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和克塞諾芬尼在哲學方面有什麼相似之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
  • 2022-11-08

巴門尼德和克塞諾芬尼在哲學方面有什麼相似之處?華文出版社 2019-06-14

愛利亞學派的第一位哲學家叫克塞諾芬尼,他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了“一神”取代多神的觀點。在古希臘神話中有諸多之神,克塞諾芬尼則對當時希臘城邦中流行的多神論進行了批判:“不要去歌頌傳說、神話和史詩中所傳說的宙斯和泰坦、巨人們的鬥爭,因為那些都是先輩們的虛構;也不要去歌頌城邦裡那些無益的紛爭,唯有崇敬神才是善行。”

這裡他崇敬的神,就是他提出的獨一無二的神,用這個獨一無二的神去取代變化多端的諸神。

在古希臘神話中,諸神都是有形態的,而希臘人崇拜的那些神只不過是人們按照自己的形象杜撰出來的。克塞諾芬尼第一次打破了這個傳統,提出了獨一無二的神,它沒有形體,不是我們的感官物件,而是透過思想的力量來推動一切事物,來創造世界。用“一”取代“多”,用不生不變的一個神來取代變化多端、喧鬧不已的多神,這就是愛利亞學派第一位哲學家克塞諾芬尼的思想。這個思想對他的學生巴門尼德提出“存在”的概念影響重大。

這個抽象出來的、不變的“一”,也就是這個“神”,後來巴門尼德把它稱為“存在”。我們在理解巴門尼德的存在論的時候,一定要和克塞諾芬尼的“一神”聯絡在一起。

巴門尼德是克塞諾芬尼的學生,他的鼎盛年約在公元前500年。他的思想主要透過他的哲理長詩《論自然》體現出來,其中“存在論”是其最為著名的理論。巴門尼德(約前515—前5世紀中葉以後)。古希臘哲學家,前蘇格拉底時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學家之一。

巴門尼德透過兩個對立的判斷提出了“存在”的概念:“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和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乍一看這兩個判斷可能會讓人有一些暈,其實這兩個對立的判斷,是巴門尼德區分事物的兩條路,即“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

先來說“存在”的問題。巴門尼德並沒有明確表述“存在”到底是什麼,但我們結合哲學史,對理解“存在”這個概念是有幫助的。

回憶一下早期古希臘哲學的發展脈絡,當我們把克塞諾芬尼的“獨一無二的神”、畢達哥拉斯的“數”和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放在一起時,是不是能感覺到它們之間的某種共同的特性呢?

沒錯,這幾個概念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都是抽象出來的事物背後、現象世界背後的本質規定。而這個概念發展到柏拉圖那裡就是“理念”。

巴門尼德指出了“存在”的幾個特徵:“存在是不生不滅的;存在是完整的、單一的、不動的、沒有終結的。”

巴門尼德在提出“存在”概念時提出了兩條路,即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這是一條真理之路。

“所是的東西不能不是,這是確信的途徑,與真理同行。”這裡的“是”就是“存在”。那麼“所是的東西不能不是”相當於形式邏輯的同一律(A=A),也即“存在者存在”。

這是用一種理智的思維去認識事物,最後就能通向“存在者存在”的光明世界。真理之路就是對“存在”的一種認可,這是巴門尼德非常推崇的。

“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則是一條意見之路。

所謂意見,就是大家各自的主張。對知識的追求是透過“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或舌頭為準繩”的感覺來通達的,而用這樣的方法是追求不到真理的。

在巴門尼德看來,“是者(存在)不是(非存在),而不是的東西必定是,但此路不通。”

為什麼“‘不是的東西必定是’是不通的”?理由就是違反了矛盾律(即A≠~A,A不能等於非A),但“不是的東西必定是”豈不是相當於“A等於非A”了嗎?所以這條意見之路行不通。

在巴門尼德看來,不要走意見之路,唯有走真理之路才能尋覓到真理。

巴門尼德的存在論賦予了一神論一種哲學表達,但還沒有達到柏拉圖“理念論”的高度,但巴門尼德的存在論成了從畢達哥拉斯的“數”到柏拉圖的“理念論”之間的一個必要接力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