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湖之魚》的寓意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10-27

謝拉!

林紓《湖之魚》的寓意是什麼?yangxiaoyu78推薦於 2017-11-26

原文:

林子啜茗於湖濱之肆。叢柳蔽窗,湖水皆黯碧若染。小魚百數,來會其下。戲嚼豆脯唾之,群魚爭喋。然隨喋隨逝,繼而存者,三四魚焉。再唾之,墜輟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謂魚之逝者皆飽也,尋丈之外,水紋攢動,爭喋他物如故。餘方悟釣者之將下鉤,必先投食以引之,魚圖食而併吞鉤,久乃知凡下食者將有鉤矣。然則名利之藪,獨無鉤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

點評:

提起林紓,知道的人不少,那是因為他翻譯了一百多種歐美小說。他不懂英語等西方語言,卻憑別人的口述用漢語記錄下來。這在封閉自守的大清朝,實屬難得,他也開了中國翻譯的先河。林紓字琴南,號畏廬,光緒年間考中舉人,曾為京師大學堂的講師。本文選自林紓的《畏廬文集·西湖詩序》。光緒壬辰年間(1892年),林紓從京師返回,途經上海,乘船而下至杭州,在西湖邊停留了六天。坐在西湖邊的茶館品著清茶,四周的柳條遮蔽著視窗,一汪湖水,深蒼碧綠,猶如染過一般,百餘尾小魚正匯聚在窗下的水面。林紓面對湖光山色,思緒萬千,人生、官場幾度春秋幾度風雨,捫心自問,也算是深諳宦海波濤險惡,人生自古難得名利淡薄,於是,他揮筆寫下了這篇《湖之魚》,寄情湖水寄情游魚。

“戲嚼豆脯唾之”,寫的是林紓難得一時的閒暇以餵魚為快樂的動作。豆脯,一種乾肉。《周禮·臘人》中有:“祭祀,共豆脯、薦脯、月無臘物脯諸物。”林紓將肉乾嚼碎唾向水面,魚兒爭搶食物。魚兒多半是邊食邊遊走了,一直呆在那兒覓食的魚兒也不過三四條而已。林紓再唾食物,食物沉在水底,沾在茭白的根上,魚兒也不再去吃它了。這讓一時興起的林紓納悶起來:剛才還爭食湖上,圖食吞鉤,緣何又拒絕食物的誘惑呢?也許是吃飽了。誰承想,離開視窗一丈之外,水波漣漪,那些小魚又如剛才一樣爭食其它起來。這令林杼深思:釣魚的人在下鉤時,一定以魚食為誘餌,魚兒想要吃食,勢必也得吞魚鉤。時間一久,魚兒便知道了凡是有魚食的地方也會有魚鉤。於是他悟出了一個道理:然則名利之藪,獨無鉤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那名利彙集之處,難道不會有別的一種“魚鉤”嗎?如果不趁著他人頻頻下食的時候而及時地逃脫,能夠脫鉤遠離誘惑的又能有幾個人呢?寫西湖美景,抓住了魚兒,這個迷人的小動物,它的遊動使西湖那種靜止的美充滿了靈動,美躍出字面,在讀者面前幻化燦爛絢麗,然而林紓並沒有停留在這個美麗圖畫上,他從西湖的魚水嬉戲看到了官場中追逐名利的景象圖,以小見大,由魚及人,以自然顯人世,樸素而真切,其中寓含的人生哲理卻深刻雋永。王文濡在《續古文觀止》中感慨:“圖食吞鉤,寄慨世情不少。世之縈情名利者,方爭喋之水已,遑問有鉤?見幾捨去,能有幾人?可以人而不如魚乎?”觀古論今,今日人們又當如何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