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多有幾多愁!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7-09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多有幾多愁!匿名使用者 2014-01-02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絰《默記》捲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裡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係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多有幾多愁!匿名使用者 2014-01-02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多有幾多愁!匿名使用者 2014-01-02

問題是啥?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多有幾多愁!匿名使用者 2014-01-02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多有幾多愁!匿名使用者 2014-01-02

鑑賞 李煜(南唐)的《虞美人》選自 姜葆夫、韋良成選注《常用古詩》。【註釋】:[1]了:了結,完結。

[2]砌:臺階。雕闌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3]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4]君:李煜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虞美人》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透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李煜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李煜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李煜“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李煜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李煜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虞美人》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李煜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虞美人》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集評】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亡國之音,何哀思之深耶?傳誦禁廷,不加憫而被禍,失國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傷矣。《後山詩話》謂秦少游詞“飛紅萬點愁如海”出於後主“一江春水”句。《野客叢書》又謂白樂天之“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劉禹錫之“水流無限似濃愁”,為後主所祖,但以水喻愁,詞家意所易到,屢見載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詞而論,李、劉、秦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後主之“春江”九字,真傷心人語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

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小樓”句承起句,縮筆吞嚥;“故國”句承起句,放筆呼號。一“又”字慘甚。

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一時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歷盡磨折。下片承上,從故國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問答語,吐露心中萬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讀。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盪,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譽為“詞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據王輊《默記》載:“歸朝(指李煜降宋後),鬱鬱不樂,見於詞語。”本詞就是抒寫這種懷念故國之情,哀嘆亡國之痛的情懷的。

(小提示:如果您想查詢《虞美人》相關詩句的上一句或者下一句是什麼,可以在頁面右上角的“詩詞檢索”中輸入您要查詢的詩句,回車即可查到該詩句的上句或下句。注意上半句和下半句輸入時不要留有空格和標點符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