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求解《法惠寺橫翠閣》一詩中"寺"、"山"、"閣"三者的關係。_百 ...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05

附全詩:

法惠寺橫翠閣

蘇軾 宋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縱。

吳山故多型,轉側為君容。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

惟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悲秋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眉。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

遊人尋我舊遊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宋詩】求解《法惠寺橫翠閣》一詩中"寺"、"山"、"閣"三者的關係。_百 ...左半臂的夢幻 2012-06-15

開頭四句,“起得峭拔”(紀昀語),直接點出登寺之所見,而省略了登寺的過程。更主要的,是暗示了並非登一次,所以才有“朝”“暮”之說。白天看吳山,但見蜿蜒起伏,所以說是“橫”;晚上看吳山,只能在夜空中見出輪廓,所以說是“從”(縱)。這一表達方式,與著名的《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相似,可見作者觀察的細緻。如此寫山,看似不具體,實則正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對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紅,傅粉則太白的“東家之子”的描寫一樣,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象,表現出吳山之美。至此,寫山題面已足,於是進而寫閣。寫閣不說其外部之壯麗和內部之清雅,而說“空洞無一物”,這就和題中的“寺”聯絡起來了。閣中當然不可能空無一物,但佛家宣稱“四大皆空”,蘇軾本人也曾在《送參寥師》中說過:“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實際上是對“幽人”即佛徒的讚美。

以下分別續足前面的意思,“春來”四句承接首四句,寫由吳山之美惹動思歸之心,因而覺得“秋悲春更悲”。“雕欄”四句承接次四句,寫由朱閣之美聯想雕欄易朽,致慨於光陰易逝,人生無常。這就由樂生悲,感情也顯得低沉。但末二句又復振起,說人雖然與亭臺池閣最終都將化為異物,但吳山長存,則詩人的精神亦長存,見出樂觀和曠達,而這種樂觀和曠達又暗與“幽人”數句相承,反映了佛家無生無滅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和作者的《前赤壁賦》相對照。在那篇著名的賦裡,作者借“客”之口寫道:“方其(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又由曹操寫到普遍的人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人們追求永恆不得,是一種永恆的、無法解脫的悲哀,對此,蘇軾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以不變的眼光看待物與我,就能超越具體的悲和喜,與大自然一樣,達到永恆。《法惠寺橫翠閣》的結尾所表達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宋詩】求解《法惠寺橫翠閣》一詩中"寺"、"山"、"閣"三者的關係。_百 ...小小社員 2012-06-15

山,指吳山;寺,指法惠寺;閣,指橫翠閣。

橫翠閣是法惠寺建築的一部分,而法惠寺建在吳山之中,三者是由小漸大的關係。

【宋詩】求解《法惠寺橫翠閣》一詩中"寺"、"山"、"閣"三者的關係。_百 ...millvolley 2012-06-15

人帡閣,閣秉寺,寺玷山,山方初雲,雲顯萬物,萬物歸吾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