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7-15

我想知道對於這句詩的評價,我們作業上面有這一道題——-品味詩句“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分析其妙處。 我們又沒有學過這首詩,幫幫忙啊~~~~

【順便說一聲~~偶是窮人。。。米有多少錢!~~可憐可憐偶吧~~~~】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登高,是在唐代宗大曆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節)寫的。這時,離他的逝世。只有三年時間了.這期間他幾乎在到處漂流。他自己就曾用“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之一)來概括這段不安定的生活。

杜甫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詩人,是因為他的命運遭遇,總是與國家的安危密切相連的。他個人生活的艱辛困窘。是當時戰亂頻繁,人民流離失所的反映。這首錳登高黔,既是杜甫個人漂泊生涯的記錄。也是那個動亂時代的真實寫照。

《登高》全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在內容上又可分為相關的前後兩個部分。前四句是寫景,後四句是因景物引起的感慨,是抒情。寫景,也不是單純孤立的景,而是透過詩人的感受表現出來。“風急天高猿嘯哀”。寫的是,秋風勁疾。天朗氣清,傳來一聲聲哀慘的猿啼。杜甫把猿啼聯想為哀鳴,可能是從前人的作品裡得到啟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就曾說過,長江三峽“高猿長嘯,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沾裳’。”“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的小塊陸地,說的是江邊州渚沙灘都歷歷在目,空中飛鳥在盤旋.上句主要是寫耳中聽到的,這一句則是寫眼中看到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上承耳聞,四周圍,秋山重疊,無邊無際的樹木,落葉飄零,如細雨般沙沙作響。“不盡長江滾滾來”,則是上承目睹.萬里長江,奔騰澎湃,滾滾東流。四句詩就把登高所看到、聽到的,都聯絡在一起,有聲有色地描繪出一派深秋的大自然景象。由於這些自然景物是透過視覺和聽覺表現出來的.所以畫面上就出現了詩人的形象。我們彷彿看到.秋風蕭索,落葉飄零,在那依山臨水的高臺上,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詩人,在舉目遠眺,在傾耳諦聽。

這裡不僅寫出了秋景.而且景中也滲透著詩人的悲秋之情。大自然的這種種音響和景色,正勾起了詩人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這樣,後四句的抒情就如水到渠成,自然而來。

第五,六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是全詩的中心。這一聯,含義層層深入,很為歷代讀者所讚賞。宋代一位叫羅大經的學者說,這兩句詩,十四個字卻表達了八層意思。分析一下,的確是這樣。“悲秋”是這一聯的核心。各層意思都圍繞著“悲秋”展開。“作客”他鄉的悲秋,意思深了一層;常年在他鄉作客,意思又深了一層;離家“萬里”,遠客他鄉,意思更深了一層。下句,“登臺”看到滿眼秋景的悲秋,一個人孤孤單單地“獨登臺”,一身“多病”,一生(百年)總在病中。意思一層一層地深入,“悲秋”的感情,就表達得十分強烈和深沉。從而,也就反映出這個動亂的時代,各階層人民的苦難,是多麼的深重。

末聯,把上一聯的“悲秋”,又有所深化和加強。“艱艱苦恨繁霜鬂”,“繁霜”是形容白髮很多,象枯草上結著很厚的霜。全句的意思是:生活的艱難,心情的鬱抑,使兩鬂邊的白頭髮越來越多了。這是接前一聯的“萬里悲秋”說的。“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既指病,更有生活貧困的意思。停杯,就是不再喝酒。“濁酒”,質量差的酒。這是接前面一聯的“登臺”說的。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喝點菊花酒,本來還可以借酒澆愁。這句詩卻說。由於生活的貧困潦倒,最近連酒也不能再喝了,這就更加引起他鄉作客的傷感。

透過這後四句,這位登上高臺的老詩人,在諦聽到一派秋聲,眺望到一片秋色之後,他的心情,他的感慨,就表現得更充分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