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7-31

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筱鴨電影 2019-02-26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伕。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

兄弟兩人同時喜歡上一個叫翠翠的女孩。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

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幾天後老船伕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

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擴充套件資料:

作者介紹:

沈從文(1902-1988),男,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人,中國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

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交界地區。1924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

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享年86歲。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邊城

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芊芊和你說教育 2021-06-09

該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該小說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創作背景

《邊城》成書於1934年4月,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透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匿名使用者 推薦於2017-12-16

邊城:民國初年,位於湘西山區的偏遠小鎮- 茶峒,有位船總順順,頗有名望。他的兩個兒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儺送,同時愛上渡口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老船伕怕翠翠重蹈其母因婚姻不幸而殉情身亡的覆轍,對她的婚事十分關注。端午節的夜晚,情竇初開的翠翠邂逅二佬儺送,心中萌發愛慕之情,但在二佬面前卻羞於表露。以後在順順家又與大佬天保相識。一天,順順託楊馬兵來向老船伕說媒。老船伕得知大佬喜歡翠翠,不勝欣喜,試圖說服翠翠,翠翠卻十分惱怒。當天,王團總也派人到順順家為女兒提親,他願以一座新碾房作陪嫁,但二佬儺送表示寧要渡船,不要碾房。大佬得知弟弟也愛慕翠翠,鬱悶不樂,遂乘船外出經商,不幸落水斃命。噩耗傳來,二佬儺送十分悲痛,不願再提親事,離家出走。老船伕見翠翠婚事無望,悵然傷懷,加之勞累過度,心力交瘁,終於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與世訣別。翠翠依舊守候在渡船上,長年為人擺渡,同時,仍舊有所等待。

一個人擁有此生此世的現實世界是不夠的,他(她)還必須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即理想的世界。

《邊城》是沈從文美麗而帶點傷感的戀鄉夢,是沈從文理想的世界,詩意的世界。邊城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

《邊城》進述的是一個哀婉而悽美的愛情故事: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了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做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為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痴心地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說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沈從文以如椽巨筆,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如夢如煙、田園牧歌式的美麗的湘西世界。

沈從文在後來曾經表白:“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說以牧歌式的情調描繪出田園詩般的邊城世界。這裡的人民保持著淳樸自然、真摯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熱情豪爽、輕利重義、守信自約,“凡事只求個心安理得”,就連吊腳樓妓女的性情也浸染著邊民的淳厚,儼然是一個安靜的平和的桃源仙境。這裡的人民,詩意地生活,詩意地棲居。這是抒情詩,也是風俗畫。

《邊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顯然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寫意傳神筆法較深的薰陶,它的人物更具東方式的恬靜的美,如翠翠是湘西山川靈氣化育而成的自然之女,天真、純潔、活潑,柔情似水:翠翠在風吹日曬里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心機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

沈從文用詩一般的文字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湘西山區的風俗畫,翠翠的身體自然消融在四周的青山綠水、春風黃麂之間。

翠翠的形象便體現了中國人的審美理想。據沈從文的高足汪曾祺先生考證,翠翠的形象有三個來源:一個是瀘溪縣絨線鋪的女孩子;一個是在青島嶗山看到的女孩子;另一個來源就是師母。 小說對其他人物的刻畫,如老船伕的純樸、誠實、堅忍,重義輕利的古道熱腸;船總的慷慨好施,正直豪爽;儺送和天保的英俊健碩,知情曉義等,無不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作者以韻味雋永的筆墨,讚頌了未受現代文明汙染的優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態,表現了一種返璞歸真的價值取向。

《邊城》的結局模糊而悠遠: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每一位讀者在掩卷之際,內心為優美而感傷的希冀所充滿,盼著二老儺送的歸來,並盼著美麗的翠翠戴上紅色頭蓋出嫁的日子。

“邊城”是沈從文理想人生的縮影,是他遠離“邊城”而作于都市的夢。

《邊城》蘊含著詩一般的意境和韻味。無論是“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有沽酒”的早春,還是“再落個不停,溪面一片煙”的初夏,都顯示出遠離人事糾葛的和諧氛圍。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的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的人物與景物以深厚的象徵意味。在暴風雨之夜猝然倒掉又重修的白塔,象徵著一個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終結和對重造湘西未來的渴望。

《邊城》是一曲描寫湘西人們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麗得如此樸素,悲劇得如此優美的人性“牧歌”。《邊城》是沈從文“思鄉情結”養育出來的一顆明珠。

《邊城》是一篇小說,但更像一首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整部小說散發著濃郁的詩意,給人一種非常純粹的閱讀體驗,以至於劉西渭譽之為:“一部idyllic(田園詩的,牧歌的)傑作”,“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咀華集》)。美學家朱光潛評價道:“它表現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於幻想和敏感的少數民族心坎那一股沉鬱隱痛”,“唱出了少數民族的心聲”。

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文學巨星,其傳世傑作《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雄踞一席。

老人與海:小說描寫了一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經過了84天,他還沒有捕到一條魚,大家都說他運氣不好,不吉利,等到第85天,他決定去漁夫們從未去過的深海去打魚,以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勇氣。在海上,老人發現了一條很大的馬林魚,它克服了重重困難,經過艱難的搏鬥,終於在第三天早晨,把魚叉刺進了馬林魚的心臟。在返回的途中,老人與到了鯊魚的五次襲擊,他用魚叉、船槳和刀子勇敢反擊。當他駕駛小船回到港口時,馬林魚只剩下一幅巨大的白骨架。

《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歷經84天的苦鬥,終於捕到一條比他的小船還長兩尺的大馬林魚。然而同西緒弗斯一樣:成果卻化為烏有了。他拖回海邊的只是馬林魚的空架,鯊魚剝奪了他的“戰利品”。然而老人並未頹唐,他仍然那樣熱愛生活甚至夢中還見到象徵力量的獅子。我們同樣可以說“他的命運屬於自己,那片海,那條船,為他所有。”也許明天出海仍然是徒勞,他卻樂此不疲。透過桑提亞哥,海明威表達了他對顯示存在的荒謬的世界的體認。

正如存在主義者海德格爾說過的:“我們是一些無望的偶然的生物,被扔在一個沒有我們也必然存在的世界上,存在物本身無時無刻不處於極端偶然之中。” 海明威筆下的人物在其行動之前悲劇命運似乎早已註定。現實是如此不可理喻,彷彿人只有透過死才能給自己一個肯定的答案。只有死才是最安全的保障,才能擺脫荒誕世界的捉弄。84天冗長的戰鬥過程在老人眼裡卻是莊嚴的,是其生命的縮影。打漁決定了他必須不惜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生存決定了他必須面對荒謬。

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匿名使用者 2013-10-17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本書為“世界文學名著”叢書中的一本,由著名作家劉心武主編,配合語文教學,對《邊城》這部名著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進行分析,並附有名家導讀、讀後感等,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邊城》是沈從文唱給湘西苗族文化的一曲深情輓歌。“翠翠在風日裡長養著,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邊城》中的翠翠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這樣一個美麗的遺孤形象,寄託了沈從文對於苗族文化的摯愛與眷戀。

小說在一個詩意的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中,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在“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的茶峒大河之畔,漸漸長大成人的翠翠出落得清純自然、美麗可愛。天保、儺送兩個親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可是懷春的少女中意的是儺送,這個儺送卻已有了一門親事,是王團總家的小姐,嫁妝是一座嶄新碾房。這樣的糾纏使得這個故事充滿了趣味。

此時的湘西苗族文化正受到現代文化的衝擊,利益觀念悄然侵蝕著重義輕利的淳樸民風。就“碾房陪嫁”這件事情,翠翠覺得不可思議:“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而在鄉民中就有人這樣說:“人家在大河邊有一座嶄新碾坊陪嫁,比十個長年還好一些。”這就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必然衝突。

然而,翠翠與儺送畢竟是心有靈犀的,她始終固守著自己的心事。沈從文把翠翠的愛情寫得十分內斂、含蓄而又堅定。她與儺送之間,沒有關於愛情或者婚姻的對話,更沒有戀人間的山盟海誓,只有一種心理活動、一種心靈感應,或者是莫明其妙的淚水。她在睡夢中聽到儺送唱的歌又軟又纏綿,抵達到心靈深處。然而,翠翠沒有等到儺送給她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她眼前的現實世界竟翻天覆地了。天保葬身於急流中,儺送隻身出走。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渡船被沖走、白塔坍倒了、與翠翠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死了。所有的美好故事成為記憶,包括翠翠的愛情。

沈從文關於《邊城》的創作曾經這樣說過:“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在不捨晝夜的川流上,滿懷愛情的翠翠猶在幻想著: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個人就是儺送。她永遠期待著心中的這個人能夠回到邊城、來到她的身邊,為她唱三年六個月的歌,“在日頭下唱熱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溫柔的歌,像只洋鵲一樣一直唱到吐血喉嚨爛”,然後幸福地嫁給她。可是這僅僅是一個夢想,一個甜蜜而又憂傷的夢想。這也正是沈從文的痛苦之處。

沈從文的《邊城》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帳號已登出 2016-01-22

主要內容: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著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伕。茶峒城裡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

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nuó)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託媒人提了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他就愛上了翠翠,而儺送告訴天保他兩年前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了後也吃了一驚。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為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

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

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為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老船伕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為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裡下了大雨,夾雜著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 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為生,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漢族(其父為漢族),但有部分苗族(沈從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從文母親是土家族)血統,現代著名作家(備註:雖然沈從文生活在當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稱之為現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

後世影響: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週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餘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延伸影視作品:1985年,凌子風執導《邊城》同名電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