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詩的原文和賞析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3-11

登樓詩的原文和賞析 星辰大海 1級 2018-06-14 回答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

感時撫事的詩。寫登樓望見無邊春色,想到萬方多難,浮雲變幻,不免傷心感喟

登樓詩的原文和賞析 滁ㄋ故亊涐①兂所冇 1級 2011-06-10 回答

七 哀 詩 王 粲

西京亂無象①,豺虎方遘患②。復棄中國去③,委身適荊蠻④。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⑤。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⑥。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⑦,揮涕獨不還。“未知生死處,何能兩相完⑧?”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⑩,喟然傷心肝。◇註釋①西京:指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東,長安在西,因稱長安為西京。無象:無道或無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餘黨李傕、郭汜等人。方遘患:正在製造禍亂。遘:同“構”。③中國:此指北方中原地區。④委身:託身,寄身。適:往。荊蠻:指荊州。荊州本楚國之地,楚國本叫“荊”,古人稱南方民族為“蠻”,故舊稱荊州為荊蠻。⑤攀:謂攀拉車轅,表示戀戀不捨。① 蔽:遮蓋。② 顧:回頭看。③ 兩相完:兩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漢文帝劉恆墳墓,地處長安東面。岸:高地。⑤ 《下泉》:《詩經·曹風》篇名。《毛詩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賢伯也。”“下泉”,即“黃泉”,指地下。“下泉人”,此處也有暗指漢文帝之意。◇古詩大意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裡製造事端。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託給遙遠的荊蠻。送行時親戚眼裡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捨攀著車轅。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一個婦人面帶飢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飢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嘆息起來。◇作者簡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他出身於官僚家庭,十四歲時來到長安,十七歲因董卓餘黨作亂,南下避難,依附劉表,但在荊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曹操攻下荊州時,劉表已死,他勸服劉表之子劉琮依附曹操,被任命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建安二十二年隨曹操東征孫權,因病死於途中,年四十一。王粲年輕時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經親歷戰亂,流離顛沛,對人民的苦難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內容充實,情調悲涼,成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中年之後,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優裕,在鄴下與曹氏父子周旋期間,寫下了一些歌頌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學進步的思想光澤。◇賞析《七哀》,大概是當時的樂府新題。所謂“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七哀詩》今存三首,不是一時之作,這裡選的是第一首。後代都把它作為最能代表建安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軍閥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大肆燒殺搶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戰,造成一場空前浩劫。王粲在南下避難,逃離長安不遠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劇,心中無限酸楚,便把這件事如實地反映了出來,並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詩的開頭兩句概括在交待當時的局勢。“亂無象”正是軍閥橫暴,民不聊生的概括。詩進而對這種混亂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對禍國殃民的“豺虎”即軍閥的憤恨表達了出來。“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這四句,寫作者在混亂局勢下,無可奈何被迫遷移。作者本從洛陽流離長安,現又要離開長安,故云“復棄”;“荊蠻”是遠離長安的偏遠之地。特地指出加以點明,以顯示這次“委身”仍是出於無奈。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兵荒馬亂之際,生離等於死別,“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寫出了離別時的悲痛場面。“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對當時長安四周數百里內不見人煙,“白骨盈積”的慘象,僅用十個字就作了高度概括。“無所見”正是為了強調下句的“白骨蔽平原”。這五個字極富概括力,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無限傷心慘目的圖景。“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詩人選擇了一個飢婦人由於萬般無奈,只好棄子逃難的場面。草叢中呱呱待哺的嬰兒,不久就要變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預料的,但棄子求生的飢婦人是否能逃脫餓斃的厄運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著自己的同樣是死亡。這真是慘絕人寰。“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目擊者王粲在這慘絕人寰的飢婦棄子的事實面前竟因毫無解救辦法,也只好一去了之。詩最後寫作者登上霸陵,回頭遙望長安,傷心感嘆。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時代是漢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詩經》典故表達“思治”求安,“思明王賢伯”的心願,也隱寓了對賢明的漢文帝的懷念。《七步詩》表達了詩人譴責軍閥作亂,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國家安定的進步思想。這一主題,是結尾四句點明的。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既有“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概述,又有飢婦棄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畫,這樣忠於現實的抒寫,使全詩的悲劇氣氛更加濃厚。

————————————————————————————————————————

名篇賞析——《登樓賦》

登 樓 賦

王 粲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殘荷曰:開篇就直接介紹樓宇所具有的氣勢以及所處的環境,層次分明,沒有一句廢話。最可貴的是,描述樓宇的氣勢還是從登上樓以後才開始!既沒有寫樓宇的高,也沒有寫樓宇的雄,但樓宇的雄峻卻躍然紙上。)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殘荷曰:情景交融,夾敘夾議。寫景則畫龍點睛,抒情則悲從心來,議論則達古通今。)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殘荷曰:發思古之情懷,悲當今之憂憤!)

殘荷曰:東漢末年,漢獻帝被董卓挾往長安時,王粲隨之到了長安,由於他學識淵博,曾受到當時大學者蔡邕的賞識。因李、郭作亂,他離開長安,避難荊州投靠劉表,劉表因他相貌醜陋,又不拘小節,不予重用,長達十五年之久。王粲親歷亂離,目睹兵連禍結給人們帶來的痛苦災難,感觸頗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其代表有《七哀詩》和《登樓賦》。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龍•才略》稱他為“七子之冠冕”。

本文是王粲滯留荊州時登當陽城樓所寫,賦中塑造了一位亂離人的形象,抒發了因久客他鄉,才能不得施展而產生的懷鄉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傾吐了期望天下統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情懷。

情景交融,夾敘夾議此文可稱鼻祖!王粲詞藻之華美,無出其右者。通篇既駢既韻,鏗鏘有聲。寫景則曠達渾厚,抒情則婉轉悽惻。誠為千古絕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