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8-03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意思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意思有事請叫我2015-08-03

最佳答案檢舉 王昌齡一首題為《出塞》,即出關。在唐詩中,一般用以表示出徵,而“入塞”則表示凱旋歸來。

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先從字面排列講:看看天上的明月,還是秦朝時候的明月;看看雄壯的關城,也還是漢朝時候的國防建築。

第二句接著說:在這個從古到今景色不變的關塞中,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沒有回來。於是,詩人不免有些厭惡這種戰爭。他想,為什麼要很遠的走出國境去征伐胡人呢?如果有一位象李廣一樣的飛將軍,能堅守邊防,不讓胡人的騎兵越過陰山來侵略中國,豈不是可以使許多兵士免於死亡嗎?顯然,這是一首反對侵略戰爭的詩,寫得很含蓄,用“但使”、“不教”兩個詞語,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一句曾引起過許多爭議。王世貞以為是“可解不可解”(《全唐詩說》)的詩句。吳昌祺以為這地方在秦朝還是明月照著的荒野,到漢朝便已有關城了。這都是從字面排列的呆講,把“秦時明月”和“漢時關”分為不相干的兩部分。其實,詩人用“秦漢”二字是活用,也是形象用法。意義只是說:這裡天上的月色,和地上的關城,都仍然和秦漢時代一樣。但他不能把詩句寫成“秦漢明月秦漢關”,這不成為詩,於是他改作“秦時明月漢時關”。無論是“秦”是 “漢”,這兩個字都代表一個抽象的概念;“古”,並不是要把明月和關分屬於兩個朝代,而是把“秦漢”二字分在二處作狀詞。這種詩句的修辭方法,稱為“互文同義”。盧綸有一首《送張郎中還蜀歌》,起句是“秦家御史漢家郎”。張郎中是御史兼郎中,都是秦漢以來古官名,詩人亦用互文式的修辭來造句。這可以說是唐人句法,宋以後就不見這樣的句子了。

第三句的“龍城”與“飛將”,註釋家也有許多意見。龍城是漢代匈奴的都城,大將軍衛青征伐匈奴,直搗龍城。但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都城。所謂都城,只是指匈奴各個部落首領所在地,或者說軍事主力所在。飛將軍是漢代將軍李廣,他駐防邊疆,匈奴人稱之為飛將軍,形容他用兵神速。這裡是兩個典故的合用,“龍城飛將”只是說能打敗敵人的名將,並不實指某處某人。有些註釋者太拘泥於歷史事實,考證出龍城應當是盧龍塞,飛將應該是衛青而不是李廣,因為李廣與龍城無關。這樣講詩,真是“固哉”!試參看唐詩中用這兩個名詞的,都是活用,不可死講。楊炯《從軍行》雲:“鐵騎繞龍城。”盧照鄰《戰城南》雲:“笳喧雁門北,陣翼龍城南。”,沈佺期《雜詩》雲:“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虞世南《從軍行》雲:“塗山烽候驚,弭節度龍城”。這幾位詩人都在王之渙以前。如果要把他們詩中的“龍城”確定在某一地方,那麼一會兒在雁門,一會兒在塗山。後來溫飛卿有詩云:“昔年戎虜犯榆關,一敗龍城匹馬還”。這個龍城,又在榆關外了。豈不是也很難解釋?“飛將”也是唐詩人常用的語詞,只是猛將、勇將的意思,不必牽扯到衛青或李廣,更不必和上下句中的地名聯絡考索。賀朝詩云: “天子金壇拜飛將,單子玉塞振佳兵。”杜甫《秦州雜詩》雲:“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築壇。”都和王之渙同樣用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