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欣賞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4-03

你最欣賞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難唱漫長567 2020-05-31

孔子的為人處世之道都藏著哪些智慧?

經過後世的渲染,在許多人心中的孔子,是一個行為規矩刻板的人。

其實不然,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孔子是一個行為曠達之人。

於此,孔子有兩段名言留於《論語》之中: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論語。里仁第四》)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第十八》)

這兩段話,尤其是第一句,幾乎就是孔子一生行為方式的寫照。

“君子之於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就是說君子在對待天下的事情的時候,沒有什麼一定要去做的,也沒有什麼一定不能做的,關鍵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於義。

也就是說,君子的處世之道,只要合於義,一切均可變通;同時,為了合於義,一切也都可以變通。

這可以說是孔子處世之道的核心。

掌握了這個核心,發生在孔子身上的許多看似矛盾的行為,都會迎刃而解。

比如孔子雖然是一個潔身自好的人,但是每每在“找工作”這個問題上,人家一“召”他就“欲往”,比如: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我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第十七》)

等等,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他有強烈的恢復文武之道的願望,而這種願望是出於仁,合於義的。

所以,在孔子看來,即便是公山弗擾這樣並不十分理想的人物,也是可以將就利用的。

這就讓人想起了,南開大學的創始人張伯苓先生的一句名言。

當時張先生為了籌集建校,以及日後的發展資金,好聽的叫四處籌集善款,不好聽的幾乎就是化緣乞討。

可以說,早年的南開大學,幾乎每一座樓,都是張校長化回來的。

其中不少籌款的物件都是當時名聲極差的軍閥、奸商,向這些人籌款的艱辛甚至屈辱,我們是可想而知的。

於是一些陪同他一塊籌款的先生、學者,都感到難以忍受,也發出了不少疑問,這時候張伯苓先生說了一句名言,叫做:糞水也是可以澆花的。

因為他的行為是合於義的,他去找那些軍閥奸商化緣,目的是為中國建一所優秀的大學,為中國培養優秀的人才,而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這一點,與孔子應人之召,甚至不惜去見南子的初衷,是基本一致的。

這就是所謂的心底無私天地寬。

後一句,則更加生動一

你最欣賞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魏卿不太冷 2020-05-31

陶淵明為千古隱逸之宗,其實是不得已。他早年曾“猛志逸四海“,抱負“大濟於蒼生。”但現實太殘酷,政治太險惡: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腥風血雨,天下名士少有全者。陶的歸隱實為避害全身的無奈之舉。當然,他“性本愛丘山”,“質性自然”,也是一重要因素。更何況他一身傲骨,不為五斗米折腰。“世與我而相違”,胡不歸?李白更是狂放,他曾自詡“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 定,海縣清一。”但壯志難酬,只能仗劍江湖,以詩酒度日。不過以白之性情才氣,恐怕也難充宰輔之任,玄宗任為翰林學士,正是用其所長,非屈也。杜甫青年時代也是豪氣干雲,“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他或許是個政務幹才,惜不逢辰,鴻圖難展,終生飄漂江湖,衣食不繼。是一個“被隱者”。再如韓柳歐蘇,哪個不是胸懷家國者?哪個沒受過政治挫折?韓貶潮陽,柳貶永州,歐貶滁州,蘇貶崖州。但他們都能以老莊的淡泊曠達自安,而又不忘社稷蒼生。

古代文人另有一支始終鄙視利碌而參透人生的高人,如上古的許由、務光、巢父和春秋時的榮啟期、、荷蓧丈人、桀溺、長沮、接輿,都是視爵祿高位為腐鼠者。傳說堯欲讓天下於許由,許由聞知,便逃至潁水洗耳。適逢巢父飲牛於此,他叩知許由洗耳之故,牽牛至潁水上游,說:你洗耳之水不要汚了我的牛嘴。隱士接輿見孔子成年累月風塵僕僕地奔走幹祿,就在他面前嘲諷而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這是一批真正的隱遁高士,後世東漢嚴光,北宋林逋即為其類。嚴光辭謝昔日朋友、當時天子光武帝,垂釣於富春江,絕不入仕。林逋隱西湖十幾年足不入市,整天吟誦著“鶴閒臨水久,蜂懶採花疏。”悠哉遊哉。古代還有一批文人漠泊名利,不與世遊,遁入空門,參禪賦詩而卒歲月,如慧遠、康僧淵、王梵志、寒山、拾得、皎然、齊己、賈島、貫休、慧洪、道潛,成了名噪騷壇的一代詩僧。但這類遠離塵囂的隱士是越來越少了。陸游有詩云:“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已是負初心。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他說隱士的志趣就是隱姓埋名,不為世人所知。如今隱士既然見之竹帛,便辜負了其最初的“高尚其志”。倘以此論之,則世無隱士,更不要說那些借隱居而搏取名聲,以待朝廷徵召為官的卑劣文人。南朝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就對周顒這樣的“隱士”作了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雖假容於江皋,乃纓情於好爵。”唐朝的盧藏用也是此類肖小,他與兄假隱終南山,藉此沽名釣譽,終聞達於朝廷。後世遂有“終南捷徑”之譏。這是中國古代文人中的另類和隱士群體中的癰疽。

再說說文人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___玄學名士。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文學覺始的時代,也是一個文人個性張揚的時代。這一時期,文人由尊儒而漸變為尚玄。玄學一詞來自《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意即在幽遠深奧的學問。其時玄學名士群星燦爛,其中翹楚有:何晏、夏侯玄、王弼、王衍、竹林七賢、王羲之父子兄弟、裴徽、裴楷、張湛、謝安兄弟叔侄、樂廣、衛玠等等。他們以三玄(老、莊、易)為暢玄主題,作“有無本末言意”之辯,舉辦哲學文學沙龍,恣意清談。後人斥為清談誤國,恐責之過甚。它還是有些積極意義的。它讓文人的思想從儒學末途的禁錮中解脫出來,解放了思想,使之趨於多元化,釋放了個性。當然,在這玄學隊伍中瑕瑜互現,其中有許多文人從追求個性解放而墜入荒唐任誕。《世說新語》中提到的劉伶全裸居家見客,逸光鑽狗洞學狗叫,阮咸與豬同飲,周伯仁在宴席上見主人姬妾美豔而露下體等等,竟達到無恥的地步。所謂竹林七賢也並非皆賢,其中山濤熱衷權位,王戎奉孔方兄為摯友,劉伶、阮咸則終日醉酒而不省人事。概而言之,魏晉南北朝名士有家國情懷,如王導、謝安者寡,閒情適志者多,放誕者亦眾。這一時期文人儒家積極用世者幾稀。

中國古代還有一些遊走於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智謀之士。五胡十六國時期和尚佛圖澄見亂世梟雄石勒,力勸其少殺。南朝梁弘景隱茅山,梁武帝每派人見彼諮以軍國重事,他均應答稱旨,時人呼為“山中宰相”。邱處機掌全真道,卻應成吉思汗之召,諫以“敬天愛民”之道。明姚廣孝入沙門,法名道衍,卻作了燕王朱棣的軍師,助其發動“靖難之役”而奪得帝位。這實質上是一批貌似出世而行入世之實的另類文人。

更值得 一提的是唐代兩位高僧大德。貞觀年間玄奘,歷經艱難險阻,前後十七年,行程五萬裡,從天竺取得真經,又用二十年,偕弟子譯經七十五部,大弘佛法。天寶年間鑑真和尚應邀東渡日本佈道,五次因故失敗,卻於雙目失明後渡海成功,在日本大弘佛法,被奉為律宗初祖。兩位的行事風格,也是以出世面目示人,而以入世精神傳世的大善知識。

歷史上更有居官而無為,在其位而不謀其政者,卻自我標榜“大隱隱於朝”,考其實,乃祿蠧。至於文人入仕,而暴虐荼毒貪瀆害民者,儒林之渣也。

自東漢佛教傳入東土以來,我中華學術便演化成了以義理之學、考據之學、辭章之學為載體,以儒道佛為精神核心的文化,從而構建後世文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注重風骨,曠達飄逸,寧靜致遠,慈悲寬容的精神氣度。在歷史的長河中,文人積極用世的思想瓜瓞相承,薪火相傳,併發揚光大。唐代陳子昂、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宋代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軾、陸游、辛棄疾、文天祥。明代李東陽、王陽明、張居正。清代的于成龍、張廷玉、左宗棠都是積極進取者。特別是林則徐焚煙抗夷,大義凜然,彪炳史冊。其詩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其人格氣度與日月爭光可也。

總之,中國文人積極用世精神是主流,出世思想多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的心靈慰藉。“雖復沉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郭震《古劍篇》)這就是儒林諸賢人格魅力的生動寫照。那些欺世盜名的詐隱,素餐尸位的“朝隱”,都只不過是文化歷史長河中的泥沙。而真正完全避世高遁,如巢由者稀焉。

你最欣賞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夏安安姐 2020-05-31

出世之道……請簡單的一下這四個字的意思。是說出生時是什麼樣嗎?還是處世之道?之類的?

你最欣賞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有畏之劍 2020-05-31

王猛,前秦苻堅的丞相。大名顯於世,卻耐心等待明主。很多軍閥卑詞相邀,不為所動。直到苻堅到來,自己應約前往。席間捫蝨而談,名士之風流盡顯無遺,一舉獲得苻堅重用。自此苻堅便成了苻堅大帝,王猛也成了一代名臣,光耀千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