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08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它表現了杜甫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給出詳細說明,不求連結地址,請勿濫竽充數。謝謝!

坐SF的大哥,你殺了我吧,這麼多字要我怎麼抄啊,如果是給列印稿我就給你最佳了,精簡些吧~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網友217b884d3 推薦於2016-12-01

《登高》—杜甫夔州詩的三個情結

劉厚政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這時詩人客居夔州第二年,56歲的他登上白帝山高臺,展望峽江秋景,看到風急雲飛,虎嘯猿鳴,沙鷗翔集,落葉飄零,大江東去,這一切無不勾起他的回憶,引發他的感慨,由此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杜詩鏡銓》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意境精光萬丈,是古今七律之冠。

這首詩是杜甫夔州詩的經典之作,既有雄奇的山川描繪,又有慷慨激昂的高遠意境,無論是鑑賞還是教學,如果想要對此詩有深透而全面的理解,就應該把握它蘊籍的的三個情結,即:登高望遠的情結,百年孤獨的情結,偏愛夔州山水的情結。下面是作者對這三個情結的理解。

登高望遠憂思長

《登高》詩,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後四句寫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不登高怎能感受風急天高,不登高怎能聽清遠處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邊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視鷗鳥的盤旋勁飛;登高,擴充套件了境界,無邊森林,落葉蕭蕭,氣勢恢弘;登高,放開了胸懷,不盡長江,波濤翻滾,洶湧澎湃。

杜甫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喜好登高。他24歲時進士不第,遊齊趙,登泰山,寫下《望嶽》詩,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闊大胸懷。以後每到一地,他總要登臨當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獲得詩興和靈感,並由此寫下了數以百計的登覽詩。

杜甫喜好登覽詩,上承漢魏六朝,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的《兩都》、張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樓》、鮑照《蕪城》關愛民生,憂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審言,喜寫登覽詩,一首《登襄陽城》寫景閎逸渾雄,抒情聯寓感慨,稱為杜子美的祖詩;杜甫崇敬陳子昂,子昂《登幽州臺歌》、《白帝懷古》、《峴山懷古》實際上是杜甫大量覽古幽思詩作的先聲;李白對杜甫的影響更直接,他們是忘年交,都是愛國憂民的詩人,“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李白的《蜀道難》、《西上蓮花山》、《登金陵鳳凰臺》等詩,給杜甫登覽詩感嘆生民、寄寓亂離之悲和憂國之思以啟迪和影響,那是不容置疑的。

在40歲之前,杜甫登覽詩的題材內容很廣泛,記遊,寫景,懷古,敘事,行樂,涉及面廣。“他40歲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滿憂國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後,其以憂患意識為核心的登覽之作開始大量湧現,登高必賦,臨水必歌,其登覽詩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純景之作,它們大都結合著詩人的遭遇和感慨,國家的動亂和不幸。”(蔣先偉《試論杜甫登覽詩》)

杜甫老來客居夔州瀼西草堂,抬頭可仰赤甲、白鹽兩座大山的巍峨雄姿,正是這兩座山相對峙立,形成了巍巍夔門,“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掠山巔。”(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之四)“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徐步攜斑竹,看山仰白頭。”(《曉望白帝城鹽山》)我們不能肯定杜甫是否登上這兩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巔,但杜甫登覽這兩座山的詩作的確是不少。杜甫在夔州最喜愛登臨的是白帝城,他指明是登覽白帝城的詩就有七首:《上白帝城》、《上白帝城二首》、《陪諸公上白帝城頭宴越公堂之作》、《白帝城最高樓》、《白帝》、《白帝樓》、《白帝城樓》。與杜甫草堂緊鄰的白帝山,海拔不過400米,但它獨立江邊,正處於瞿唐峽口,像守護夔門的忠誠衛士,面對著從天際邊滾滾東來的長江。杜甫每次登上白帝城,都是神情嚮往,遐思飛揚:“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白帝城最高樓》)“江城含變態,一上一日新。”(《上白帝城二首》)“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上白帝城》)“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逬空回白頭。”(《白帝城最高樓》)

杜甫在夔州還有許多登覽詩,例如《登樓》:“花近高樓傷心客,萬方多難此登臨。”《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等。但是他所有的登覽詩中最著名最優秀的當推《登高》,這首詩裡,登高望遠的情結收得最攏,又放得最開,是他登覽詩創作的頂峰。這首詩既是雄奇奔放的山水詩,又是借景寓情,憂國憂民的政治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望遠,有景有情,景中深寓著悲憤滄桑,情中渲染著雄奇壯麗,真是情景交融的典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望遠,不盡情思滾滾而來,想著國家不停的動亂,想著自己一生的顛沛流離,年輕時“窮年憂黎元”“濟世肯殺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宏願未能實現,老來窮困潦倒,體弱多病,更是於國於家無助,想到這些,杜甫的憂思真是與長江一樣翻滾激盪,無止無息。杜甫,個人的不幸凝聚著國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詩裡蘊籍了多麼深沉的憂國憂民思想!

百年孤獨為時傷

《登高》展示的景象宏大,高遠的秋空,無邊的森林,不盡的長江;可是人呢?自然是相形渺小,老病無助的詩人越是登高,越是望遠,孤獨感就越是強烈。“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承接登高望遠,述說了一生的孤獨寂寞。宋人羅大經分析這一聯說:“萬里,地遼遠也,悲秋,時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回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這一聯裡意象豐富,淋漓盡致地揭示了詩人艱難潦倒,孤獨悽苦的情懷。其實,“萬里”二字應理解為詩人漂泊萬里,“百年”也應理解為詩人孤獨一生。

為什麼說杜甫一生有孤獨悽苦的情結,這當然與當時的歷史現實和杜甫的思想個性有關。宋祁《新唐書·杜甫傳》中寫道:“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切。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雲。”這些評價的確反映了杜甫的思想個性,又的確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獨悽苦的原因。

杜甫年輕時就有為天下百姓,為盛世大唐幹一番事業的積極入世思想。盛唐時期國力強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著建功立業,可是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滿懷信心自吳越歸家,再赴京參加貢舉,卻考試不第,天寶年間客居長安將近十年,鬱郁不得志。天寶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進獻《三大禮賦》給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宰相不滿,讓他得了個“參列選序”的替補官,這無疑又是一瓢冷水。四十四歲時,又因詩名顯赫,才被授官河西縣尉,詩人辭官不拜,改任右衛率胄曹參軍,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亂,遂陷叛軍之中,險些被殺。至德二年(757)逃難的杜甫在鳳翔追上皇帝,拜為左拾遺,因仗義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點問斬。安史之亂後,皇上也有幾次安排杜甫為官,但詩人都是報之離官、棄官、不赴的態度,其原因,宋祁說得很清楚:“放曠不自檢”,有遠大的理想和曠達的胸懷,卻沒有權勢地位和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時理論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視;“挺節無所汙”,受盡磨難,生活艱苦也從不向惡勢力低頭;“傷時橈弱”,憂國憂民,伸張正義,痛恨貪官汙吏。如此的思想個性,在黑暗腐朽的社會里,只能導致他孤獨淒涼,潦倒終窮。

杜甫顛沛流離到夔州,已是窮困潦倒,老病纏身。他因安史之亂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軍閥之爭、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鄉,每流落一處,其孤獨感總是形影相隨,他的這些情愫在其詩作中隨處可見,也常常透過登高懷遠而表現出來。“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樓傷心客,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八首》)“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

杜甫在寫《登高》的前些日,寫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說是《登高》的準備。《九日(一)》: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釋《九日(一)》:重陽節時,一個人孤獨飲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臺,山上的竹葉雖多,但沒有親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沒有開放的必要。那遠處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時啼哭,使人肝腸欲斷;故鄉的白雁在秋霜時節飛來召喚,遊子能歸家嗎?弟妹流離不知音訊,戰亂和病痛都來催我性命!

從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獨”的情結蘊籍已久,而《登高》卻是這個情結的最深沉最強烈的表現。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情結是怎樣表現的: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也通悲愁)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義,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其深沉了。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承接五六句的意義,並在深沉的孤獨悲秋中作結。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終於歸結到艱難苦恨,時勢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表現的淋漓盡致。

偏愛夔州山水情

《登高》詩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鬱悲涼,在杜甫的詩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詩中也很難尋到如此氣勢的對句。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筆,與他偏愛夔州山水的情結有緊密關係。

詩人為何偏愛夔州山水,原因有三:

(一) 入住夔州,產生了從沒有過的欣喜之情。

“伏枕雲安縣,遷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禹功饒斷石,且就土微平。”(《移居夔州作》)在春暖花開,柳綠江清的好時光,杜甫遷居到夔州,聽到的是人們熱愛勞動,春種秋收的農事,見到的是處處山光明麗,鳥雀歌唱的風景,這裡的景觀奇妙,還有大禹鑿山導江留下的斷石,瀼水東西田地平順,能夠在此進行自食其力的農耕。“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南江北春冬花。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夔州歌十絕句》之五)杜甫入住的瀼西是一個臨水靠山,氣候溫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糧油之鄉,“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杜甫在夔州三個年頭,見證了夔州的山川鍾靈,古蹟蘊奇,有充滿奇情異趣的遠古傳說,也有作為社會興衰存亡見證的歷史古蹟。杜甫閒來無事,多次登白帝城,遊武侯廟,踏八陣圖,進越公堂……。“甫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騎馬忽憶少年時,散蹄迸落瞿唐石。”(《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可見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有情有趣。

(二) 夔州的山水奇絕,令詩人歎為觀止。

“遠遊雖寂寞,難見此山川”(《季秋江春》)“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作為一個遊歷了無數名山大川的詩聖,杜甫對夔州山水總的評價是很滿意的。“少陵先生晚遊夔州,愛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齋’。”(陸游《東屯高齋記》)

詩人喜愛夔州山水,是因為他有細緻而全面的觀察:

《夔州歌十絕句》:“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唐險過百牢關。”“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纏繞接山巔。楓林橘樹丹青合,複道重樓錦繡懸。”“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唐天下無。借問夔州在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

詩人喜愛夔州山水,是因為他有獨到而真切的感受: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

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

——《瞿唐兩崖》

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

——《白帝》

赤葉楓林百舌鳴,黃花野岸天雞舞。

——《寄柏學士林居》

沙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

暮春鴛鴦立洲渚,挾子翻飛還一叢。

——《暮春》

杜甫在夔州所寫的山水景物詩,新鮮有趣,活潑生動,意象奇特,表達了詩人真切而獨到的感受。

(三) 夔州的名勝古蹟眾多,令詩人神往意留。

夔州的古蹟眾多,而且以悠久神秘聞名。這裡有巫山神女的傳說:“雨隨神女下朝朝”,有大禹鑿崖導江的遺蹟:“禹公饒斷石”,有強悍的巴民族,曾在此繁衍立國:“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還有公孫述稱霸白帝城:“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還有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其它入杜甫詩的相關古蹟還有先祖廟、永安宮、武候祠、昭君村、屈原宅等。——“這些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都可在夔州見到蹤影,彷彿上蒼的著意安排,我們民族最優秀的詩人也來到了夔州,他的詩作汲取了這瑰異的源泉,又反過來為山水古蹟增添了新的光彩。”(蔣先偉《杜甫夔州詩論稿》)

夔州獨特的山川風物,使詩人非常欣慰和激動,在這裡,他詩興大發,幾乎是一日一詩,首首精華,句句燦爛。夔州的山水對杜甫是新,是清,是有情,每觀賞一次就會有一次親切的感覺。

下面,我們還是回到《登高》,看詩人是怎樣出神入化地描繪夔州山水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和頷聯都是集中寫景。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鷗鳥,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奇妙難名的境界。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之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鍵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陶道恕《唐詩鑑賞辭典》)

結語:《登高》是一首隻有8句56字的七言律詩,但它的詩意深厚,意境高遠,筆者每讀一次(也有教學),都有新的領悟和體會。這首詩是杜甫將其一生的思想和經歷,用血和淚加以凝結,鑄成一偉大光輝形象,矗立在白帝彩雲之中,讓後人能情不自禁的仰視他。我們只有面向他“登高”,一步一步接近,一次一次望遠,才能將他留下的詩作理解深透。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hsssz3 2007-04-26

《登高》—杜甫夔州詩的三個情結

劉厚政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在唐代宗大曆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這時詩人客居夔州第二年,56歲的他登上白帝山高臺,展望峽江秋景,看到風急雲飛,虎嘯猿鳴,沙鷗翔集,落葉飄零,大江東去,這一切無不勾起他的回憶,引發他的感慨,由此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杜詩鏡銓》稱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意境精光萬丈,是古今七律之冠。

這首詩是杜甫夔州詩的經典之作,既有雄奇的山川描繪,又有慷慨激昂的高遠意境,無論是鑑賞還是教學,如果想要對此詩有深透而全面的理解,就應該把握它蘊籍的的三個情結,即:登高望遠的情結,百年孤獨的情結,偏愛夔州山水的情結。下面是作者對這三個情結的理解。

登高望遠憂思長

《登高》詩,前四句寫登高所見,後四句寫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不登高怎能感受風急天高,不登高怎能聽清遠處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邊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視鷗鳥的盤旋勁飛;登高,擴充套件了境界,無邊森林,落葉蕭蕭,氣勢恢弘;登高,放開了胸懷,不盡長江,波濤翻滾,洶湧澎湃。

杜甫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喜好登高。他24歲時進士不第,遊齊趙,登泰山,寫下《望嶽》詩,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闊大胸懷。以後每到一地,他總要登臨當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獲得詩興和靈感,並由此寫下了數以百計的登覽詩。

杜甫喜好登覽詩,上承漢魏六朝,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的《兩都》、張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樓》、鮑照《蕪城》關愛民生,憂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審言,喜寫登覽詩,一首《登襄陽城》寫景閎逸渾雄,抒情聯寓感慨,稱為杜子美的祖詩;杜甫崇敬陳子昂,子昂《登幽州臺歌》、《白帝懷古》、《峴山懷古》實際上是杜甫大量覽古幽思詩作的先聲;李白對杜甫的影響更直接,他們是忘年交,都是愛國憂民的詩人,“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春日憶李白》),李白的《蜀道難》、《西上蓮花山》、《登金陵鳳凰臺》等詩,給杜甫登覽詩感嘆生民、寄寓亂離之悲和憂國之思以啟迪和影響,那是不容置疑的。

在40歲之前,杜甫登覽詩的題材內容很廣泛,記遊,寫景,懷古,敘事,行樂,涉及面廣。“他40歲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滿憂國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後,其以憂患意識為核心的登覽之作開始大量湧現,登高必賦,臨水必歌,其登覽詩很少有為寫景而寫景的純景之作,它們大都結合著詩人的遭遇和感慨,國家的動亂和不幸。”(蔣先偉《試論杜甫登覽詩》)

杜甫老來客居夔州瀼西草堂,抬頭可仰赤甲、白鹽兩座大山的巍峨雄姿,正是這兩座山相對峙立,形成了巍巍夔門,“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繚繞掠山巔。”(杜甫《夔州歌十絕句》之四)“奔峭背赤甲,斷崖當白鹽。”(杜甫《入宅三首》其一)“徐步攜斑竹,看山仰白頭。”(《曉望白帝城鹽山》)我們不能肯定杜甫是否登上這兩座海拔近千米的山巔,但杜甫登覽這兩座山的詩作的確是不少。杜甫在夔州最喜愛登臨的是白帝城,他指明是登覽白帝城的詩就有七首:《上白帝城》、《上白帝城二首》、《陪諸公上白帝城頭宴越公堂之作》、《白帝城最高樓》、《白帝》、《白帝樓》、《白帝城樓》。與杜甫草堂緊鄰的白帝山,海拔不過400米,但它獨立江邊,正處於瞿唐峽口,像守護夔門的忠誠衛士,面對著從天際邊滾滾東來的長江。杜甫每次登上白帝城,都是神情嚮往,遐思飛揚:“城尖徑仄旌旆愁,獨立縹緲之飛樓”(《白帝城最高樓》)“江城含變態,一上一日新。”(《上白帝城二首》)“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上白帝城》)“杖藜嘆世者誰子,泣血逬空回白頭。”(《白帝城最高樓》)

杜甫在夔州還有許多登覽詩,例如《登樓》:“花近高樓傷心客,萬方多難此登臨。”《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等。但是他所有的登覽詩中最著名最優秀的當推《登高》,這首詩裡,登高望遠的情結收得最攏,又放得最開,是他登覽詩創作的頂峰。這首詩既是雄奇奔放的山水詩,又是借景寓情,憂國憂民的政治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望遠,有景有情,景中深寓著悲憤滄桑,情中渲染著雄奇壯麗,真是情景交融的典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望遠,不盡情思滾滾而來,想著國家不停的動亂,想著自己一生的顛沛流離,年輕時“窮年憂黎元”“濟世肯殺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宏願未能實現,老來窮困潦倒,體弱多病,更是於國於家無助,想到這些,杜甫的憂思真是與長江一樣翻滾激盪,無止無息。杜甫,個人的不幸凝聚著國家和人民的不幸,《登高》,詩裡蘊籍了多麼深沉的憂國憂民思想!

百年孤獨為時傷

《登高》展示的景象宏大,高遠的秋空,無邊的森林,不盡的長江;可是人呢?自然是相形渺小,老病無助的詩人越是登高,越是望遠,孤獨感就越是強烈。“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承接登高望遠,述說了一生的孤獨寂寞。宋人羅大經分析這一聯說:“萬里,地遼遠也,悲秋,時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回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這一聯裡意象豐富,淋漓盡致地揭示了詩人艱難潦倒,孤獨悽苦的情懷。其實,“萬里”二字應理解為詩人漂泊萬里,“百年”也應理解為詩人孤獨一生。

為什麼說杜甫一生有孤獨悽苦的情結,這當然與當時的歷史現實和杜甫的思想個性有關。宋祁《新唐書·杜甫傳》中寫道:“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事,高而不切。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汙。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伶其忠雲。”這些評價的確反映了杜甫的思想個性,又的確揭示了杜甫一生孤獨悽苦的原因。

杜甫年輕時就有為天下百姓,為盛世大唐幹一番事業的積極入世思想。盛唐時期國力強大,科考取士的制度使有志青年渴望著建功立業,可是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滿懷信心自吳越歸家,再赴京參加貢舉,卻考試不第,天寶年間客居長安將近十年,鬱郁不得志。天寶十年(751)杜甫年已四十,進獻《三大禮賦》給唐玄宗,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宰相不滿,讓他得了個“參列選序”的替補官,這無疑又是一瓢冷水。四十四歲時,又因詩名顯赫,才被授官河西縣尉,詩人辭官不拜,改任右衛率胄曹參軍,可是赴任不到一年就遇到了安史之亂,遂陷叛軍之中,險些被殺。至德二年(757)逃難的杜甫在鳳翔追上皇帝,拜為左拾遺,因仗義疏救房琯,皇上怒,又差點問斬。安史之亂後,皇上也有幾次安排杜甫為官,但詩人都是報之離官、棄官、不赴的態度,其原因,宋祁說得很清楚:“放曠不自檢”,有遠大的理想和曠達的胸懷,卻沒有權勢地位和為官之道;“高而不切”除弊匡時理論高妙,但不被朝廷重視;“挺節無所汙”,受盡磨難,生活艱苦也從不向惡勢力低頭;“傷時橈弱”,憂國憂民,伸張正義,痛恨貪官汙吏。如此的思想個性,在黑暗腐朽的社會里,只能導致他孤獨淒涼,潦倒終窮。

杜甫顛沛流離到夔州,已是窮困潦倒,老病纏身。他因安史之亂而流落巴蜀,又因蜀地軍閥之爭、吐蕃入侵而不能回朝回鄉,每流落一處,其孤獨感總是形影相隨,他的這些情愫在其詩作中隨處可見,也常常透過登高懷遠而表現出來。“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花近高樓傷心客,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八首》)“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

杜甫在寫《登高》的前些日,寫了《九日》五首,第一首可說是《登高》的準備。《九日(一)》: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釋《九日(一)》:重陽節時,一個人孤獨飲酒,抱病登上白帝山高臺,山上的竹葉雖多,但沒有親近人的感情,人的心情不佳,菊花沒有開放的必要。那遠處的黑猿偏偏在日落時啼哭,使人肝腸欲斷;故鄉的白雁在秋霜時節飛來召喚,遊子能歸家嗎?弟妹流離不知音訊,戰亂和病痛都來催我性命!

從以上的引述可以看出,杜甫“百年孤獨”的情結蘊籍已久,而《登高》卻是這個情結的最深沉最強烈的表現。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情結是怎樣表現的: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漂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也通悲愁)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弘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像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義,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其深沉了。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承接五六句的意義,並在深沉的孤獨悲秋中作結。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終於歸結到艱難苦恨,時勢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表現的淋漓盡致。

偏愛夔州山水情

《登高》詩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景象:“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景象既磅礴恢弘,又沉鬱悲涼,在杜甫的詩中,找不到相似之作,在唐代的所有詩中也很難尋到如此氣勢的對句。杜甫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妙筆,與他偏愛夔州山水的情結有緊密關係。

詩人為何偏愛夔州山水,原因有三:

(一) 入住夔州,產生了從沒有過的欣喜之情。

“伏枕雲安縣,遷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禹功饒斷石,且就土微平。”(《移居夔州作》)在春暖花開,柳綠江清的好時光,杜甫遷居到夔州,聽到的是人們熱愛勞動,春種秋收的農事,見到的是處處山光明麗,鳥雀歌唱的風景,這裡的景觀奇妙,還有大禹鑿山導江留下的斷石,瀼水東西田地平順,能夠在此進行自食其力的農耕。“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南江北春冬花。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牙。”(《夔州歌十絕句》之五)杜甫入住的瀼西是一個臨水靠山,氣候溫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糧油之鄉,“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亂。”《行官張望補稻畦水歸》

杜甫在夔州三個年頭,見證了夔州的山川鍾靈,古蹟蘊奇,有充滿奇情異趣的遠古傳說,也有作為社會興衰存亡見證的歷史古蹟。杜甫閒來無事,多次登白帝城,遊武侯廟,踏八陣圖,進越公堂……。“甫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騎馬忽憶少年時,散蹄迸落瞿唐石。”(《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可見他的生活比起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有情有趣。

(二) 夔州的山水奇絕,令詩人歎為觀止。

“遠遊雖寂寞,難見此山川”(《季秋江春》)“江城含變態,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作為一個遊歷了無數名山大川的詩聖,杜甫對夔州山水總的評價是很滿意的。“少陵先生晚遊夔州,愛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高齋’。”(陸游《東屯高齋記》)

詩人喜愛夔州山水,是因為他有細緻而全面的觀察:

《夔州歌十絕句》:“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闢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唐險過百牢關。”“赤甲白鹽俱刺天,閭閻纏繞接山巔。楓林橘樹丹青合,複道重樓錦繡懸。”“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唐天下無。借問夔州在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

詩人喜愛夔州山水,是因為他有獨到而真切的感受:

三峽傳何處,雙崖壯此門。

入天猶石色,穿水忽雲根。

——《瞿唐兩崖》

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

——《白帝》

赤葉楓林百舌鳴,黃花野岸天雞舞。

——《寄柏學士林居》

沙上草閣柳新暗,城邊野池蓮欲紅。

暮春鴛鴦立洲渚,挾子翻飛還一叢。

——《暮春》

杜甫在夔州所寫的山水景物詩,新鮮有趣,活潑生動,意象奇特,表達了詩人真切而獨到的感受。

(三) 夔州的名勝古蹟眾多,令詩人神往意留。

夔州的古蹟眾多,而且以悠久神秘聞名。這裡有巫山神女的傳說:“雨隨神女下朝朝”,有大禹鑿崖導江的遺蹟:“禹公饒斷石”,有強悍的巴民族,曾在此繁衍立國:“萬里巴渝曲,三年實飽聞。”還有公孫述稱霸白帝城:“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還有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其它入杜甫詩的相關古蹟還有先祖廟、永安宮、武候祠、昭君村、屈原宅等。——“這些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都可在夔州見到蹤影,彷彿上蒼的著意安排,我們民族最優秀的詩人也來到了夔州,他的詩作汲取了這瑰異的源泉,又反過來為山水古蹟增添了新的光彩。”(蔣先偉《杜甫夔州詩論稿》)

夔州獨特的山川風物,使詩人非常欣慰和激動,在這裡,他詩興大發,幾乎是一日一詩,首首精華,句句燦爛。夔州的山水對杜甫是新,是清,是有情,每觀賞一次就會有一次親切的感覺。

下面,我們還是回到《登高》,看詩人是怎樣出神入化地描繪夔州山水的: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首聯和頷聯都是集中寫景。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鷗鳥,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奇妙難名的境界。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之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鍵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陶道恕《唐詩鑑賞辭典》)

結語:《登高》是一首隻有8句56字的七言律詩,但它的詩意深厚,意境高遠,筆者每讀一次(也有教學),都有新的領悟和體會。這首詩是杜甫將其一生的思想和經歷,用血和淚加以凝結,鑄成一偉大光輝形象,矗立在白帝彩雲之中,讓後人能情不自禁的仰視他。我們只有面向他“登高”,一步一步接近,一次一次望遠,才能將他留下的詩作理解深透。

你列印呀,或者選抄撒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xp5810663 2007-04-28

登高》—杜甫夔州詩的三個情結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三味書品客 2007-04-28

乒乒乓乓

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和《白帝》兩首詩是怎樣描寫白帝城的高危和險峻...我愛你豬豬老公 2007-04-23

哇塞。寫了那麼多雜還不好嗎?我是來玩地。呵呵!不過一樓好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