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水改道 的問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1-28

漢水改道 的問題!網友57b6c8c 推薦於2018-06-21

偌大一個漢口是如何形成的,這又得從水上說起。

漢口之地原屬漢陽。明朝成化初期,大約是15世紀下半葉之初(即1465-1470年間),漢水下游連年大水,堤防多次潰口,終在漢陽縣西排沙口、郭茨口間決而東下,發生一次大的改道,漢水從不穩定的分汊入江到穩定歸一地匯入長江。換言之,漢水終於今龜山之北形成合而為一的河道,流入長江。這一來,也把漢陽一分為二。漢水之南成為漢陽,漢水之北則為漢口。

古漢水自陝西東南來,受武當山、荊山、大洪山的阻擋和制約,進入湖北後,由東南向南注入低窪的江漢平原湖沼。漢水下游因流經雲夢澤故地,常使河道消失在雲夢澤的巨大水體中。由於荊江、漢水水流所挾帶泥水的衝擊作用,古云夢澤漸漸被淤成平陸,漢水下游遂處於河道縱橫、湖泊星羅棋佈的水網景觀之中。出現眾水以漢為壑、漢以江為壑的水流傾瀉方式。在漢水下游眾多的入江口中並不存在一個很穩定的水流量大的入江口。換句話說,漢水靠近入江口的一段不存在長期穩定的主河道。明成化年間漢水水文形勢發生的變遷,與其說是改道,毋寧說是漢水下游主河道及其入江口的穩定形成。

在成化年間,漢水下游河道入江口在龜山北麓形成,從此結束了漢水下游河道遊移不定的歷史。新水口兩岸地盤開闊,港灣水域條件良好,再輔以堅固堤防,即是“佔水道之便,擅舟楫之利”的天然良港。新水口的形成又時值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幼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已開始在封建經濟的母體內孕育萌生。漢水下游河道惟一的入江口在武漢城區中心形成,給武漢三鎮,特別是新興的漢口鎮造就了無與倫比的發展優勢,也給了武漢三鎮崛起的良好機遇。

漢口鎮從港灣和水運條件來說,遠遠超過了明中期以前的金沙洲、劉公洲等水運商市。漢口地位處於溝通長江、漢水和南水(洞庭湖水系)三大水系的樞紐,港闊水深,形成了以前武昌、漢陽附近古代港埠無法比擬的巨大地理優勢和運輸潛力。漢口鎮的興起使武漢地區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迅速上升。由漢口鎮領銜,使武漢成為三大水系流域的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

漢陽、武昌均為古城,自隋代以來,形成兩城夾江的雙城機制。漢水改道將漢陽一分為二,劈出了一個漢口,於是雙城演化為三鎮。可以說,漢水改道最終確立了三鎮鼎立的格局。

漢水改道 的問題!夜雨朝下 2012-12-11

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

明初漢口一帶,還是無人居住的蘆葦荒灘。明憲宗成化年間,漢水主河道在龜山之北形成,並由此入江。漢水故道淤塞,主河道移至龜山之北後,原先的漢陽一分為二,形成南、北兩岸,南岸一側仍稱漢陽,北岸一側則稱之為“漢口”。嘉靖年間,漢口的人口增多,已有城鎮居民區“坊”的出現,漢水口南岸有崇信坊,北岸則有居仁、由義、循禮、大智四坊。漢口也在此時正式設鎮,並設定有漢口巡檢司對市鎮進行管理

自鴉片戰爭後開埠通商,在武漢市漢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漢路以北、麻陽街太古下碼頭以南、中山大道東南的濱江地段,有一塊約2。2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裡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羅可式等歐式建築一應俱全。這便是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上半葉漢口租界的遺存,按地理方位從西南向東北排列,分別為英、俄、法、德、日5國租界。漢口租界的數量僅次於天津,居全國第二位,面積僅次於上海、天津,居全國第三位。

漢水改道 的問題!吾之費高 2020-07-22

官方說法是改道,其實不然,漢水古代沒有專門的堤壩不存在固定河道,從荊州地區一直到武漢分n條支流匯入長江,現在江漢彙集口只是其中一支而已,這裡就說武漢,在漢口漢陽蔡甸黃陂等地無數個湖泊說明了漢水流域之廣,還有那些已經填掉的湖泊河流。兩千多年前江漢平原是雲夢澤,北至安陸、鍾祥,西至荊州、東至黃州是一大片湖區,過了大別山還有和雲夢澤相等的彭蠡澤一直到合肥,水經注通通把他們歸為沔水系。因為漢代人為起源地在陝西沔陽,就是今天的漢中勉縣。其實真正的起源在甘肅天水,因為西漢漢中地區的一次地震讓漢水分為兩段,西漢水向南流入嘉陵江,東漢水流入湖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