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文言文故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3-01-04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文言文故事承吉凌8580 2022-10-04

1。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古代例子

趙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樂毅破齊後,惠文王命趙奢為將,攻齊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此前,趙軍已多次進攻麥丘這個孤城,但由於麥丘糧草充足,守軍中有善於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沒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氣,命令趙奢在一個月內拿下麥丘。

趙奢一到麥丘,就命令進攻。趙括認為,採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難在一個月內攻下麥丘的。從種種跡象來看,麥丘的糧食儘管還沒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趙括希望父親先搞清楚情況,暫停進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一個月的時間太短了,趙奢沒有聽趙括的話,下令攻城。趙軍死了不少人也沒有攻下麥丘。趙括對趙奢說,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對趙軍的進攻很有防禦辦法,使趙軍攻了幾年都無功而返。而此次的趙軍閼與以往的趙軍沒有什麼不同,不比他們更善戰,攻城的手段也並不比他們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趙軍一樣硬攻的話,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樣的慘痛代價。而且城中的人經常在晚上出來偷襲趙軍。城外也有不少墨家遊俠組成的游擊隊對趙軍進行騷擾。如果繼續這種情況的話,一個月的時間很快就會過去。趙奢於是詢問抓到的俘虜,向他們瞭解城中的情況,可是俘虜不說。趙括每天給這些俘虜飯吃,對他們很客氣,還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帶回城中給家裡人吃。於是,俘虜中有人悄悄地告訴趙括,城中的糧食不多,都被齊軍控制。百姓早已斷糧,已經開始吃人了。趙括問齊軍還能守多長時間。俘虜說還能守幾個月。於是趙奢聽從趙括的建議,停止進攻,把俘虜全部放了回去。俘虜回去後,說這支趙軍很客氣,沒有侮辱他們,還讓他們吃飽,讓他們帶糧食回來。城裡的百姓有的就想出來投降趙奢了。齊將見俘虜給城中帶來了騷動,便將他們都關了起來。士兵和百姓對此都有怨言。趙奢讓圍城的趙軍用拋石機把糧食拋入城中。趙軍每天把糧食拋入城中後,就回營休息,也不向城中說什麼。這樣過了幾天,守城的齊軍派代表把這些糧食送回來,對趙奢說趙軍要戰就來攻,不要再拋糧食了。趙奢讓他回城裡等著,但卻並不進攻,只是隔了幾天才繼續向城裡拋糧食。這樣又過了幾天,守城的齊將派代表來閼與趙奢擇日決戰,但趙奢聽從趙括的意見,拒絕與他見面。過了幾天,麥丘的人殺了守城的齊軍將領投降了。趙括的辦法奏效了,趙奢暗暗佩服這個兒子比自己強。惠文王對趙奢能夠在不到一個月就攻下麥丘而且傷亡很少的事蹟感到很好奇。趙奢就對他講了這是趙括的辦法,惠文王重賞了趙奢和趙括

2。 歷史上有哪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故事

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訊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譁的,立即斬首。

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開啟,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

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

城門裡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

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

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3。 歷史上有哪些“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故事

在這方面首屈一指的當屬東漢名將班超。當時世界四大強國之一的貴霜率領7萬大軍進犯西域,被班超不費一兵一卒降服,被迫和漢朝議和。

班超一方面派人襲擊其後勤,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隊埋伏在貴霜通往龜茲的道路上,班超料到貴霜補給匱乏,肯定會去龜茲要補給,因此事先布好埋伏。

在貴霜使者到達時將其全部殺死,切斷了貴霜最後一絲希望。由於補給斷絕,又攻不下班超的城池,貴霜軍隊人雖多卻百無一用,現在還面臨被餓死渴死的命運。

副王謝隨即派人求和,希望班超能放他們一條生路。這次巨大的危機,就這樣被班超解決了。

班超,字仲升,扶風郡平陵縣(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史學家班彪的幼子,其長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學家。

班超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但內心孝敬恭謹,審察事理。他口齒辯給,博覽群書。不甘於為官府抄寫文書,投筆從戎,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

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平定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為西域迴歸、促進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貢獻。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

4。 不戰而屈人之兵出自哪個典故

《孫子兵法》雲:“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是一種戰鬥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心,但不戰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更多是智謀,有時甚至是一種忍讓精神。

不戰有兩層含義:暗戰與軟戰。

其實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很陰險的一招。因為當你戰鬥的時候,把武器一一列出,對方很清楚。而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有句俗語說得好,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此乃不戰而被人屈也。在軍事術語中這或許叫做突襲,就是趁人不備捅人一刀,有時還要跟著發喪。這是我們需要防的。

5。 文言文中那句話印證了 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謀攻》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說,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謀略取勝;其次以外交取勝;以兵戎相見,攻城拔池,乃為最下之策。不用透過戰爭的手段,就使別的國家放下武器,停止戰爭,這是戰爭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謀略的正確運用則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據《墨子·公輸》記載,春秋時,楚惠王為了北上爭霸中原,決定向宋國進攻。當時有一位能工巧匠名叫公輸班,受到楚惠王的重用,製造了雲梯、撞車、飛石、聯珠剪等新式攻城武器,這些武器在當時確實具有很強的威力,用於攻城戰中十分有效。宋國知道楚國又要來進攻,舉國上下十分驚恐。墨子得到這一訊息後,就趕緊帶著三百弟子趕到宋國去。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人與人之間“兼相愛”,反對戰爭。他到了宋國後,就教宋國的軍隊進行防禦的方法,又把弟子們佈置在關鍵的城防要塞。然後他自己徒步走到楚國去,勸說楚王不要攻打宋國。但是楚王認為,楚國兵力強盛,公輸班發明的攻城武器非常先進,一定能攻下宋國,因此拒絕了墨子的要求。墨子見勸說不了楚王,於是就告訴楚王說:“您能攻城,我就能守城,您是攻不下來的。”楚王不信,於是就把公輸班叫來,要兩人比畫對陣,看看誰有能耐。

墨子解下自己身上的皮帶,圍在桌上當做城牆,再拿一些木塊當做守城的器械,就同公輸班演示起來。公輸班攻城,墨子防守。公輸班用雲梯,墨子就用

火箭;公輸班用撞車,墨子就用滾木礌石;公輸班挖地道,墨子用煙燻。公輸班一連用了九種攻城方法,均遭到了墨子有效的抵抗,不能取勝。公輸班的攻城方法用完了,而墨子的守城方法還有幾種沒有使用出來。楚王在一旁看得很清楚,公輸班輸給了墨子。但公輸班卻對墨子說:“我現在知道戰勝你的方法了,但我不說。”墨子也針鋒相對地說:“我也知道你戰勝我的方法是什麼,我也不說。”

二人打的啞謎使楚王困惑不解,就偷偷地去看望墨子,問他究竟用什麼方法戰勝對手。墨子直言不諱地告訴楚王說:“公輸班的意思是要您殺了我,這樣就沒有人知道抵禦他的方法了。其實不然,我來的時候就做好了這方面的準備,我已經派我的大弟子禽滑釐率領三百弟子幫助宋人守城,我已把所有的防守方法都交給了他們,他們每個人都能夠運用這些方法來抵抗公輸班的進攻。因此殺了我也是沒有用的。”楚王被墨子的坦誠打動了。墨子又進一步對楚王說:“楚國方圓五千裡,地大物博,大王如果用心治理,一定會富甲天下。而宋國的土地方圓不足五百里,物產也遠不及楚國豐富。您去攻打宋國,就好比扔掉自己華貴的馬車而去偷別人的破車,丟掉自己的錦繡長袍而去撿別人的破短襖,豈不被人恥笑!”楚王聽了墨子的一席話,感到非常羞愧,就放棄了進攻宋國的打算。

這可以說是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典型範例。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大都是透過外交途徑,運用恰當的謀略,使對方感到透過戰爭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或者用第三種力量加以制衡,使其不敢貿然動武。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史上,外交戰史不絕書,外交謀略層出不窮,豐富多彩。諸葛亮叫劉備修一封書信給馬超,便阻止了即將南下的30萬曹軍。這就是伐交謀略的作用。唐太宗也說過:“魏徵一言,勝十萬師。”

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在外交中採取種種手法,或施以小恩小惠,或以甜言相誘,或以卑辭相接,使對方放鬆警惕,麻痺大意,當對方毫無警惕的時候,突施攻擊,一舉成功。春秋初年,鄭國國君鄭武公為了拓展疆域,決定滅掉鄰近的小國胡國。為了麻痺胡國,他把女兒嫁給胡國國君,表示兩國親善。鄭武公召集大臣開會,討論先向哪國用兵。大臣關其思說:“胡國最近,是最好的目標。”哪知鄭武公聽了卻十分生氣,責罵道:“鄭、胡兩國長期友好,又是我的姻親之國,你居然要我的攻打胡國,實在是天理難容。”立即下令把關其思推出斬首。胡國國君得知此事,大為感動,放鬆了對鄭國的警惕,不再在邊境設防。這時,鄭武公突然發動奇襲,輕而易舉就滅掉了胡國。可憐關其思,不明鄭武公的謀略,糊里糊塗便做了外交的犧牲品。

6。 逃而獲勝,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例項,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具體事例

不戰而屈人之兵”語出《謀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必以全策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善於用兵的人,降伏敵人的軍隊,卻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所以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完全的勝利,這就是計劃進攻的法則。

小議“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春秋後期齊國人,曾隱居於姑蘇,後為伍子胥推薦給吳王闔閭,獻兵法十三篇,並幫助吳王西擊強楚,東吞越國,使吳國強盛一時,“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成為當時名噪一時的傑出將才。然而孫子對於後人的最大貢獻就是那十三篇兵法——《孫子》(《孫子兵法》)。孫子也因此成為先秦兵家的代表人物。

《孫子兵法》中主要闡明和總結戰爭的規律、基本戰略、各種戰術理論,不但在歷史上為人們所重視,在今天的政治、軍事乃至經濟等眾多領域中都為人們取法參照。書中既提出“兵者,國之大事”的戰爭觀,也提出了“愛卒”、“善俘”、“信賞”、“明罰”等軍隊建設主張,更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術觀與“伐謀”、“伐交”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略觀。

“不戰而屈人之兵”語出《謀攻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必以全策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善於用兵的人,降伏敵人的軍隊,卻不用硬打……必定要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所以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完全的勝利,這就是計劃進攻的法則。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統的戰略理論。從實際的條件而言,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從實際的力量而言,敵我力量對比的話,我軍在數量上要多於敵軍;從實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謀,一是伐交;從實行的範圍而言,既適用於孫子當時的春秋末年的諸侯國與城池,也適用於當今世界;從實行的目的而言,孫子強調的是“全勝”,即“必以全策爭於天下”。“安國全軍之道”是孫子所認為的至高無上的戰略原則。 第一, 以“威加於敵”作為達到目標的心理戰術。《九地篇》:“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由此可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學上的威懾,使敵人在心理上產生畏懼作為基礎的。 第二, 以優勢的實力和充分的迎戰準備作為全勝的物質基礎。《形篇》:“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從前善於打仗的人,先造成不可勝的形勢,來等待敵人有可以勝的機會。《九變篇》:“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備禦外敵的法則,不要把希望放在敵人不會來犯的可能上,而要我們做好準備足以備禦才是可靠的;也不要把希望放在敵人不會發動進攻的可能上來,而要我們充分做好防禦,使敵人無隙可乘才是可靠的。這一點是我方全勝的物質基礎,首先要使自己不被敵人戰勝,才有可能去“屈人之兵”。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待之,才有可能實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否則,自己國小民微,無兵可戰,自保尚不足,何談什麼“屈人之兵”呢? 第三, 以非軍事手段的“伐謀”、“伐交”作為達到全勝的有效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不戰”,指的是軍事鬥爭的不戰,而在軍事以外的領域裡則可達到激戰的程度。其中最為激烈的當屬外交了,外交為軍政之眼目,軍政為外交之後盾,外交詳審,軍政修明則可全勝。這裡的“謀”、“交”即為達成全勝目標的各種手段,也是“知彼”的各種方法,是綜合敵我雙方進行全面比較的手段。第四,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為達到全勝目標的可靠保證。《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敵。”善於用兵的人,既修明治道又確保法紀,所以才能作出制勝的策略來啊。

庚辰年七月既望、客卿淺井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