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賦作者第一段中所寫登樓所見之景與後文所抒發的窮達不易思鄉之情...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15

登樓賦作者第一段中所寫登樓所見之景與後文所抒發的窮達不易思鄉之情...網友5eee85c 2007-05-23

登上這座樓向四面瞻望,暫借假日銷去我的心憂。看看這裡所處的環境,寬闊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樣的樓。漳水和沮水在這裡會合,彎曲的沮水環繞著水中的長洲。樓的北面是地勢高平的廣袤原野,面臨的窪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范蠡長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當陽的墳丘。花和果實覆蓋著原野,黍稷累累佈滿了田疇。這地方確實美,但不是我的故鄉,竟不能讓我短暫地居留。

生逢亂世到處遷徙流亡啊,長長地超過了一紀直到如今。念念不忘想著回家啊,這種憂思,誰能承受它的蝕侵。靠著欄杆遙望啊,面對北風敞開胸襟。地勢平坦可極目遠望啊,擋住視線的是那荊山的高岑。道路曲折而漫長啊,河水盪漾長而深。故鄉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淚縱橫而難禁。從前孔丘在陳遭受厄運啊,發出“歸歟,歸歟”的哀吟。鍾儀被囚彈出楚曲啊,莊罵顯貴越免不了露出鄉音。懷念故鄉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會因為窮困或顯達而變心。

日月一天天過去啊,黃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國家能統一平定啊,憑藉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擔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井淘乾淨了,卻無人來取食。在樓上徘徊漫步啊,大陽將在西匿。蕭瑟的風聲從四處吹來啊,天暗淡而無色。獸驚恐四顧尋找夥伴啊,鳥驚叫著張開雙翼。原野上靜寂無人啊,遠行的人匆匆趕路來停息。內心淒涼悲愴啊,哀痛傷感而悽惻。循著階梯下樓啊,悶氣鬱結,填塞胸臆。到半夜難以入睡啊,惆悵難耐,輾轉反側。

背景簡介

王粲才能卓絕,但生逢亂世。十四歲時,軍閥董卓劫持漢獻帝和文武百官從洛陽西遷長安,王粲和父親隨行。漢獻帝初平三年(192),王粲十六歲時,為躲避長安的董卓之亂,南下荊州。史稱荊州牧劉表“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關西、兗、豫學士歸之者以千數”(《資治通鑑》卷六十二),王粲與劉表又是同鄉,所以投奔劉表。劉表原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王粲,因王粲“形陋”,改變了主意。王粲沒有受到劉表的重用,懷抱利器,竟久淹客地。在他避難荊州第十三年(建安十年)的某個秋日,登上當陽縣東南的麥城城樓,騁目四望,自然萬感橫集,愁思泉湧,於是寫下了這篇傳送不衰的名賦。

內容述評

東漢末年到魏晉時代,人們開始對自己的生命和命運重新發現、思索和追求,這就是一般所說的“人的覺醒”。作家關注自己的生存處境,於是發出了“懷才不遇”這樣一種時代的典型音調。作為文中的首唱,大概要算王粲的《登樓賦》了。

王粲在賦中抒發的苦悶和怨憤,表達出了封建社會中身處困境但心志甚高的文人的共同感受,故頗能激起歷代有志者的強烈共鳴。“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遊。”(李商隱《安定城樓》)王粲登樓,已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典故。

這是一篇抒情小賦,他以作者個人的情緒感受作為表現的主體。此賦的成功,首先就在於其真切動人的直接抒情性。

賦的起首寫道:“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一個“憂”字,奠定抒情基調,並通貫全篇,一筆到底,始終不懈。下面全文可分成三段。第一段寫登臨所見,與寫景之中透露了些許“憂思”的資訊;第二段,開頭四句集中寫作者胸中“憂思”既深且廣:遭逢亂世堪憂,羈於客地堪憂,飄零日久堪憂……而這種由社會動亂和自身遭遇相互糾結盤鬱而成的“憂思”,已到了令人難以承受(“孰憂思之可任”)的程度。於是鄉國之思自然湧出,襟懷大開,憂思之情傾心盡吐。下面筆勢順轉,以折進之法,寫山高水長之遠景,藉古人古事,書窮達不變之鄉情。而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見出了作者的思鄉之切。

第三段,對思鄉之情作深一步的開掘,揭示了“憂思”的深層政治內涵。作者盼望黃河水清,王道一平,可以馳騁才力,實現抱負;原來他的“憂思”絕非關乎一己的鄉土私情,而是一種無法實現經邦治國理想的苦悶和怨憤。“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文心雕龍?明詩》),建安文學的內在力量就在這裡。王粲蟄居荊州一隅,因所託非人而宏圖難展,不免感慨叢生,愁腸百結。“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惻”,便是憤懣鬱積的內心情懷的直接表露。在賦的結尾部分,作者遙顧開頭,以“循階除而下降兮”,呼應“登茲樓以四望兮”,以“氣交憤於胸臆”,呼應“聊暇日以銷憂”。作者本為銷憂而登樓,誰知登樓銷愁愁更愁!終篇之際,作者在濃重的使人壓抑的悲愁氣氛中,將一個夜半不寐、輾轉反側的自我抒情形象突現在讀者面前,就像一幅佔滿整個畫面的大特寫,文章至此戛然而止,餘味無窮,讓我們至今掩卷而思,尚能強烈感受到作者內心起伏震盪的感情波瀾。

藝術欣賞

寫景雖然不是此賦的主體,但作者仍精心結撰,使之變化靈動,對於抒情起到陪襯、輔佐的作用;如果離開那些恰到好處、與上述情感抒發相映相生的景物描寫文字,這篇抒情小賦將大為遜色。本文在景物描寫方面值得稱道的有以下幾點。

一、虛實相間

第一段以“四望”二字提起、入題,然後從東南西北寫四方所見。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徵,如漳水和沮水,就抓住了這一帶水流清澈、河道盤曲蜿蜒的特點,以一個“清”字、一個“曲”加以表現,再冠以“挾”和“倚”兩個富於動態感的字眼、傳神的點出了麥城城樓與兩水相互依存的關係,概括而又生動。這是實寫。接著兩句:“北彌陶牧,西接昭丘”,則由實轉虛,字面上寫地理位置,實質上表達了對兩位歷史人物的懷念。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雪覆國之恥,功成身退,漫遊五湖。楚昭王據史載是一位深明用人之道的明君(見《左傳?哀公六年》)。這裡點明古人遺蹟,寫景渾然一體,而用意則極深雋,恰暗示了作者未成功業、不遇明君的現實處境。寫景一實一虛,使下文抒發的思鄉之情,既有具體的環境條件,又顯得深沉悠遠,耐人尋味。

二、明暗相映

第一段用色明朗的秋景反襯思鄉之情。荊州城顯敞,川原可賞,地方富庶,歷史悠久,誠可以“信美”一詞簡括之。但想到在這裡長期寄人籬下,難展抱負,則荊州之富美,與我又何用!於是遠遊之客,必生故土之思。文章第三段寫景迥異,夕陽西沉,秋風蕭瑟,天色慘淡,曠野無人。這一幅色彩昏暗的暮景,與作者因徘徊沉吟而變得愈益難遣的惆悵憂思,顯得相得益彰,十分和諧;甚至在這死氣沉沉北京上活動著的“求群”之獸,“相鳴”之鳥,也無不對作者離群索居、了無知音的悲哀起了感動興發的作用。

三、主客相兼

“主客相兼”是指寫景與抒情關係的處理。第一、三段中,透過自然景象構成生動畫面,來引發主觀感情,因而荊州“信美”想到“非吾土”,因暮色的寂寥慘淡而更心意悽愴,這是情隨景遷,所寫之景偏於客觀。第二段寫作者憑欄遙望,展現了山高水長之景,但恐怕只是一種虛撰,只是把鄉國之思借具體的視覺形象傳出,以關山重重來表示家鄉暌隔而已。作者因情設景,qi千里於寸徑之間,大大加重了感情的分量。這種景物描寫顯然是偏於主觀了。劉勰讚譽說:“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才略》)確實,僅憑這《登樓》一賦,王桀就足當建安“七子冠冕”的稱號。

譯文

登上這座樓向四面瞻望,暫借假日銷去我的心憂。看看這裡所處的環境,寬闊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樣的樓。漳水和沮水在這裡會合,彎曲的沮水環繞著水中的長洲。樓的北面是地勢高平的廣袤原野,面臨的窪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范蠡長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當陽的墳丘。花和果實覆蓋著原野,黍稷累累佈滿了田疇。這地方確實美,但不是我的故鄉,竟不能讓我短暫地居留。

生逢亂世到處遷徙流亡啊,長長地超過了一紀直到如今。念念不忘想著回家啊,這種憂思,誰能承受它的蝕侵。靠著欄杆遙望啊,面對北風敞開胸襟。地勢平坦可極目遠望啊,擋住視線的是那荊山的高岑。道路曲折而漫長啊,河水盪漾長而深。故鄉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淚縱橫而難禁。從前孔丘在陳遭受厄運啊,發出“歸歟,歸歟”的哀吟。鍾儀被囚彈出楚曲啊,莊罵顯貴越免不了露出鄉音。懷念故鄉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會因為窮困或顯達而變心。

日月一天天過去啊,黃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國家能統一平定啊,憑藉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擔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啊,井淘乾淨了,卻無人來取食。在樓上徘徊漫步啊,大陽將在西匿。蕭瑟的風聲從四處吹來啊,天暗淡而無色。獸驚恐四顧尋找夥伴啊,鳥驚叫著張開雙翼。原野上靜寂無人啊,遠行的人匆匆趕路來停息。內心淒涼悲愴啊,哀痛傷感而悽惻。循著階梯下樓啊,悶氣鬱結,填塞胸臆。到半夜難以入睡啊,惆悵難耐,輾轉反側。

集評

既有令德,材技廣宜。疆記洽聞,幽贊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泉湧。發言可詠,下筆成篇。何道不洽,何藝不閒。(曹植《王仲宣誅》)

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辭少瑕累。摘其詩賦,則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龍?才略》)

《登樓賦》者,魏侍中王桀所作也。歸來子曰:“桀詩有古風。《登樓》之作,去楚辭遠,又不及漢,然猶過曹植、潘岳、陸機愁詠、閒居、懷舊眾作,蓋魏之賦極此矣。”(朱熹《楚辭後語》卷四)

王仲宣《登樓賦》出於《哀郢》。(劉熙載《藝概•概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