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上的14個虛詞分別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7-07

語文上的14個虛詞分別是什麼於山菱 2014-07-23

虛詞的定義是,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實在的意義的詞,主要的作用是組合語言單位。 虛詞種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象聲詞六類。 它是種抽象的但並不模糊的沒有實在意思的詞,所以是“看不見”的,但它不包括你說說的的符號也不是你像你說的那樣“可怕”“彆扭”的詞,其主要作用是在語法功能上。 樓主的問題提得真苛刻,這個問題可不簡單,而且專業性極強,不知道你能否看懂啊? 詞彙語法化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過程,所涉及的因素較多,本文僅就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因素作一些初步的探討。 壹 句法位置的改變 就多數情況而言,詞彙的語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實詞句法位置改變而誘發的。漢語的虛詞多數是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動詞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謂—賓”格式中充當謂語。在這種組合形式中,充當謂語的動詞,一般只有一個,它是句子結構的核心成分,它所表達的動作或狀態是實實在在的。如果某個動詞不用於“主—謂—賓”組合格式,不是一個句子中唯一的動詞,並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動詞(主要動詞)時(如在連動式中充當次要動詞),該動詞的動詞性就會減弱。當一個動詞經常在句子中充當次要動詞,它的這種語法位置被固定下來之後,其詞義就會慢慢抽象化、虛化,再發展下去,其語法功能就會發生變化:不再作為謂語的構成部分,而變成了謂語動詞的修飾成分或補充成分,詞義進一步虛化的結果便導致該動詞的語法化:由詞彙單位變成語法單位。所以,在詞彙的語法化過程中,句法位置的改變、結構關係的影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以動態助詞為例。近代漢語動態助詞“將”“著”“取”“得”等均由動詞演變而來。它們從動詞向動態助詞演變的過程是從進入連動式開始的。 將 魏晉南北朝,“攜帶”義的動詞“將”出現於連動式,基本格式是“動詞+將+趨向補語”: (1)行至赤亭山下,值雷雨日暮,忽然有人扶超腋徑曳將去,入荒澤中。(《還冤志》) (2)若生女,輒持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聞也。(《顏氏家訓?治家》) (3)見一老嫗,挾將飛見北斗君。(《古小說鉤沉.幽明錄》) 連動式的“動詞+將”間關係較鬆散,常可插入賓語或連詞: (4)有二人錄其將去,至一大門,有一沙門據胡床坐。(《古小說鉤沉?冥祥記》) (5)忽有白蛇,長三尺,騰入舟中……縈而將還,置諸房內。(《王子年拾遺記》) 連動式的“動詞+將”表示一種“攜帶”性的運動,動作是由主體攜帶物件進行的。而“攜帶”這一動作,又是以完成前一動作為條件,才得以進行,表“攜帶”的“將”在某種程度上依附於前面的動詞。“將”字之前的動詞,魏晉時主要是與“將”字近義的(如“持”),或隱含有“攜帶”義的(如“曳”,即使沒有“將”,“曳去”也是“攜之而去”的意思)。“將”對前面動詞的依附和與前面的動詞詞義的重合,減弱了它的動詞性。 動詞性的減弱,在唐代引起“將”在句中結合關係的改變: (6)憑人寄將去,三月無報書。(《元稹《酬樂天書懷見寄》) (7)揚眉鬥目惡精神,捏合將來恰似真。(《蔣貽恭《詠金剛》) 同是“動詞+將+趨向補語”結構,但其中動作已非主體與物件共同進行,“將”前動詞已不限於帶有“攜帶”義的了。 “攜帶”義減弱的“將”字,開始主要用於表示動作完成後的情況、動作的結果,並出現了新的結構“動詞+將+賓語”: (8)收將白雪麗,奪盡碧雲妍。(白居易《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 再進一步,又從表示動作的結果發展成表示動作的完成: (9)輸將虛白堂前鶴,失卻樟亭驛後梅。(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 當動作的完成狀態是進行另一動作的伴隨狀態或方式時,“將”又有了表示動作持續的用法及相應的結構“動詞〔,1〕+將+動詞〔,2〕”: (10)騎將獵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復有。(岑參《衛節度赤驃馬歌》) 發展到例(9)、(10),“將”字已是動態助詞的用法了。 “將”字變化的起點是動詞“將”進入連動式,處於第二動詞位置的“將”字在語境(語義、前面動詞詞義等)影響下動詞性減弱,引起結合關係變化(對動詞選擇性減弱),再進一步到“攜帶”義逐漸消失,在句中主要表示動作的狀態、結果,最終發展成只表示完成、持續等語法意義的助詞。〔(1)〕 “將”字的演變過程也是其它大多數動態助詞的語法化過程。 取 (11)春月,蜂將生育時,捕取三兩頭著器中。(《博物志》) 這是一個連動式的句子,賓語為“取”與前面的動詞“捕”所共有,“取”前動詞有“取得”義或以“取得”為目的。 (12)合取藥成相待吃,不須先作上天人。(張籍《贈施肩吾》) “取”已非“取得”義,變為表示動作結果。 (13)殷勤潤取相如肺,封禪書成動帝心。(陸龜蒙《奉和襲美謝友人惠人參》) (14)若遇丈夫諧調御,任從騎取覓封侯。(秦韜玉《紫騮馬》) “取”由表示“結果”發展為表示動作完成(例13)或持續(例14)。〔(2)〕 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