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客:長安雖好,卻易催人老(上)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08

長安客:長安雖好,卻易催人老(上)拋下思念17 2022-06-10

❤️大雁塔始終是長安城最討人喜歡的名勝,特別是春天。春風漸暖,行道兩旁的槐樹返青,在蓬勃綠裡,桃花、辛夷,次第開放,連風也被染上花香。進士科考試湊在初春二月放榜,在躍躍欲試的春華中,功成名就的得意也翻倍。

❤️這座城市裡送過太多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數不勝數。他們都曾經滿懷希望,來到這個國家最繁華的都市,相信會在這非富即貴的城市裡一覽眾山小。那時候他們都年輕,都擁有卓絕的詩才,光明的未來彷彿觸手可及。

❤️命運最叛逆,從不輕易滿足人的心意。

❤️唐代是後世最願意提起的時代:最繁華,最驕傲,最有包容與進取心。

❤️詩句曾經是他們用來炫耀才華、交換功名,鋪展開自己人生地位與財富的籌碼。

❤️在時代的懸崖上,詩句與文章,找到它更有價值的位置:它擁抱人心的無助,叩問命運的規則,向漸漸駛離的歷史丟出最後求生的繩索。

✨“君不見外州客,長安道,一回來,一回老。”——白居易《橫吹曲辭·長安道》

長安雖好,卻易催人老。

長安是一座令人心之嚮往的城市,擁有著無盡的繁華與喧囂,卻也看盡了風光與黯淡。

❤️甚至有地理歷史學家認為正是氣候變冷使得遊牧民族向南發展,促成了安祿山這場來勢洶洶的叛亂。

❤️太子帶走的除了人馬,還有忠誠跟隨玄宗的民心。

❤️渡河的時候,有雙魚夾舟而躍,編纂《舊唐書》的史官們寫這一節的時候已經知道,唐王朝的命運並沒有終究在這場元氣大傷的動亂裡,便埋下伏筆,說躍起的並不是魚,是龍。

❤️長安好像是巨大的磁石,源源不斷吸引出詩人們心裡的百感交集。

❤️太子在父親身邊時戰戰兢兢,只有唯唯諾諾表現成一個窩囊廢,但他時時刻刻學習父親殘酷的統治藝術。

❤️在相信與懷疑之間,玄宗對肅宗未有言傳,但有身教:新皇帝可以容忍平叛時出兵失敗,但不能容忍有人覬覦他皇帝的寶座。

❤️但親情與背叛已經纏繞過緊,掛在牆上的弓,盤在井邊的繩,都是蛇的影子。

❤️玄宗曾經最得意的,是他的聰明與仁慈。他以為自己必定與他的長輩們不同,他以為自己必能夠在權力的屠場裡既保有權力也儲存家庭。

❤️不幸的是,當時代需要以懷古的方式追尋曾經光明的面孔,它有意繞開的,一定是當下的沉沉黑暗。

✨長安盛世繁華,迎來送往多少客。

而長安與川蜀的距離,不過一場安史之亂。

安史年間的那場暴亂,唐玄宗李隆基被迫入蜀,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被賜死,與太子分道揚鑣,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唐玄宗被迫成為太上皇,後被囚大明宮。

李隆基的一生,少年時惴惴不安,母被殺父被廢;青年時權謀功利,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一黨;壯年時君威權重,賜死太平公主;老年時狼狽不堪,被迫囚於大明宮。

他見證了大唐盛世,也見證了盛唐消亡。

“古老的城市被時間和戰爭摧毀,成為平原上一座土丘。宮殿傾頹,紀念碑摧毀,盛名與功績都化為塵埃。”

擁有權柄的上位者受到蠱惑與麻痺,喪失了可貴的共情能力,是孤獨與冷酷的開端;

而一個失勢的老皇帝,連同權力一起失去的,還有自由與回憶過去的資格。

❤️一個沒有高貴父姓的外地人,在權勢堆疊而成的大城市裡,想要讓主考官認得他的名字,就必須與那些才華橫溢又舉目無親的天才前輩們一樣一家一家投遞自己的詩卷,指望有貴戚欣賞提攜。

❤️比起赴宴,他更想要去長安城星羅棋佈的寺院裡再看一看那些著名的壁畫。

❤️王維本就年輕,又生得白而美,衣文錦繡,站在那裡,挺拔且有風姿,正是公主喜歡的那一類伶人。

❤️他以才華交換權力的提攜,至於他心裡本是怎麼想的,沒人問,不重要。甚至他自己,也不想知道,只怕比別人慢了一步,就趕不上。

❤️終南山林壑蔥鬱,是隱居的好地方。同時,終南山的隱士也有關注政治的傳統,朝堂上任何一點兒風吹草動都能夠成為他們飛黃騰達的機遇。

❤️他曾經得到岐王引為師友的情誼,張九齡惺惺相惜的提攜,但他因為與他們走得近而遭到的厄運並不比他得到的便利少。這真是佛家說的“諸行無常”。

❤️他不記得王維拍馬屁賠笑臉的諂媚,不記得他陷敵的汙點,他只記得千里之外的藍田,輞川山間的慢慢寒藤,靜謐的草堂,與傳說裡“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的詩人王維。

✨ 少年王維帶著家族的希望來到長安,他才華橫溢卻舉目無親,想在偌大的長安城要一張官場的入場券很難。

他生得貌美,風光恣意,扮作伶人獻藝,陪公主聊天,終於換來登第的機會。

公元721年,進士登第,為太樂丞,卻因岐王受牽連,被貶濟州司倉參軍;

公元725年,得“大赦”回長安,吏部“判補”,後棄官歸隱終南山;

公元735年,獻詩張九齡得賞識,官拜右拾遺,後李林甫扳倒張九齡,示好李林甫未得應;

再後來,安史之亂爆發,王維被俘而未死,且從唐肅宗的“六宗罪”中全身而退,他未死,似乎也是一種罪。

他原本意氣風發,阿諛取容,後來被磨平稜角,失去光芒,不吵不鬧,活在當下,成為後世名滿天下的王摩詰。

王維一生跌宕起伏,想要建功立業,卻在這個風雨飄搖的王朝壯志未酬,最終看清這個世界卻依然熱愛這個世界。

❤️他爺爺的名字,長安城裡盡人皆知:就是那個要叫王羲之拜他書法,叫屈原伺候他文章的杜審言。

❤️除夕的時候住在小旅館,混在天南海北的旅客裡,跳著腳繞著桌子賭錢,彷彿自己就是前代的英雄豪傑,根本不屑分出點心思去擔心考試。

❤️他是白色的絲綢,只要被穿著行走,就有汗水、塵埃、汙漬,他沒法保住自己的純白。他付出被千百年後戳著脊椎骨罵的代價,也依然無法養活一家人。

❤️大城市有它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的氣魄。自然,也不會為了一個落魄詩人急著回家看兒子的焦慮而改變自己的節奏。

❤️他迫不及待地向皇帝說明房琯的才能學識,德高望重,極力想證明這是皇帝的誤判。挖空心思想要趕走房琯的皇帝惱羞成怒,杜甫很快被逮捕。

❤️他五十好幾了,原先被掩藏在家國責任感與自我成就的強烈願望之下,那些只習慣故鄉故土的根鬚,被蹉跎的年歲滋養,正與杜甫的白髮皺紋一道瘋長。

❤️元稹說,杜甫寫樂府壯浪縱恣,寫長詩辭氣豪邁,風調情深。寫律詩對律精準又不落俗套。盡得古今之體勢,兼得人人之所獨專。

✨ 杜甫出身清白,家世顯赫,他亦是才情恣意。

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未中也沒當回事兒,落第之後開開心心旅遊去了;

直到中年,他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為了給子女提供好的教育與環境,他開始挖空心思找門路,參加“通一藝”考;

因報復文人的李林甫監考,杜甫和所有參加那次考試的人一樣,沒有被錄取;

後來他朋友張垍為他作保,得皇帝賞識,卻因監考依舊是李林甫,只得“送隸有司,參列選序”;

最終,李林甫死了,楊國忠當政,杜甫咬牙拍楊國忠馬屁,可明明之前還譏誚諷刺過楊國忠的;

公元755年十月,杜甫等來任命,只是,還沒等到他回家,小兒子已經餓死了;

安史之亂爆發,杜甫途中被抓,冒死逃出長安見到新帝得升遷,卻因耿直地為房琯辯駁被皇帝嫌棄遭貶謫。

杜甫一生不受重用,飽受貧窮疾苦,他一次次拋下家庭,不顧性命,滿腔報國的熱情與為民請命的決心,即使自己多苦難,依舊心懷善意,憂國憂民。

世間最悲慘的經歷莫過於,享受過榮華富貴,最終歷經貧困疾苦。

❤️皇帝徵召,特別賜李白騎著黃金裝飾的駿馬進城,處處都有公家優厚周到的安排。李白再次來到長安,終於品嚐到在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做一個上等人的快活。

❤️李白愛富貴,愛虛榮,愛轟轟烈烈,愛建功立業。但他不能參加考試,走不了科舉那條窄卻筆直的道路。

❤️彷彿天光當頭,都只照在他一人頭頂上,正是他喜歡的成名方式。

❤️官僚系統的分權是為國家機器能夠正常運轉而設,它負責過濾一意孤行的巨大危害,但同時,它也過濾特立獨行的耀眼才華。

❤️李白也是這個時代的客人,但他上天入地使盡渾身解數為衝破嚴絲合縫的選官制度罩住他的一張大網,抗議他被排除在時代主流外的命運。

❤️對杜甫來說,李白是從天而降的異類,充滿著神秘的吸引力。

❤️李白的希望與失望火焰一樣此起彼伏,大多數時候,他有意選擇向別人展示高亢明亮,但面對自己的時候,他不得不誠實面對孤獨。

❤️李白一生說了許多吹捧別人的場面話,都是道家“為我所用”的現實人生觀——為了實現他做大官的理想,沒什麼不能做的。

❤️當世以及所有後世中最有能力與資格為他的文集寫序、為他寫墓誌銘的那個詩人被困在蜀中,流離戰禍,操心衣食,甚至還不知道李白重病快死。

❤️當他們驕傲地自稱“紫薇郎”時,沒有誰知道,人竭盡全力地追求與命運漫不經心的指向總是南轅北轍。

✨ 李白與家世顯赫的小朋友杜甫不一樣,他沒有戶籍無法參加科舉考試。

公元730年初夏,李白第一次到長安,為見皇帝極力吹捧玉真公主,最終也未得償所願;

公元742年,時來運轉得皇帝徵召,為“翰林供奉”,陪皇帝遊玩之職,後自辭而出,未得挽留;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得永王李璘三請為江淮兵馬都督從事,後來永王反叛被射殺,李白落得“從賊,流放夜郎”。

後世說李白蔑視權貴,憤世嫉俗,然而他一生所追求的不過是權力二字。

他狂傲、瀟灑、不羈,亦不過是為了引得權貴注意,從而一朝登頂。

他賭玄宗皇帝中書舍人的承諾,最終以辭離收場;

他賭安史之亂被玄宗“重用”的永王三請,最終得從賊流放。

李白一生三入長安,仕途不堪,漂泊半生,一無所有。

有人說,最快的劍、最美的酒、天上那輪最圓的月,都屬於李白,唯獨長安不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