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族故事100個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09-13

張家族故事100個字zhjr0708 2017-02-18

二、出自姬姓。另一支張姓是由姬姓而來亦以黃帝為始祖。根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記載:春秋時晉國有人名解張,字張侯,世代為晉國卿士,其後裔以字為氏即為張氏。三家分晉以後,其族人仕韓國為公族大夫,漸成望族。?

三、改姓。歷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種種原因改姓張,後裔繁衍成為張姓的一部分。如三國時魏國大將張遼原姓聶,改姓張。又如三國時諸葛亮賜南方人酋長龍?那為張氏。?

四、與道教有關。漢代以後,張姓發展很快,這與當時道教的興起與流傳有關。道教自稱源於黃帝,又盛行“黃帝賜姓張氏”之說,因此,道教領袖常用張姓。如張角、張魯等。?

歷史上,張姓出現了很多名門望族。根據《中國姓氏辭典》,張姓的郡望大致有:清河郡、南陽郡、吳郡、安定郡、敦煌郡、武威郡、范陽郡、牛建為郡、沛國郡、梁國郡、中山郡、汲郡、河內郡、高平郡、襄陽郡、洛陽郡、河東郡、始興郡、馮翊郡、平原郡、河間郡、魏郡、蜀郡共23個郡望。?

清河郡是張氏最早最大的郡望,清河是張姓始祖揮的居住地,本文介紹的鄞江張氏出自清河郡。?

鄞江張氏上祖派衍概況?

自張揮傳至58世張仲,字廣明,號仲甫,周宣王時卿士,輔佐周宣王。《詩經。小雅。六月》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一句,讚頌張仲孝順友愛之美德。北宋年間,張仲被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南宋年間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帝君”通稱“文昌帝君”,建廟崇奉,與關聖帝君同列祀典。70世張侯字儀昭,週考王時為晉國大夫。會諸侯戰於鞍,以必死致勝,位列忠貞侯,事見《史記》。80世張良字子房號仁壽,輔佐漢高祖劉邦定天下,封留侯,拜宰相,後人稱為帝師,和蕭何、韓信同稱為輔漢三傑。86世張明,諱嵩,字貴和,號普輝,時值王莽篡漢,世族多遇害,為避仇害,攜家族五百餘人自徐潛渡揚子江,其中有的易姓羅、許、薛,從此便有四姓不聯姻之說,後至衢州鶴林寺經五代覆成國族。103世張韙字能萬,晉時散騎常侍,隨晉元帝南遷,寓居江左。119世張君政字芳清為韶州別駕,便在曲江定居。122世張九齡字子壽,唐開元時賢相,以剛直不阿聞名於世,且文學冠一時。唐玄宗五十壽辰時,大臣皆獻寶鑑,唯時任中書令(即宰相)的張九齡以《千秋金鑑錄》作禮品上奏,受到玄宗嘉獎。時人稱曲江公,卒諡文獻,追贈司空。134世張載字穆序,號子厚,宋理學家,遷陝西寶雞眉縣。136世張端字臣楷,誥授寶雞太守,時值金兵南侵,北宋重和年間(1118—1119)由陝西寶雞眉縣遷至汀州寧化石壁都葛藤凹開基,尊為張氏入閩始祖。139世張揚德,河北太守,生三子,長化龍宋解元,留居寧化;次化孫宋中憲大夫;三化鳳宋武舉遷福州。?

鄞江始祖張化孫?

張化孫系張揮140世孫,諱衍,字傳萬,生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二月二十日子時,薨於鹹淳三年(1267)五月二十九日申時,享壽93歲。他自幼勤奮好學,聰明過人,考取進士,誥授中憲大夫,後受朝廷委派“作牧汀州”任汀州知府。宋寧宗嘉泰年間(1204),時逢戰亂,他“卜吉移居閩上杭”由寧化石壁遷至上杭北鄉深坑尾官店前上吉街開基(今上杭白砂茜洋村)。上杭地處汀江中游“黃金水段”,汀江別稱鄞江,張化孫被其千萬裔孫尊稱為“鄞江始祖”。?

張化孫為官公正廉明,為百姓興利除弊,關心群眾疾苦,政績卓著,晚年居家,仍樂善好施,修橋築路,賑濟災民,深受百姓擁戴。他還精通《周易》、《勘輿》,擅長歧黃之術,常為群眾免費治病,人稱“活菩薩”。民族英雄文天祥與張化孫交往密切,他對張化孫的為官、為人頗為讚賞,還為張化孫題寫“像贊”雲:〖HTK〗“公之丰采,氣宇軒昂;公之品行,正直端莊。詩書博覽,忠孝名揚。作牧汀州,合郡群黎沾德澤;開基杭邑,一門父子沐恩光。纂修宗譜,報本不忘。鍾靈毓秀,桂馥蘭芳;綿綿世澤,長髮其祥。”張化孫仙逝後,葬於上杭縣白砂鎮茜洋村李屋背頭大坪崗上,墓地呈“金盤載珠”形。墓聯:“派盛清河綿世澤支蕃閩粵振家聲”;橫披:“克昌厥後”。聯文反映了張化孫一脈“中原南遷,鄞江開基”的創業軌跡,體現了張化孫後裔“繁衍生息,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墓前豎18根華表,象徵18房裔嗣侍立墓前,蔚為壯觀,凡到此參觀拜謁者,都嘖嘖稱讚:確係風水寶地。

張家族故事100個字rttggtgf 2017-02-18

很簡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