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黃山記文言文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1-15

遊黃山記文言文翻譯達人方舟教育 2022-08-20

漫長的學習生涯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遊黃山記文言文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癸卯四月二日,餘遊白嶽畢,遂浴黃山之湯泉、泉甘且冽,在懸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從此山徑仄險,雖兜籠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慣負客者,號海馬,可用也。”引五六壯佼者來,俱手數丈布。餘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初猶自強,至憊甚,乃縛跨其背。於是且步且負各半。行至雲巢,路絕矣,躡木梯而上,萬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猶披重裘擁火。雲走入奪舍,頃刻混沌,兩人坐,辨聲而已。散後,步至立雪臺,有古松根生於東,身僕於西,頭向於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與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長,大十圍,高無二尺也。他松類是者多,不可勝記。晚,雲氣更清,諸峰如兒孫俯伏。

次日,從臺左折而下,過百步雲梯,路又絕矣。忽見一石如大鰲魚,張其口。不得已走入魚口中,穿腹出背,別是一天。登丹臺,上光明頂,與蓮花、天都二峰為三鼎足,高相峙。天風撼人,不可立。晚至獅林寺宿矣。趁日未落,登始信峰。峰有三,遠望兩峰尖峙,逼視之,尚有一峰隱身落後。峰高且險,下臨無底之溪,餘立其巔,垂趾二分在外。僧懼挽之。餘笑謂:“墜亦無妨。”問:“何也?”曰:“溪無底,則人墜當亦無底,飄飄然知泊何所?縱有底,亦須許久方到,儘可須臾求活。”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涼臺。臺下峰如筆,如矢,如筍,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戲將武庫兵仗佈散地上。食頃,有白練繞樹。僧喜告曰:“此雲鋪海也。”初濛濛然,鎔銀散綿,良久渾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類大盤凝脂中有筍脯矗現狀。俄而離散,則萬峰簇簇,仍還原形。餘坐松頂苦日炙,忽有片雲起為蔭遮,方知雲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從天柱峰後轉下,過白沙矼,至雲谷,家人以肩輿相迎。計步行五十餘裡,入山凡七日。

  譯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遊覽了白嶽峰後,就在沐浴了黃山的溫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懸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訴我說:“從這裡開始,山路狹窄危險,連兜籠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虧當地有背慣了遊客的人,叫做‘海馬’,可以僱傭。”便領了五六個健壯的人來,人人手裡拿著幾丈布。我自覺好笑,難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嬰兒了嗎?開始時還想強撐著自己走,等到疲勞不堪時,就綁縛在“海馬”的背上,這樣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揹著攀登。走到雲巢路斷了,只有踩著木梯子上去。只見萬座山峰直刺蒼穹,慈光寺

已經落在鍋底了。當晚到達文殊院,住了下來。

天下著雨,非常冷,正午還要穿著厚皮衣烤火取暖。雲氣直撲進屋,像要把房子奪去,一會兒功夫,屋內一片雲霧迷濛,兩人對面坐著僅能聽到聲音,雲氣散後,步行到立雪臺,臺上有棵古松,根生長在東面,樹幹倒向西面,樹冠朝著南方,穿進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長出來,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間是空的,所以樹幹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為一體。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長,樹幹有十圍粗,高度卻不到二尺。其他松樹像這樣的很多,無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雲氣更加稀薄,周圍的山峰像兒孫拜見長輩一樣俯伏著。

第二天,從立雪臺左側轉彎走下來,經過百步雲梯,路又斷了,忽然見一塊石頭像大鰲魚,張著巨口,不得已只好走進魚口中,穿過魚腹從魚背上出來,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臺,爬上光明頂,它和蓮花、天都兩座山峰,像鼎的‘三條腿一樣高高地相互對峙,天風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達獅林寺住宿。趁太陽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遠看好像只有兩座山峰相對聳立,近前看才見另一座山峰躲在它們身後。始信峰既高又險,下面就是深不見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頂,腳趾都露出二分在懸崖外邊。和尚擔心,用手拉住我。我笑著說:“掉下去也不要緊。”和尚問道:“為什麼?”我說:“溪谷沒有底,那麼人掉下去也就沒有底,飄飄蕩蕩誰知道飄到哪裡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找到活的辦法。”和尚笑了起來。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涼臺,臺下的峰巒像筆,像箭,像筍,像竹林,像刀槍劍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開玩笑把武器庫中的武器儀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約有吃一頓飯的功夫,

像有一匹白絹飄過來纏繞著樹木,僧人高興告訴我說:“這就是雲鋪海。”開始時朦朦朧朧,像熔化的白銀,散開的棉團,過了很久渾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點角尖,像一大盤白油脂中有很多筍尖豎立的樣子,一會兒雲氣散去,只見萬座山峰聚集聳立,又都恢復了原貌。我坐在松頂,苦於太陽曬得厲害,忽然起了一片雲彩為我遮蔽,才知道雲彩也有高下的區別,不全是一模一樣的。

初九日,從天柱峰轉道下來,過白沙矼,到達雲谷,家裡的傭人們用轎子迎接我,這次共計步行五十多里路,進山一共七天。

  拓展: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浙江錢塘人,在清代乾隆時期的詩壇上被讚譽為“奇才”“真才子”,並被公認為詩壇領袖。

袁枚幼年時家境貧困,但他天資聰穎,又嗜書如命,勤奮好學,因此進步很快。少年袁枚買不起書讀,就借書看,或者到書店去站著看書。他往往是一手翻書,一手執筆,不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地摘錄,摘錄好後,他就分門別類地進行整理,這樣積累一多,寫詩、作文、議論就可以順手拈來,左右逢源了。

9歲以前,袁枚除了讀“四書”、“五經”外,對唐詩宋詞還一無所知,弄不清什麼叫詩。9歲那年,他偶然從別人家裡借了幾本《古詩選》,這本書引發了他對詩歌的極大興趣,他吟詠、抄寫、背誦,很快就熟悉了歷代詩歌的發展與特點,天天摹仿著寫詩,居然寫得清新流暢。

一天,袁枚隨著大人們遊覽杭州吳山,拾級而上,站在山頂鳥瞰。杭州城裡千家萬戶盡在腳下,山腰雲霧繚繞,雲蒸霞蔚。大人們有的捋髭,有的讚歎,有的感喟“眼前有景道不得”,有的只能連聲讚美“好景好景!”這美景觸發了袁枚心中的靈感,他當即吟了一首五言詩,其中兩句說道:“眼前兩三級,足下萬千家。”大人們都非常驚異於袁枚的詩才,說這首詩想象力豐富、親切自然。晚年,已是老態龍鍾的袁枚重遊吳山,回憶9歲時寫的這首詩,仍很感慨地說道:“童語終是真語啊!”

袁枚12歲那年考中秀才,在家鄉一帶被譽為“神童”,但他出身貧微,影響了他的進一步深造和發展。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託人帶袁枚到廣西桂林袁鴻處繼續深造。有一天,廣西巡撫金?共看見袁枚相貌不凡,想試試他的才學,讓他以“銅鼓”為題寫一篇賦,“銅鼓”是廣西邊境的一個地名,當時正值越南大肆入侵,才華橫溢的袁枚略加思索,揮筆立就。金?一看滿紙金玉,文采飛揚,極為讚賞,力薦他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這次考試,生員一共193人,只錄取15名。袁枚雖然名落孫山,但是由於他年紀最小,所以頓時名滿京城。3年後,他考取了進士。

袁枚曾任過幾年縣令,中年以後辭官,專心從事詩文創作。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同代詩人趙翼讀了袁枚詩集後寫詩稱讚道:

八扇天門迭盪開,行間字字走風雷。

才子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