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陌上花開是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4-01

待我陌上花開是什麼意思?  ̄蕾絲禸衣ヽ 1級 2017-08-23 回答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意思為“田間的花都開了,你快回來

是老公對回去探親的老婆說的

待我歸來估計就是對這句的回覆

說這句的是女的吧

待我陌上花開是什麼意思? 儘管叫我瘋子不準叫我傻子 1級 2021-12-23 回答

陌上花開 陌上花》· 詩名 吳越王錢鏐的原配夫人戴氏王妃,是橫溪郎碧村的一個農家姑娘。戴氏是鄉里出了名的賢淑之女,嫁給錢鏐之後,跟隨錢鏐南征北戰,擔驚受怕了半輩子,後來成了一國之母。雖是年紀輕輕就離鄉背井的,卻還是解不開鄉土情節,丟不開父母鄉親,年年春天都要回孃家住上一段時間,看望並侍奉雙親。錢鏐也是一個性情中人,最是念這個糟糠結髮之妻。戴氏回家住得久了,便要帶信給她:或是思念、或是問候,其中也有催促之意。過去臨安到郎碧要翻一座嶺,一邊是陡峭的山峰,一邊是湍急的苕溪溪流。錢鏐怕戴氏夫人轎輿不安全,行走也不方便,就專門撥出銀子,派人前去鋪石修路,路旁邊還加設欄杆。後來這座山嶺就改名為“欄杆嶺”了。 那一年,戴妃又去了郎碧孃家。錢鏐在杭州料理政事,一日走出宮門,卻見鳳凰山腳,西湖堤岸已是桃紅柳綠,萬紫千紅,想到與戴氏夫人已是多日不見,不免又生出幾分思念。回到宮中,便提筆寫上一封書信,雖則寥寥數語,但卻情真意切,細膩入微,其中有這麼一句: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九個字,平實溫馨,情愫尤重,讓戴妃當即落下兩行珠淚。此事傳開去,一時成為佳話。清代學者王士禎曾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二語豔稱千古。”後來還被裡人編成山歌,就名《陌上花》,在家鄉民間廣為傳唱。 到北宋熙寧年間,蘇東坡任杭州通判。英雄相惜,對錢鏐敬佩有加,曾書《表忠觀記》碑文,高度評價錢鏐之功績。蘇公喜歡走動,也常來臨安,聽到里人之歌后,頗有感觸,便寫下了三首《陌上花》詩,其引曰:“遊九仙山,聞裡中兒歌《陌上花》。父老雲,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聽之悽然,而其詞鄙野,為之雲。”三首詩云: (一)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似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遊女長歌緩緩歸。 (二) 陌上山花無數開,路人爭看翠輦來。 若為留得堂堂在,且更從教緩緩歸。 (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陽春三月,風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的楊柳依依,野花絢爛,身心不由得輕爽而浪漫。“三月風情陌上花”,古遠的詩句似乎隨風從天邊飄來,從歷史的深處飄來,拂過阡陌,襲上心頭,詩是屬於清乾嘉詩人趙翼的,可昂首遠望,眼前的陌上風情卻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由眼簾入心扉。 漫步陌上,心情是詩意的那種,優雅而散淡,不惹匆促,只因陌上花開;花是自然的那種,樸素而恬淡,不落塵俗。“三月風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暢然的一種意境。三月陌上花,讓人愛讓人痴,恍惚人的骨子裡頭都沉澱了花的影子,花的風韻。 陌上花開,如果沒有了從俗累的生活中走出來,悄然佇立阡陌併為陌上風情所陶醉的人,那麼花開也寂寞,風情也蒼白。於是,一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不知被多少人吟誦了了多少遍。人歸緩緩,那花便有靈性,便開得執著,陌上風情也被撩撥得濃郁而熱烈。 那是春天裡一幅最美妙的圖畫:在粉黛佳麗的簇擁下,一位美若天仙、儀態雍容的貴夫人款擺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臨安的阡陌上,其時陌上花團錦簇,楊柳輕搖,蝶飛蜂舞,三月風情旖旎之至。這時,一騎快馬打陌頭楊柳的綠陰中飄然而來,驛者翻身下馬,氣喘吁吁中把一封書信遞給夫人。夫人展開一看,不禁滿面春色。原來,吳越王錢鏐身在王宮大殿卻惦記著遠在臨安陌上的愛妃,囑她只管憐花惜柳,消受春色,不必急著迴歸,“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錢鏐,這位在五代十國的夾縫中佔了十二州江山的吳越國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這一番對愛妃的體貼,對春色的傾心之情,就足以讓後人擊掌了,緩緩歸,緩緩歸。多麼柔情的一句話,遊移在古籍史冊中,豔稱千古。 只是再柔情,再體貼的話,也難以使國家逃脫傾覆的厄運,憐美惜春的柔情敵不了劍戟弓弩的無情。從此,陌上花開依舊,只是錢鏐煙逝,愛妃雲去,只有“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這一句話化作一個美麗的故事,遊蕩在臨安的陌上,等待後人的憑弔。終於在吳越“國除”的百十年後的一個秋天,詩人東坡來到了臨安。歷史似乎特意安排東坡在秋天踏上臨安的陌上,陌上春天花開,秋天亦花開,只是春天的骨子裡透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裡透的卻是蕭瑟。於是在秋天的陌上花開中,東坡悵對古人,一番憑弔,一首《陌上花》於胸中鬱結,一吐為快。“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若為留得堂堂去,且更從教緩緩歸”……詩人一唱三嘆中,浸染著人事盛衰的感慨。陌上花,就這樣開在歷史的車轍中,櫛風沐雨,浸透豔麗與滄桑,令人唏噓不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