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的歷史典故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6-29

汾的歷史典故摩羯安音 2020-12-28

同“漢武橫汾”。唐 李適《侍宴安樂公主莊應制》詩:“貴主稱觴萬年壽,還輕漢武濟汾遊。”

汾的解釋 汾 é 〔汾河〕水名,在中國山西省。

《左傳·昭公元年》關於臺駘在太原地區治理汾河成為汾水之神的記載,是汾河在bai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出現。公元前 647年,晉國發生饑荒,向已結成秦晉之好的秦國求援,秦穆公發動“泛舟之役”,運送糧食的船隊經渭河、汾河直抵晉國的絳都,也為我們留下了“晉惠公借糧——有借無還”的歇後語。泛舟之役是汾河航運的最早歷史記載,同樣是運糧,1963年河津缺糧,政府調集二十艘船隻經汾河運送糧食,這成為汾河歷史上的最後一次航運。

公元前 113年,漢武帝劉徹率領群臣到河東郡汾陽縣祭祀后土,途中傳來南征將士的捷報,而將當地改名為聞喜,沿用至今。時值秋風蕭颯,鴻雁南歸,漢武帝乘坐樓船泛舟汾河,飲宴中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千古絕調《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到了唐代武則天年間,幷州長史崔神慶“跨水聯堞”,修建了橫跨汾河,連結東、西二城的中城。此後,河東節度使馬遂在太原城外汾河沿岸修建了大量池沼,種植柳樹上萬株,不僅美化了風景,而且節省了守城的兵卒。

宋代天聖年間,曾經奏請減免山西百姓煤炭和冶鐵稅的陳堯佐來到太原,擔任幷州知州,當時的汾河時常氾濫,早年在滑州時就以治水聞名並修築過“陳公堤”的陳堯佐於是新建了一道五里長的河堤,基本解除了水患。做為一個文化素養極高的知識分子,陳堯佐對小橋流水式的園林風景情有獨鍾,他在汾河岸邊引汾河水瀦成湖泊,沿河環湖種植數萬株柳樹,並在堤上興建了“彤霞閣”,將其統稱為“柳溪”,在加固堤防的同時,將這一防洪水利工程又建設成為太原最早的公共園林。此後,繼任官員對“柳溪”繼續進行擴建和維護,暮春三月,輕輕柳絮點人衣,地方官員和城中百姓都要來這裡踏青遊覽。元代太原僧人小倉月在他名為《太原城》的詩作中是這樣描述柳溪的:“堤邊翠帶千株柳,溪上青螺數十峰,海晏河清無個事,畫樓朝夕幾聲鍾。”元人陸宣則在《遊汾河》中留下了“翠巖亭下問棠梨,上客同舟過柳溪”的詩句。遺憾的是,美麗的柳溪最終在元朝的亂世之中消失了。八十年代初,為了紀念昔日的良辰美景,在柳溪舊址附近的一條街道被命名為“柳溪街”。

二百年後,金末元初的著名學者元好問在參加科舉考試的途中來到太原,遊覽完汾河西岸的晉陽古城遺址,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過晉陽故城書事》。就在汾河岸邊,他路遇一位張網捕雁的農夫,農夫告訴他,今天早晨在河灘上網到兩隻大雁,農夫殺掉其中的一隻後,另一隻脫網逃走的大雁在空中悲鳴哀叫,始終不願離去,最後竟然一頭撞向地面殉情而死。聽完農夫的訴說,元好問唏噓長嘆,向農夫買下了這兩隻大雁,將它們埋葬在汾河岸邊,用石塊壘起一座墳丘,稱之為“雁丘”。與元好問同行的學子們紛紛賦詩,元好問也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古的《雁丘辭》:“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臺依舊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恨,來訪雁丘處。”遺山先生畢竟是大家手筆,同樣感天動地的題材,同行者的詩作早已被人們淡忘,唯有他的《雁丘辭》傳唱至今,到了現代,更是透過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而成為千古不朽的愛情絕唱。

明代詩人張頤還為我們留下過一首《汾河晚渡》:“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簇如蟻。中流軋軋櫓聲清,沙際紛紛雁行起。遙憶橫流遊幸秋,當時意氣誰能儔。樓船簫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古人觀景,除了自然風光之外,更加註重意境,正因為如此,汾河晚渡,在清代成為太原八景之一。

汾的歷史典故卜憶彤b4 2020-12-28

汾河指山西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