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如何區分律詩和絕句?詳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8-25

「語文」如何區分律詩和絕句?詳細…夜未央_RM 2008-12-08

絕句,也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言絕句。絕句來源於漢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源於南朝。在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相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兩句。

這一詩體靈活輕便,適意於表現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為詩人普遍使用,創作之繁榮超過了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輯錄唐人絕句萬首之多,約佔現存唐詩總數五分之一。

五絕格律: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山中

王勃

長江悲已滯,

萬里念將歸。

況屬高秋晚,

山中黃葉飛。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南行別第

韋承慶

萬里人南去,

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

得與爾同歸。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韻)

塞下曲

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稜中。

七絕格律: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南遊感興

竇鞏

傷心欲問前朝事,

惟見江流去不回。

日暮東風春草綠,

鷓鴣飛上越王臺。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平⊙仄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出 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韻)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韻)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律詩,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而成熟於盛唐時期。

律詩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其次對詩句數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如果僅六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詩,稱排律或長律。第三是特定的對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按照舊時律詩寫作的起承轉合結構,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中間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都必須是對偶句。排律則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都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二聯要求上下句對偶。第四便是聲韻格律的嚴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為例,首先是押韻,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數不押韻,七律首句多數押韻。也有押仄聲韻的,有人認為押仄韻的應屬古體。其次是聲調。古代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詩歌聲律以平聲字為一類,以上去入三聲字為一類,稱“仄聲”。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加圈的字表示可平可仄。五律首句如押韻,仄起式改為“□仄仄□平”,平起式改為“平平仄仄平”;七律首句如不押韻,仄起式改為“□仄□平平仄仄”,平起式改為“□平□仄平平仄”,其餘不變。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後聯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須與前聯對句第二字一致,稱為“粘對”,否則叫“失粘”;廣義的失粘兼指一切平仄不調的現象。

關於律詩的聲律,舊傳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即謂七言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分明;五言句可推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七言第一字可以不論。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在多數場合下也可不論,但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必須用平聲,如用仄聲,則全句除韻腳平聲字外,只有一個平聲字,詩律上稱作犯“孤平”,是必須避忌的。五言“平平平仄仄”句、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後三字有時可換成“仄平仄”,但有一個條件,即此類五言句第一字和七言句第三字不能換仄聲,否則也會犯“孤平”。五言句第三字和七言句第五字則不可不論。上述五七律的聲韻格律要求,同樣適用於排律和小律。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後的創作實踐中,都存在變例。在定型化過程中,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崔顥《黃鶴樓》即前半首古體格調,後半首才合律。近體成熟後,也有作者有意識不依常格,變動平仄規定,稱為“拗體”。除變動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外,還著重變動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兩聯都拗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稱“拗律”。七律中有所謂“吳體”,也是一種拗律。杜甫以創作拗體力矯圓熟,為後人所仿效。還有所謂“拗救”如上句有應平而用仄,則下句中應仄處用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音節;也有本句中自救或拗而不救的。

此外,由於唐代絕句實質上是擷取律詩的一部分而成的,其格律要求也與律詩相同。因而唐代也有稱絕句為律詩的,或“謂之小律詩”(清代錢良擇《唐音審體》)。

「語文」如何區分律詩和絕句?詳細…fcpcz 2008-12-08

簡單一點說,絕句與律詩的區別僅在於句數。

全詩四句為絕句,八句及八句以上為律詩。

「語文」如何區分律詩和絕句?詳細…937678376 2008-12-09

絕句,也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言絕句。絕句來源於漢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源於南朝。在梁、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唐以後盛行近體絕句,格律相同於八句律詩中的前、後或中間兩句。

這一詩體靈活輕便,適意於表現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為詩人普遍使用,創作之繁榮超過了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輯錄唐人絕句萬首之多,約佔現存唐詩總數五分之一。

五絕格律: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