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是什麼意思?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7-19

“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是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4-20 回答

“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的意思是:心有所動,然而心中卻又充滿憂傷。這句話出自於戰國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

1、句中字詞解釋:

(1)慼慼:心動的樣子,指有同感。

(2)然:然而。

2、原文: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白話譯文: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不知道自己是出於什麼想法。先生您說的這些,對於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麼呢?”

搜狗問問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梁惠王上》本文在許多方面表現了孟子的論辯藝術和語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這種齊宣王親身經歷的事情說服齊宣王,不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而且也更有說服力,更易被齊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斷變化,大量運用單句和排比句交錯使用,既有引經據典之句,更多明白淺顯之語,使全文筆勢靈活。

作者孟子(前372—前309),名軻。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後的儒學大師,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聖”。

“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是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4-20 回答

1。意義:心有所動,但心早已傷,表達了男女之間感情的無奈。

2。註釋:第1個慼慼指心動的樣子,第2個慼慼指受傷的樣子。

3。出處:前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

後一句的出處不可考。

“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是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4-21 回答

慼慼

[1](1)。相親的樣子。《詩·大雅·行葦》:“慼慼兄弟,莫遠具爾。” 《毛 傳》:“慼慼,內相親也。” 三國·魏·曹植 《求通親親表》:“退省諸王,常有慼慼具爾之心。”《南史·謝弘微傳》:“ 混詩所言:‘昔為烏衣遊,慼慼皆親姓。’”

(2)。憂懼貌;憂傷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長慼慼,多憂懼。”《漢書·韋玄成傳》:“今我度茲,慼慼其懼。” 晉 陶潛 《五柳先生傳》:“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宋 李清照 《聲聲慢》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魯迅 《三閒集·通訊》:“雖然明知道這是淺薄的人道主義,不時髦已經有兩三年了,但因為小資產階級根性未除,於心總是慼慼。”

(3)。心動貌。《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趙岐 注:“慼慼然,心有動也。”《老殘遊記》第二回:“ 夢湘 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慼慼焉。”

(4)低語聲。 吳組緗 《山洪》六:“別人的慼慼低語,反而靜下來了。”

(5)急促的樣子。《漢書·李尋傳》:“治國故不可以慼慼,欲速則不達。” 唐·孟郊 《絃歌行》:“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褌行慼慼。”

------------------分割線---------------------

“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

第1個慼慼指心動的樣子,第2個慼慼指受傷的樣子,所以整個意思就是“心有所動,但心早已傷”,表達了男女之間感情的無奈。

“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是什麼意思?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2-04-21 回答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說夫子說的話,我深有感觸。慼慼,感動、觸動的樣子,指心中產生了共鳴。

於:在 慼慼:同感。

意思是:在我心中產生了同感(共鳴)

“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是什麼意思? 對愛じ☆承諾 1級 2012-04-20 回答

夫子說的話,我深有感觸。於:在慼慼:感動、觸動的樣子,指心中產生了共鳴。

【出處】《齊桓晉文之事》

【全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