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12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雍雍不平庸 2018-08-23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的作用:供人居住吃飯休息的場所。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的文化習俗: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蒙古包內陳設的根據,主要是繼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傳說,同時也跟男女勞動的不同分工有關係。再則這種陳設形成的固定規矩所以能保持不變,還在於蒙古包的形狀幾千年來沒有改變。

香火擺放:香火(灶火)佈局在座位正中,跟古代的火崇拜有關。

男女位置:從正北開始,西北、西、西南方都放男人用的東西,相反的東北、東、東南半邊都放女人用的東西。

神位擺放:西北面放佛桌,上面放佛像和佛龕。

馬鞍具擺放:蒙古包西南酸奶缸的前後,哈那的頭上掛著狍角或丫形木頭做的鉤子。上面掛著馬籠頭、嚼子、馬絆、鞭子、刷子等物。

被桌擺放:在佛桌和東北方放的箱子中間(北面),放著獅子八腿被桌。

食物奶食擺放:氈包的東牆是放碗架的地方。

奶缸水桶擺放:氈包東南上放的東西,比起其他地方來說,能夠隨著季節作相應的變化。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

拓展回答:

蒙古包位置特點: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而帳內的中央部位,安放著高約二尺的火爐。火爐的東側放著堆放炊具的碗櫥,火爐上方的帳頂開有一個天窗。火爐西邊鋪著地氈,地氈上擺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門的兩側懸掛著牧人的馬鞭、弓箭、獵槍以及嚼轡之類的用具。帳內的西側擺放著紅漆彩繪木櫃,木櫃的北角上敬放著佛龕和佛像,佛像前供放著香爐及祭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蒙古包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夜空中最遠的8角星 2009-02-26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蒙古民族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牲畜,因此他們的住所要跟隨周邊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的變遷,而蒙古包則具有結構簡單,易於拆分、搬運,還可以防風防雪的作用。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達發農家樂蒙古包 2020-02-21

說到蒙古包很多人都不陌生,大多人都認為蒙古包只有在蒙古大草原上才會看見,不是的。在我們現實生活都就能看到那美麗的蒙古包,有用來做餐飲的,燒烤的,住宿的,KTV,休閒娛樂等等。蒙古包不僅看起來外觀漂亮,最主要的是蒙古包具有特點投資少,見效快的最大特點········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宋小蟲100 2018-05-23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於世的一種建築形式,是亞洲遊牧民族的一大創舉。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亞細亞遊牧民族所使用,後來許多遊牧民族或長或短地使用過它或類似於它的住屋。以木杆兒為主要支撐材料的人類早期建築形式,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大流派:一種是中國鄂倫春人的傳統建築歇仁柱式,即尖頂、用獸皮或樹皮、草葉子做苫蓋。西伯利亞埃文基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歐薩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屬這一型別。另一種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頂圓壁,主要用毛氈做其覆蓋物。

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而帳內的中央部位,安放著高約二尺的火爐。火爐的東側放著堆放炊具的碗櫥,火爐上方的帳頂開有一個天窗。火爐西邊鋪著地氈,地氈上擺放矮腿的雕花木桌。包門的兩側懸掛著牧人的馬鞭、弓箭、獵槍以及嚼轡之類的用具。帳內的西側擺放著紅漆彩繪木櫃,木櫃的北角上敬放著佛龕和佛像,佛像前供放著香爐及祭品。

普通的蒙古包,高約十尺至十五尺之間。包的周圍用柳條交叉編成五尺高、七尺長的菱形網眼的內壁,蒙古語把它叫作“哈那”。蒙古包的大小,主要根據主人的經濟狀況和地位而定。普通小包只有四扇“哈那”,適於遊牧,通稱四合包。大包可達十二扇“哈那”。包頂是用七尺左右的木棍,綁在包的頂部交叉架上,成為傘形支架。包頂和側壁都覆以羊毛氈。包頂有天窗。包門向南或東南。

包內右側為家中主要成員座位和宿處,左側一般為次要成員座位和宿處。解放前,信奉喇嘛教的人們,在蒙古包的西側或住房的西間,設定佛龕,供奉佛像。蒙古包的中央設有供飲炊和取暖的火爐,煙筒從包頂的天窗出去。蒙古包地上鋪羊毛氈。包門口和火爐旁鋪以牛皮。現代臥榻有的鋪設木床,有的設有矮床。

一個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新婚夫婦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或眷屬多的,一家有幾個蒙古包。但凡有兩個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長者居最西側的蒙古包。

在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名民間手工藝人制作了一頂直徑21米、面積346平方米、能容納1000人的傳統蒙古包,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質結構無柱蒙古包。2004年12月,正藍旗將6頂蒙古包搭建到了地球最南端的南極洲。具有50年曆史的正藍旗蒙古包廠所生產的22個規格的蒙古包,不僅暢銷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旅遊景點,而且還出口到韓國、日本、法國、蒙古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蒙古包有什麼作用和文化習俗?嗚哩哇啦然然 2015-09-09

蒙古包(Mongolian 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

蒙古包包內寬敞舒適,是用特製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圍欄支撐),用兩至三層羊毛氈圍裹而成,之後用馬鬃或駝毛擰成的繩子捆綁而成,其頂部用“烏耐”作支架並蓋有“布樂斯”,以呈天幕狀。其圓形尖頂開有天窗“陶腦”,上面蓋著四方塊的羊毛氈 “烏日何”,可通風、採光,既便於搭建,又便於拆卸移動,適於輪牧走場居住。

蒙古包獨特的製作技藝,體現了蒙古民族的審美觀與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著不可替代的觀賞價值,同時具有實用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

蒙古包的形成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現成山洞居住。到了今人時代,才會自己製造“洞室”,在地面挖一個地洞,沿洞壁用木頭、石頭之類謅甃起來,甃得快齊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與木石牆平齊,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烏爾斡。洞頂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簡單的壕作為梯子,供人出入用。同時兼有走煙出氣採光通風等多種功能,後來就發展為蒙古包的門和天窗。

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範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雛形。這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窩棚再向前一步,支架變成哈那,並跟前面提到的洞頂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

文化習俗

很多世紀以來,蒙古包就是這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徵物。正如丹麥著名探險家亨寧·哈士倫所說:“蒙古包神聖的火焰是家庭與部落生活的中心。傳統就是在這裡產生的。那些圍繞在蒙古包周圍的,有著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徵的語言和氛圍被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成為溝通古與今的橋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