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雲遮望眼表達作者的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20

不畏浮雲遮望眼表達作者的什麼瀕危物種1718 2022-07-07

1。 關於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詩句

關於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詩句 1。不畏浮雲遮望眼出自誰的詩句

不畏浮雲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詩人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途經杭州時,寫下此詩。此時詩人只有三十歲,正值壯年,心懷壯志,正好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達寬闊情懷。

出自:《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翻譯: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寫於宋仁宗皇 二年(1050年),王安石當時三十歲,年富力強,雄心勃勃。當時他已由鄞縣縣令改任舒州通判。此詩反映了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

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登飛來峰

2。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這兩句詩選自古詩( ),這首詩的

題目 登飛來峰①

作者 王安石

內容 飛來山上千尋塔②,聞說雞鳴見日升③。

不畏浮雲遮望眼④,自緣身在最高層⑤。

說明 這是一首借景言志的好詩。站得高就不怕浮雲遮眼,就能看得遠。表現了詩人高瞻(zhān)遠矚(zhǔ)、胸懷寬廣、不怕困難的豪邁(mài)氣概和堅強意志。

註釋 ①、飛來峰:今浙江杭州西北靈隱寺有飛來峰,相傳東晉時印度和尚慧理曾說,次山很像印度的靈鷲(jiù)山,“不知何時飛來”,因以得名。

②、千尋:尋是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塔很高。

③、聞說:聽說。雞鳴(míng):雞叫,指天快亮的時候。見日升: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

④、不畏(wèi):不害怕。遮(zhē)望眼:擋住眼睛的視線。

⑤、自緣(yuán):當然是因為。身:指自身、自己。最高層:指塔的頂層。

3。“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此山中”和李白的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

這根本就不是一首詩啊,上句是王安石的《登飛來峰》,下句是蘇軾的《題西林壁》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這句詩反用了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1]

4。不畏浮雲遮望眼全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不畏浮雲遮望眼”出自《登飛來峰》,全詩表現了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同時末尾一句富有哲理——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補充:

釋義:

高瞻遠矚的人,不怕被浮雲遮蔽住眼睛。

出處

“不畏浮雲遮望眼”出自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賞析

全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表達的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互勉或自勵之意相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