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緒很亂該怎麼辦?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04

思緒很亂該怎麼辦?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7-06-01

展開1全部

“情緒”就像人的影子一樣每天與人想隨,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體驗到它的存在給我們的心理和生理上帶來的變化。也許,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我們每個人對情緒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情緒實際上比我們想象得要複雜得多。如果我們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了解情緒對人產生的影響,並對情緒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有一定的認識,這將不僅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對我們的學習和工作都十分有利。

對於情緒,我們可以有很多具體的詞語來描繪,例如將情緒描繪成愉快的或不愉快的,高興的和不高興的,滿意的和不滿意的,溫和的和強烈的,短暫的和持久的等等。由於這些分類的依據較多,所以講解的時候十分不方便。為了陳述的方便,我們可以將情緒簡單地分為消極的情緒和積極的情緒。人的情緒總是從興奮到抑制,從抑制再到興奮,往復迴圈。一個人的情緒不可能一直處於低潮,也不可能一直高漲。從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般人的情緒變化呈現週期性的規律。請看這樣的一則材料:

【生物三節律】

本世紀初,英國醫生費里斯和德國心理學家斯沃博特同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一些病人因頭痛、精神疲倦等,每隔23天或28天就來治療一次。於是他們就將23天稱為“體力定律”,28天稱為“情緒定律”。20年後,特里舍爾發現學生的智力是以33天為週期進行變化的,於是他就將其稱為“智力定律”。後來,人們就將“體力定律”、“智力定律”和“情緒定律”總稱為生物三節律。

一個人從出生之日起,到離開世界為止,生物三節律自始至終沒有絲毫變化,而且不受任何後天影響。三種節律都有自己的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日。以情緒為例,在高潮期內,人的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一切活動都被愉悅的心境所籠罩;在臨界日內,自我感覺特別不好,健康水平下降,心情煩躁,容易莫名其妙地發火,在活動中容易發生事故;而在低潮期內,情緒低落,反應遲鈍,一切活動都被一種抑鬱的心境所籠罩。

在很多心理學家的報告中,我們都能看到情緒週期的描述,有的人說是28天,有的人得到的結論是5個星期。不管怎樣,我們可以大致得到這樣的一個概念:人類,作為有自然性的動物,存在著情緒上的週期變化。因此,你可以透過有意識的記錄的方式來確定自己的情緒變化,由此可以提前預測自己的情緒變化,避免因為情緒的變化而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

另外,你可以透過情緒控制訓練的方法來儘可能的控制消極情緒或將消極情緒儘快轉化為積極情緒。因為消極的情緒可以給人帶來較大的傷害。

首先,健康的積極情緒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而消極情緒則會給人的機體帶來損害。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設法收集人在生氣時撥出的氣體,然後將這些氣體溶於水中,將溶液注射到小白鼠的體內,發現小白鼠在一段時間後死亡。這種和香菸有害的實驗相類似的結果告訴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內的免疫細胞的活性下降,人體抵禦病毒侵害的能力減弱,因此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入,導致疾病;人情緒不好的時候,體內還會分泌出一種毒性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聚積起來,會形成和漂白粉一樣的分子結構,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時間一長,人容易患上慢性病甚至癌症。

其次,情緒會干擾人的理性判斷。人在理性判斷的時候,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

最後,情緒具有感染性。 正是因為消極情緒對人的影響極大,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控制消極情緒,並儘可能地將之轉化為積極情緒。下面介紹一些方法。

方法一:儘可能的變化生活環境。

環境對於人而言,不能直接地將人引入積極的情緒狀態,它對人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幫助我們營造良好的心境,這種好的心境是積極情緒發生的必要場所。

一般而言,較大的空間對於人而言總是有利的,因為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是有直接聯絡的。通常人們都不喜歡太過於擁擠的地方,外界空間的擁擠會導致人的煩惱和壓抑。心理學家對於這種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的微妙聯絡無法做出解釋,更多的是將之歸於類似於動物劃分領地而互不侵犯的本能行為。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大海、草原或各種各樣荒無人煙的地方的喜愛是十分有道理的。

對於學生而言,沒有時間也不可能經常去這樣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改變環境的熟悉程度來達到類似的效果。一般而言,新鮮的環境對人總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在情緒不佳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透過佈置環境來達到創設良好心境的目的。有的人改變居室的佈置,有的人放音樂,有的人養花種草,這些都是改變環境的有效措施,能夠對於情緒的調節有一定的幫助。

方法二:表情訓練法。(詹姆斯-蘭格的情緒理論,日本人的情緒訓練法)

以上講的是人會被動接受環境的影響,其實人可以更為主動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有一年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放了這樣一則新聞:

日本人善於做生意,這是舉世公認的。但由於日本人強烈的東方民族的色彩,他們在做生意的時候不喜歡錶露自己的感情,特別是不喜歡笑。所以,日本人在談生意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壓抑和刻板。由於日本人的主要貿易伙伴大部分都是西方人,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因此這兩種文化之間往往會產生衝突。為了能夠在生意場上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日本人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這則新聞。日本公司的老闆為了讓職工面帶笑容,於是在下班之前的半個小時裡,訓練他們笑。具體的方法是每人發一隻筷子,橫著咬在嘴裡,固定好臉部表情後,將筷子取出。此時人的臉部基本維持一個笑容的狀態,再發出聲音,就像是在笑了。

這則新聞說明了什麼呢?一般人是不會知道其中的奧妙的。這種做法有著心理學研究的依據。這種研究的最主要問題是:究竟是情緒引起身體的反應,還是身體的反應引起情緒的變化呢?換句話說,人們是因為哭才會愁,還是因為憂愁而哭;是因為恐懼而發抖,還是因為發抖而恐懼呢?

通常而言,人們都認為是情緒引起人的反應。也就是說,人們憂愁的時候才會哭,恐懼的時候才會發抖。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並不完全是這樣。恰恰相反,人們會因為哭而發愁,會因為發抖而感到恐懼。這就是說,人的情緒是可以由行為引發的。根據這種觀點。人可以透過控制行為的方式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日本人的面部表情的鍛鍊充分運用了這個觀點。

最常見的一項研究證明,當你在生氣的時候,可以找一面鏡子,對著鏡子努力做出笑容來,持續幾分鐘之後,你的心情會變得好起來。不信你回家試試。

方法三:改變對事物的認識來調節情緒。

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可以導致情緒的極大不同。例如,當學生受到老師的批評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些人認為老師是在和他作對,故意刁難他;而有些人認為老師是在教育他,幫助他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正是因為這些認識上的不同,人們才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前面一個學生會對老師產生厭惡甚至對立的情緒,而後一個學生會覺得和老師的關係更為親密。所以情緒的變化有事取決於人對事物的看法。

美國的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這樣的觀點。他認為人的情緒的產生是一個被稱作ABC的過程。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通常認為認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認為A是引起C的間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說,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會引起行為和情緒的不同。

因此,在受到情緒困擾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調節自己的認識的方式來調節情緒。例如,考試失敗的時候,可以問自己:“是否別人都可以有失敗的記錄,而唯獨我不能有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任何人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失敗,你當然也不例外。透過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來達到調節情緒的作用。

思緒很亂該怎麼辦?匿名使用者 2013-12-05

自己學著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透過改變對事物的看法,來達到調節情緒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