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邊城>>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2-20

為什麼說<<邊城>>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16 回答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裡

沈從文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土文學作家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差異,不同的是沈從文的藝術追求,藝術風格以及貫穿在作品中的至善至美的文學理想和探求人性的文學立場

1934年沈從文寫出了其最富有魅力的中篇小說《邊城》。小說的故事悽美、單純,語言質樸、清淡,整個故事詩意盎然、人情濃郁。因其巨大的藝術魅力,《邊城》已翻譯成多種外文文字,受到世界文壇的青睞。一方面,《邊城》吸收傳統小說技法,運用白描、雙關、情景交融等手法賦予了故事別樣的詩情畫意;另一方面,作家博採眾長,吸納了魯迅等人的鄉土小說的神韻以及西方現代主義文藝觀念,大膽創新,運用邊地鮮活的方言、口語,透過反覆敘事等敘述技巧,使小說語言呈現出明顯的詩化、散文化傾向。

沈從文早年只上到小學便投身行伍,沒有受過系統而紮實的語言訓練。為了尋求一種“全然的獨立”,他隻身來到京城,憑著滿腔的熱情與倔強,以一隻禿筆在兇猛的城市默默打拼出一條文學之路。沈從文起初受周作人、廢名、魯迅以及一些外譯小說影響,筆法簡拙,情感稍顯輕浮,大多作品表現其家鄉湘西一種蠻荒而自然、原始粗礪而又生氣勃勃的社會狀況。及至到1928年之後,⑴其小說日漸成熟,有意識地圍繞“湘西”構建起一個浪漫而玲瓏的文學世界。

沈從文的《邊城》氣氛清新、溫暖,籠罩在一片和諧而純粹的詩情中。在《邊城》之前,魯迅以其《朝花夕拾》等回憶幼時鄉村印象的敘事體散文給當時的文壇吹進一股清新之風。而其後廢名的湖北鄉間、蘆焚的果園城都為現代文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鄉土視角。作為“京派”代表的沈從文,其小說代表著“京派”作家典型、同一的思想觀和美學觀。根據吳福輝《〈京派小說選〉前言》,“京派是文學研究會滯留北方,始終沒有加入左翼文學聯盟的分子”。又據“京派”對左翼文學的批評,說他們‘投機取巧’、‘見風使舵’與‘情感主義左傾’。⑵由此可見,“京派”作家和左翼作家在藝術觀念上的巨大差異,當然也就不會寫左翼作家那種從社會政治經濟的角度,從階級立場出發的“革命”之作。而更多地,京派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描摹社會人生,用愛與美來美化人生,淨化道德,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創造出一個個人情洋溢、和諧圓融的“世外桃源”。 沈從文自己就說,“他要將文學的‘希臘小廟’建立在政治旋渦之外”。由此不難理解,其小說的唯美傾向與左翼文學“積極改造現實”產生的矛盾,以至走到不同的方向。從藝術上講,《邊城》作為沈從文的最佳作品,它從本質上整體地體現了作家的文藝理念和藝術追求。

《邊城》用浪漫包裹現實,以飽含詩意的語言和散漫而自然的結構為主體,用模糊飄滑的象徵、活潑生動的口語、方言以及反覆敘事的技巧交織成一片清幽、渺遠的氣氛。就像蔣京寧對“京派”概括的總體意象為“樹蔭”一樣,《邊城》宛如一塊“淺藍的水晶,有著圓潤、婉轉的形狀”。《邊城》是一塊藍得悲哀圓得可人的水晶,在充滿鄉土氣息的“樹蔭”下由一個傷涼的夢幻化而來。

“沈從文的筆特別甜,墨特別飽”,《邊城》語言在自然中飽含著作家的獨特用心,慢慢咀嚼之後頓覺餘香盈盈,意韻渺遠。而這樣的效果主要由自小說無窮的詩意。這種詩性超越社會功利的範疇,更多表現出的是一種純粹的自然的審美要求。

下面將從六個不同的角度對《邊城》“詩意”的來源及其產生的美感作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首先,從單純的語言層面來講,《邊城》的詩意體現在人物對話的蘊藉、活潑以及氣氛濃郁的景物描寫、風俗描寫上。

《邊城》第九節寫到祖父進城後回家少了酒壺,翠翠就說“爺爺,你倒大方,請副爺同船上人吃酒,連葫蘆也吃到肚裡去了!”翠翠的誇張一方面反襯出祖父的豪爽大方,一方面也微微透露出自己對爺爺晚歸的埋怨。接著,二老送酒葫蘆來。祖父為了撮合二老和翠翠,便站在巖坎上喊“翠翠,翠翠,你上來歇歇,陪陪客!”翠翠因無人過渡,本打算上屋,可爺爺這樣一叫喊,她反而不去了。

翠翠為什麼就不上去了呢?最好的解釋是:翠翠擔心爺爺的老實和簡單使二老誤會。翠翠認為她和二老的愛情應是一種自然的事情,倘若她立刻去陪二老,她的這種“配合”將摻進一些虛偽的成分。所以,翠翠不去陪二老除了少女的羞澀外,更多的是翠翠那微妙的質樸的愛情觀。

翠翠不去,老船伕就開始和二老聊了起來。老船伕一味地稱讚二老,“二老,這地方配受人稱讚的只有你,人家都說你好看!‘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錦雞,’全是特為稱讚你這個人好處的警句!”這更就顯出了這老頭子的憨厚幾近於傻了。在渡二老過溪時,船一下子撞到了岸上,可以看出翠翠與二老在一起時的心慌意亂,說明她知道這個人就是二老,而且她也喜歡二老。可是,作者用“陌生人”三個字來代替“二老”,這樣委實寫出了兩人愛戀的含蓄、蘊藉。⑶沈從文曾說,“我的文字風格,假若還有值得注意處,那隻因為我記得水上人的語言太多了。”⑷《邊城》裡的人物對話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表面上平白簡單,但實際上作家經過了精心的篩選和加工,把人物內心的衝突轉折與濃濃的感情從容不迫地滲透到了人物的話語中,仔細品味起來煞有意味。

再如《邊城》第十五節老船伕回答孫女的問題。“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小管子的人呀?”老船伕道,“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是個最不快樂的人,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正如一些批評家所說的那樣,他們認為《邊城》的不真實之一是沈從文沒有給他的典型人物配上恰當而合乎身份的語言。但事實是沈從文僅僅想建一個“希臘小廟”,把鄉村生活看成高於城市生活的人生形式,“向原始文明淳厚朴實的鄉村唱一支美的哀歌”。從現實的角度來講,老船伕的確說不出這樣富有詩意的話,但作為小說,對現實描摹的逼真程度絕不是確定小說成就高低的唯一標準。像《邊城》這樣代表山水風物、人性民情詩意化特徵的小說作為一種理想的樂土定有其獨特的藝術取向。

除了對話,在單純的語言上,《邊城》的詩味更體現在小說中那些饒有韻味的景物描寫和風俗描寫上。

在小說的開頭部分,由於交代環境的需要,環境描寫的段落較多。例如第一節某一段敘述:“為了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伕隨便為這可憐的孤雛拾取了一個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文字雖簡短,給人的印象卻是那麼新鮮而明媚。首先,它交代了翠翠身邊的具體自然環境:有山有水有竹,且深翠可人,一個“逼”字,完全寫出了那一派生氣與清新。接下來,小女孩的名字又被他的祖父“拾取”而來,“翠翠”兩字,自然而隨性,浸洇著親近自然的濃濃詩意。

在描寫翠翠外貌上,“翠翠在風裡長養,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一個小獸物。”不難看出,沈在描寫上總喜歡讓有關人的事物和自然發生聯絡,使兩者相互滲透,互相交糅,把人的性情賦予給黃狗、山水,讓人的品性染上大自然的特質。這樣就使得物我一體,生出許多微妙的情調、意緒。“移情作用替宇宙造出一個靈魂,把人與自然的隔閡打破,把人和神的距離縮小”。⑸從中國古典詩學來看,我們的先人有深於取象、精於意境的古典美學傳統。情境交融、寓情於景、託物言志作為一種傳統的表達手法承襲了幾千年,對我們這泱泱詩國來說,《邊城》語言凝練、簡約、清寂的古典味兒,正是這一傳統的詩性特質在小說中的發揚。

其次,從敘述的層面來講,《邊城》的故事顯出一種“不緊湊”的散文化傾向,這主要應從作家採用的“反覆敘事”等敘述方式來探討。

“起伏很小,有時完全散文化了,沒有高潮,沒有戲劇性的場面”,這是八十年代《學術研究》對《邊城》評述。《邊城》“不緊湊”的散文化傾向確實存在,這種傾向使讀者不容易把握故事的總體脈絡。這種傾向不是作家有意為之的,這主要是由於作家採用的敘述手法和語言風格所致。比如,作家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究竟納入了多少非情節內容(細節描寫、內心獨白、抒情議論等),還有就是作家對待時間、空間的態度,這具體牽涉到敘述中插敘、補敘、倒敘的採用以及是否對故事進行了時空交錯的敘述技巧。這兩個方面都可能導致小說“散文化”。

小說的“散文化”是擺脫古典小說單純敘事的有力方式。在“散文化”過程中,由於細節描寫、心理描寫、抒情議論性文字的增加雖沖淡了小說的故事性,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小說的內蘊,特別是抒情和心理描寫的增加使小說愈來愈詩化。另外,在時空上的自由操作也使小說在意義上斷裂、模糊,更多地增加了小說的詩味。

而結合沈從文的《邊城》,導致其小說散文化、詩化的一個明顯的敘述手法是“反覆敘事”。⑹反覆敘事主要是指一個句群中主語模糊不清、遊移不定,或者不確指行為施行者,而透過一組行為、表現、狀況按特定的關係直接陳述出來。《邊城》中採用反覆敘事的地方有好幾處,例如第二節第四段,從“不拘誰個”到“這人”,在到“大哥、副爺”,以至“男子火焰高一點的”,⑺主語都沒有確切指定,事實上也沒有必要指定,因為作家採用這一手法的目的只是給讀者提供一個大體而模糊的印象和氣氛。儘管這樣的交代模糊而不明確,但缺少了這樣的交代則會使小說的氣氛減弱,使得作家想要凸顯出來的事實缺乏基調。這猶如畫布上的底色,缺少了就顯得單調而沒有對比性、烘托性。

而在《邊城》裡,反覆敘事的採用主要是起到了交代和烘托氣氛的作用。具體來講,《邊城》第二節第四段目的是想交代故事發生地的各類行當及其業主,一方面讓人覺得故事真實,一方面能瞭解到那兒具體的經濟狀況、人情風貌。另外,這一整段的敘述把這個邊地小城淳樸厚道、寧靜安適的印象留給了讀者,為後面老船伕、翠翠、順順等人的具體行為(當然是與他們的善良、樸實等美德聯絡在一起的)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基調,以求凸顯出來。

為什麼說<<邊城>>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17 回答

原生態的東西就是好!

為什麼說<<邊城>>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1-17 回答

看完小說就知道了。完全湘西似描寫。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隻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樣純淨自然,展現出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