姆把實驗地點從耶魯大學移到布里奇波特市的一座普通商務樓裡以後,服從率從65%顯著降低至48%(雖然這個數字依然很高)。

不服從的同伴參與者的釋放效應從眾也可能是積極有效的。如果在實驗中,一位研究者的助手站起來反抗研究者的電擊命令,90%的“教師”會隨之一起對抗研究者。這就是從眾的釋放效應。衝入火場的消防員,他們的勇敢行為部分是服從於上級的命令,部分是遵從極端的集體忠誠,這也是從眾的釋放效應的一種表現。

對經典研究的反思

納粹德國的阿道夫·艾希曼曾經為自己的罪行辯解說:我只是執行了命令而已。服從試驗中的“安全環境”畢竟不同於戰爭。戰爭和種族屠殺的惡行和殘暴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服從,很多戰犯根本不需要上級下達命令,他們是“樂意的屠殺者”。

阿施和米爾格拉姆的試驗都表明了對權威的服從可以戰勝道德。就強制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言,他們都成功了。這些事實提醒我們注意自己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衝突。我們要更加警惕行為與態度之間的聯絡以及情境的力量

1。 行為和態度

當外界的影響作用超過了內在信仰時,態度便無法決定行為。當一個人單獨行動時,個體總能做出正確的反應,而個體單獨反對群體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在服從試驗中,很多“教師”會在受害者的抗爭和研究者的命令之間掙扎,但他們大多選擇了服從。這裡面有登門檻效應的作用(試驗最初的懲罰是輕微的15伏),也有“譴責受害者”的原因(許多“教師”會嚴重貶低受害者,用“他非常愚蠢和固執,就應該用電擊來懲罰”這樣的言論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令人欣慰的是,很多時候人類還是具有英雄主義品質的。在納粹大屠殺期間,法國一個小村莊的牧師用他的信仰教導村民反抗納粹的命令,在戰爭期間保護了五千名猶太和其他難民。信仰很多時候能夠戰勝權威,幫助人們保持清醒,做出正確的行為。

2。 情境的力量

普通人即使心中沒有任何仇恨,只是在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可能成為可怕的破壞活動的執行者。在邪惡力量的支配下,善良的人有時也會墮落,他們會對不道德的行為進行合理化的歸因。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普通人常常會贊同謬誤或屈從暴行,對惡行的聽之任之常常會使之日積月累,儘管我們並不是有意識的去作惡。這就是情境的力量。

當我們理解了暴行的平常之處後,對邪惡就不會那麼震驚,也不太可能對惡行無意識地推波助瀾,甚至可能做好充分準備預先阻止惡行。這就是這些經典的試驗為我們帶來的啟示。

從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天天向上阿婭 2021-12-26

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多數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和行為現象。服從對於現實生活是十分有意義的,服從能夠保證群體目標的實現。對領導和規範的服從,可以使成員在一些緊急情況下“一切行動聽指揮”。個人在社會中又總是隸屬於一定的群體,在群體中遵守各種規章制度,服從群體規範,就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讚揚。如果違反了這些群體規範就會受到懲罰,損害個人利益。

服從與從眾都是由壓力引起的行為,但兩者又有一定的區別。服從是被動的,是在別人的直接要求命令下做出的決定,是無條件的,因此伴隨有不滿、不情願等否定性情緒;而從眾往往是主動的,是沒有人直接命令或要求你怎麼樣做。

從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濮瑤4i常青 2021-12-26

從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從眾消費就是大家都在買這種東西,他有從眾的心理隨大流。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順從消費。也是隨大流的意思。而且正好趕上這樣的機會,促銷活動優惠很多,所以順流大家都在買。

從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網友4742720 2021-12-26

從與順,有主觀和客觀被動的區別。

從眾消費與順從消費的區別?帳號已登出 2021-12-26

字面簡單理解。從眾,就是跟隨大從(大眾的選擇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壞的,有自己的選擇意思);服從,就是上下級的命令(命令不一定都是對的,也不一定是錯,但必須執行);順從,有點奴隸般的思想,順著可以為你做主的人(順從也有好壞的結果,有被動一定執行的意思)。來源、方式、後果、關係,隨著以上條件變化,產生多樣性的結果,歸類就兩種答案,正與反。

壓力來源:

服從:來源於外界的規範或權威的命令。

從眾:來源於個體的內心。

順從:來源於他人的直接請求。

發生方式:

服從:帶有強迫性質的,被迫發生的行為。

從眾:個體不受任何強迫或命令產而產生的自發行為。

順從:來自他人的請求,是非強迫的。

造成的後果:

服從:滿足他人的需求,個體避免受到懲罰。

從眾:

1。把他人視為指導行為的資訊來源,從而順應其行為。

2。被他人接受,獲得他人的贊同,避免他人的反對。

順從:維護群體一致被人喜歡,維護既有關係。

人際關係:

服從:命令者與服從者之間往往存在規定性的社會角色。

從眾:從眾來自無形的群體壓力,沒有明確的人際關係。

順從:各種人際交往之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