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古代的名字取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4-02

模仿古代的名字取號半碗魚湯 2009-05-02

號一般分為3種,自號、贈號、別號,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取吧

[編輯本段]自號

一般都有寓意在內。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號:如陶潛,自號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陸游,號龜堂。辛棄疾號稱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燳自號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熜自號天池釣叟,明神宗朱翊鈞自號禹齋。乾隆晚年自號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豐(奕 )自號且樂道人。

2、或以旨趣抱負自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金心農自號出家庵粥飯僧,都體現了個人的旨趣。

3、有些人還以生辰年齡、文學意境、形貌特徵,甚至驚人之語自號。

辛棄疾自號六十一上人,趙孟頫甲寅年生,自號甲寅人;元鄭元佑,自號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號祝枝指生,後在民間演變成祝支山。朱 尊,自號夕陽芳草村落,唐寅自號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樹丕,自號活埋庵道人。

[編輯本段]贈號

主要有三種情況:

1、以其軼事特徵為號。如李白,人稱謫仙人。宋代賀鑄因寫了“一川煙柳、梅子黃時雨”的好詞句,人稱賀梅子。張先因寫了“雲破月來花弄影”,“浮萍斷處見山影”,“隔牆送過鞦韆影”三句帶“影”字的好詩,人稱“張三影”。類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雲秦學士——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陣子》詞中有“露花倒影”句。

張孤雁——張炎《解連環·孤雁》。

紅杏尚書——宋祁(工部尚書)《木蘭花》“綠楊煙外曉春寒,紅杏枝頭春意鬧”。

現當代作家的筆名、藝名也可算入號的範疇,有的是自號,有的是贈號。

郭沫若(筆名)原名開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

藝號(贈號): 張英傑——蓋叫天,牛俊國——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黃——毛三瘦。

2、以官職、任所或出生地為號。王安石稱王臨川;杜工部(杜甫),賈長沙(賈誼);王右軍(王羲之);湯顯祖稱湯臨川;康有為,廣東南海人,稱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稱孔北海;顧炎武,江蘇崑山亭林鎮人,人稱顧亭林。清代民謠“宰相合肥天下瘦”說的是李鴻章(合肥人),“司農常熟世間蕪”說的是翁同龢為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

3、以封爵、諡號為號

諸葛亮封武鄉侯,人稱武侯;司馬光,封溫國公,岳飛,諡號武穆。

宋以後,文人之間大多以號相稱,以至造成眾號行世,他們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況。蘇軾一生有14類38個名號,

魯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歲,共用過140多個名號(主要是筆名)。魯迅原名周樟樹,字豫才,改名樹人。1898年,第一次用筆名,戛劍生、樹人。1818年,《狂人日記》發表時,始用魯迅筆名。三十年代後更多,最多的為1933年26個和1934年41個。這兩年也是他的創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時期。

由於號可自取和贈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變性。以至許多文人,有很多別號,多的可達幾十個,上百個,“別號太多,反成攪亂”(鄭板橋集題畫。靳秋四索畫),所以近代以後,尤其建國以來,文人用號之風大減,不少人發表作品不用筆名,就用真名。少數文人存有別號,多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魯迅曾自號書齋,綠林書室,且介亭;王力自號龍蟲並雕齋;姚雪垠,無止境齋;葉聖陶未厭居,俞平柏古槐書屋,此可謂遺風。

[編輯本段]別號

號,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號,往往有藝術色彩。名人雅士自己起的號,謂“雅號”。號,通常是一人一號,多則稱為別號,但也不盡然;號一般用兩字,別號則多用三字以上,但因別號與號有時難作區別,所以三字以上的號看起來也不少。

別號,就是名字以外的自稱。據吳萊《三墳辨》及《韓詩外傳》等古書載,別號起於上古,但清代學者趙翼認為這很可能出於後人臆撰。由信史來看,范蠡即使不是第一個自取別號者,起碼也屬“第一批”之列。如《史記索隱》謂甘茂居渭南陰鄉樗裡,故號“樗裡子”,又戰國著名策士蘇秦、張儀,皆師“鬼谷子”,秦漢間有“江上丈人”、“河上公”之類,大抵可以說明源起的時間,約在春秋戰國時代。而所以要在姓名之外另取代稱的用意,似乎也已經為取號者多隱逸者流的身份給解釋了——正是為了把自己的真名實姓隱藏起來。

這種因不求聞達才取別號的慣例,由秦漢而迄魏晉,承襲了700多年。漢高祖劉邦敦聘不至的所謂“商山四皓”如“綺裡季”、“角里先生”等,都是以號代名,至今莫知其姓氏;晉人陶潛高唱“歸去來兮”後,遂號“五柳先生”:南朝梁陶弘景躲在山中操縱政局,自號“華陽隱君”,與人書札往來即以“隱君”自署,惟恐暴露身份。但入唐之後,風氣有了變化,許多文人都別署一號以標高致,如賀知章“四明狂客”,張志和號“煙波釣叟”,陸龜蒙號“江湖散人”,等等。不過總體來看,取號者的身份,大致也還是枕石漱泉隱居不仕,或辭官歸田終老江湖的範圍內。

從宋朝開始,自取別號成了社會時髦,其時佛道並行,別號中有“居士”、“道人”特多的傾向,故亦名道號。取號者非但不止畸人逸士、好奇弔詭輩,也不僅是士夫縉紳皆有一號或幾號,甚至販夫牙儈,亦皆有號。

從自諱姓名而取號,到借號自標而別署,號的用處,最終集中為風雅的標記。

別號是使用者本人擬製的,不像姓名那樣要受到家族、行輩的限制,也不像表字亦多由家長所起或受其影響,所以它能比較自由地抒發或寄託取號者本人的一時情感,乃至終生志趣。比如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憂時有淚,報國無門,思想上苦悶,行為上不免乖張,被人譏為不守禮法的放縱者,他就索性自號“放翁”,來表示對權貴和禮法的蔑視。此外,別號又不像姓名錶字,一旦登記在戶籍(人仕者還得登記在履歷中)上後,不能輕易改動,而是隨時發明,隨時使用,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因此很多人往往不止一個別號,人們也有可能透過某些人一生別號的更改,窺測其思想情趣在各個時間階段上的變化。

比如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便是一例:參加科舉考試時,他的別號叫“履善”,其義不外景仰先賢,學做好人好事。及殿試時,被理宗皇帝誇了一句“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別號乃改成“宋瑞”。惟宋季國家無瑞可言,文天祥本人更不得志,景定五年(1264)知瑞州時,為一件用何等儀制替早已改嫁的祖母服喪之事,被人誹謗,差點兒丟官。一怒之下,便有絕意仕途息影林泉的念頭,遂建“野人廬”而自號“野人”。此後又在故鄉文山蓋成山莊,再改號“文山”,當真過起棄官歸隱的日子來了。兩年多後,山河板蕩,文山隱居的清興已經不起元朝南侵的風暴襲擊,於是又應召出山,為國效力,直到抗元失敗被俘。此時,他又有“浮休道人”、“三了道人”等別號,以示視死如歸的人生態度,並吟出了傳誦千古的《正氣歌》。

號的使用,在別人是尊稱,如杜甫號“少陵野老”,黃庭堅號“山谷道人”,人呼杜少陵、黃山谷時,便有尊重的意思。魯迅曾為章炳麟門生,以後做紀念老師的文字,便題為《關於太炎先生的二三事》。而在本人,則為閒署,凡公文、章奏上押字,都不用號,使用最多的地方是為詩文書畫等作品簽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有位梅姓“名士”曾說:“詩人豈可以沒有別號?倘使不弄個別號,那詩名就湮沒不彰了。”大抵也道破了許多人押號的本意。

從別號的用詞看,也就是在十數種特定名詞裡翻花樣。宋代徐光溥曾編《自號錄》,依宋代人士別號的最後一、二字分類,也不過得36類,而處士、居士、先生、老人、翁、叟等倒佔去大牛,或倚老賣老,或放浪自標,或自美雅緻。而淺表的釋義,率多集中為鄙視利祿,超凡脫俗,這也就是別號中居士、道人、漁樵、野夫特多的原因吧。只是千舸爭流,都往一條道上跑的話,效果反而不好。以居士為例,原是梵文,意譯“家主”,佛教用以稱呼在家信徒而受過“三歸”、“五戒”者,以它為號,當然很有點方外空靈味道了,故李白稱“青蓮居士”,白居易稱“香山居士”,司空圖稱“耐厚居士”,蘇軾稱“東坡居士”,李清照稱“易安居士”,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諡號、廟號、年號、尊號和陵號。這些稱號多見於史書。

模仿古代的名字取號吾乃小火 2009-05-02

躍是活潑的意思,玲是美玉

不好結合在一起呢

而且也不知道其他資訊,古人取號,有以地命名的,如東坡居士,也有寄託美好願望的,如蘭谷……等等

我先姑且列幾個吧

1。靈瑤

2。紫陌遊人

3。雪鴻

模仿古代的名字取號dloweng 2009-05-03

既然有六一居士,那你何不叫五一居士呢

模仿古代的名字取號網友bb5107d 2009-05-03

得看你的個人品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