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叫十五的古詩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8-16

一首叫十五的古詩匿名使用者2022.08.05 回答

魏曹丕《十五》

登山而遠望,溪谷多所有。楩楠千餘尺,眾草芝盛茂,華葉耀人目。五色難可紀。雉雊山雞鳴,虎嘯穀風起。號羆當我道,狂顧動牙齒。

宋王安石《十五》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一首叫十五的古詩匿名2017.03.06 回答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巖洩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係的疑惑與領悟,亦同於蘇軾之於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絡,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曾對什麼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詩詞註解】 從字面上看是說,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聲,那麼為什麼把它放在盒子裡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髮出的,那麼為什麼不能湊過耳朵靠近指頭直接聽到樂聲呢? 蘇軾在這首詩中思考了兩個問題,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聲,那麼為什麼把它放在盒子裡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髮出的,那麼為什麼不能湊過耳朵直接聽到樂聲呢?其實,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

一首叫十五的古詩匿名使用者2007.01.26 回答

《十五》

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