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李清照的詩見解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20

l李清照的詩見解花之女1 2008-01-06

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宋朝人,生於今濟南歷城柳絮泉。父李格非出於韓琦門下,官任禮部員外郎。母為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家學淵博。她生長在這種學術氣息濃厚的家庭裡,對她後來在文學上的成就,自然有很大的幫助。她十八歲嫁給趙明誠。趙的父親趙挺之,官至尚書右丞。她們結婚之後,由於興趣相投,把整個生活都建立在藝術的基礎上,因此是相當幸福的。除了詩、詞唱和之外,就是收集和研究古代的金石藝術。在《金石錄後序》中,她敘述她兩人的生活說:

(趙明誠)年二十一,在太學作學生。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夫妻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將月就,漸益堆積……後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給,衣食有餘。聯手兩俊,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共同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則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於是几案羅列枕籍,意會心謀,目往神受,樂在聲色狗馬之上。

她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文化藝術,又具有豐富的智慧和才情。他們夫妻這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和擁有的。她們的光陰和金錢,都貢獻在搜求金石文物的工作上。

可惜不久之後,宋朝遭受“靖康之難”,金人的兵火,毀滅了他們美滿的家庭生活和藝術空氣。欽宗、徽宗被擄回金國,宋室也南遷了。他們不得不把收集的歷代金石書畫拋棄了大部分,只帶了最精要的一小部分,匆匆的逃難到江南。而趙明誠就在旅途中罹患熱病而死,留下李清照孤單一人。昔日的神仙眷侶,到頭來只剩孤雁單飛,李清照心中所受的打擊和悲痛,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加以戰火日漸迫近,社會一片離亂,幾乎不容許她落淚傷心。她只好帶著一顆破碎的心,無依無靠的生活在貧困悲苦的環境中,東飄西泊,不知流浪過多少地方,卻始終找不到一個安身之所。她就這樣遙望著淪陷的故鄉,思念著死去的丈夫,而抑鬱的在江南的旅居中寂寞的死去了。

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文學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偉大作家。她天才橫溢、睥睨當時。她的詞,無論是在意境上、在風格上,都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在詞體的演變中,她戛然特立,獨創一格,超絕於兩宋詞人之上,閃爍著她特有鮮明的文學生命;而後更深受辛稼軒喜愛,為之折服。其詞論更是對當時的文壇前輩所填之詞,做了一番總檢討;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又豈是泛泛空言的文章可與之比擬的。不幸遭逢靖康之亂,顛沛流離;先喪其夫趙明誠,而後又飄零於江湖之中。其金石收藏,蕩然俱盡,百不存一。叫人不得不悲嘆她才華之高而生命之蹇,為她灑下一掬同情之淚。

對於這樣一位曠古的的女作家,如今能為後人所知的,只有一些由零碎記載拼湊而成的模糊影像,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她一生的歡樂、悲苦與離愁;他一生的心路歷程,只雜亂的分散在一些記載中。後世只能從這些零散的典籍中,想像她的生活片段。這也是後世研究李清照者所遇到的最大困難:資料少而零散、收集整理不易。

所以自宋朝以降,研究李清照者,多側重於事蹟的考證以及其作品的真偽輯佚,這也是因為時代風氣使然。直到近人龍沐勳、夏承燾諸公,精研詞學,才開始用文學欣賞的角度,對她的詞作給予適當的評價。

偉大的人物勢必將從歷史的帷幕中跨出,去散放他們生命的光芒的。即使在他的一生中,曾經遭受過巨大的磨難,但他仍會以各種方式去印證生命的可貴。對於一位文學家而言,文學作品正是他生命中最好的生存驗證。而李清照正是如此,她用她的筆,表現她一生的遭遇,也訴說了時代變異下的悲歡離合,將社會情況與她的遭遇緊緊相合,在文學史上卓然獨立。

l李清照的詩見解三尺劍五車書 2008-01-06

她的詩在趙構南渡以前是充滿生活情調的,詩人心情較好,但南渡後,特別是她的丈夫趙明誠死後,她的詩詞都以哀愁為主。個人最喜歡她的那首詩: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l李清照的詩見解不懂事嗒小孩 2008-01-06

一、

烏江(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詠史詩,雄渾壯闊,氣貫長虹,與其詞風殊不相同,由是可知作家作品風格的多樣性,不宜以“婉約”二字簡單概括之。女流之中,宋初花蕊夫人之詩:“君王城頭豎降旗,妾在深宮豈得知。二十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或可與之相比。

二、

偶成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從曾賦賞花詩。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

詩中撫今憶昔,表現了詩人對亡夫的思悼之情和對人生的傷逝之感。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的瘁死,對李清照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打擊, 她不僅由此失去了物質上的依靠,更主要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寄託。這首七絕,從首句所提到的“十五年前”來分析,當為李清照晚年所作。詩的前兩句首先倒敘昔時,後兩句以今昔對比來抒情。今景與舊景的極其相似,今情與舊情的極端不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詩人正是透過揭示這一反差,來讓人們體察其今日的“情懷”。詩人今日情懷究竟如何?詩中沒有直接道出,但瞭解詩人晚年生活狀況的人都知道:自南渡以後,國已不國,家已不家,對一位養尊處優的大家閨秀來說,是實在難以承受的。這一切,詩中皆未道出,也許正是詩人不忍道出的緣故吧?活著本已困苦,又何必徒增苦悶呢!

三、

春殘

“春殘何事苦思鄉,病裡梳頭恨髮長。梁燕語多終日在,薔薇風細一簾香。”

梁頭的棲燕終日無休止地互相傾訴著心曲,簾外的薔薇被細風送進一縷縷清香。這些本應帶給詩人的是什麼呢?是美好的回憶,還是苦澀的情思?是欣慰,還是愁上加愁?詩人沒有直言道出,留與讀者去想象了。

四、

釣臺(夜發嚴灘)

“鉅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趙墓言臺詩》記:“漢嚴子陵釣臺,在富春江之涯。有過臺而詠者:‘君為利名隱,我為利名來。羞見先生面,黃昏過釣臺’”。 李清照詩即化用此詩意。其實, 名與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何愧之有?我不主張隱逸,但也並不刻意追求名利,我希望自己能幹出一番事業,我相信,在成就事業的同時,自會有我應得的名利。

今·黃墨谷曰:“不能忽視這首小詩,正如黃山谷論詩所說:‘孫吳之兵,棘端可以破鏃’,她只用28個字,卻把當時臨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的自私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時, 詞人也沒有饒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為無顏對嚴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過釣臺’,既生動又深刻地表達愧懟之心。孔子云:‘知恥近乎勇’。清照這種知恥之心,和當時那些出賣民族、人民地無恥之徒(相比),確是可敬得多了。”(《重輯李清照集·李清照評論》)黃的這段話,“孔子云”後面的話倒還湊合,但前面所謂的“淋漓盡致”的描繪,未免過於牽強附會,實有大上“綱線”之嫌。其實詩人不過是走到哪寫到哪,即景作詩而已,哪有那麼深的寓託?拋開“知人論世”,單看文字,似乎不太能牽涉到“朝野人士”吧。

五、

感懷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詩人剛從青州到丈夫工作的萊州,人生地不熟,丈夫忙於公事無暇陪伴,使得李清照感到十分寂寞無聊,乃作詩排遣之。

曉夢

“曉夢隨疏鍾,飄然躡雲霞。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共看船如藕,同食棗如瓜。翩翩座上客,意妙語亦佳。嘲辭鬥詭辯,活火分新茶。雖非助帝攻,其樂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譁。心知不可見,念念猶諮嗟。”

此乃記夢詩也,寫得頗好,好一個曉夢,好一段仙緣,但願不要夢醒才好呢?

《李清照全集評註》的評註者雲:“這是一首記夢詩……全詩想象豐富,富有浪漫色彩。”這真是痴人說夢!明明是“記夢詩”,卻又道“想象豐富”,應該說李清照的夢境瑰奇,而文筆亦工緻才對。

今·王延梯曰:“這詩飄然有仙骨,具有豪邁灑脫的特色……表現了詩人對個性自由的渴望,對沒有桎梏、沒有羈絆的生活的嚮往,反映了詩人追求精神解脫(而不得)的苦悶心情和對封建束縛的反抗。”(《李清照評傳》)這段話說得頗好,然在束縛前加上“封建”二字,則又上“綱線”矣。追求精神解脫,及不得解脫的苦悶,歷朝歷代,古今中外皆有之,乃普遍之人性也。倘若小生也能做一首類似的詩,豈不是要被說為表現了“對社會主義束縛的反抗”不成?

《感懷》與《曉夢》,一個直接的,一個曲折的,都反映了李清照無聊賴的人生。這寂寞、無聊、苦悶,靈秀如李清照、深邃如魯迅,終其一生都未能擺脫,他們是敏感、憂患的靈魂。與二位大家相比,小子何德何能,豈可擺脫。總之是,“書,已讀得厭倦了,但還得讀下去;生活,已過得無聊了,但還得過下去”,就讓它們糾纏一生好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