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地方行政制度問題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31

唐朝到底好多個州?州還是一級行政區吧?西都長安還是雍州治所?東都洛陽還是司州治所?節度使管理的軍區應該是幾個州合起來的軍區吧?比如朔方節度使,劍南節度使,朔方和劍南不是州。。。 唐朝到底好多個州?州還是一級行政區吧?西都長安還是雍州治所?東都洛陽還是司州治所?節度使管理的軍區應該是幾個州合起來的軍區吧?比如朔方節度使,劍南節度使,朔方和劍南不是州名卅?謝絕亂求複製,點題而答。 展開

唐朝地方行政制度問題gtitiii332響蘭圍見葉批陽列位652014-12-08

本人已經把問題的答案一一列出,為了讓提問人能了

解的更多,所以寫的比較詳

細希望提問人能耐

心看完!謝謝! 1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

,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

三百二十八座。 2西都長安是京師屬於關內道,治所鳳翔府,今陝西鳳翔雍州地區自西周到西晉始終是京畿或附近。漢武帝設十三州刺史部時,該地區以西屬涼州,

廠須蒸易破住米轉

東歸司隸校尉,不獨立設州。東漢時漢光武帝定都洛陽,設立過雍州,但是不久取消。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雍州再度成為正式行政區,李傕控制下的東漢末代皇帝

360問答

漢獻帝分涼州河西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設立

雍州,其範圍包括原涼州部分

和司隸校尉部的長安及附近的三輔,治所在姑臧。建安十八

年(213年)省

涼州,與司隸校尉部的

三輔一起併入雍州

。治所就在長安。曹魏黃初元年(220年),分河

西8郡復置涼州,曹魏

時期的雍州其範圍固

定在原涼州黃河以東和司隸校尉

技留更走陳談財辦地帝短

部的長安及附近的三輔。曹魏、西晉不變。十六國的

區加治後

前秦、後秦一度將雍州遷至安定郡(今甘肅鎮原)和蒲坂(今

壞混蘇安歌源

山西永濟),北魏、西魏、北周僅將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設為雍州,治所在長安。而東晉和南朝將雍州僑置襄陽。隋朝統一後,以長安及其

行傳級擴粒好常實你

附近地區為雍州,隋煬帝改為京兆郡,唐朝建立後,又改為雍州,唐玄宗設立京兆府。

女查思令械十名氫縣

西都長安是雍州治所 。 3東都洛陽

宣語顧膠

屬於河南道,治所

驗輸負措擴幹

洛陽/汴州 今河南洛陽/開封。司

倍交洲常激觸措

三國魏(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

今陝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

西部。稱為“司州”。

)、西晉、北朝以京師

周圍地區為司州,東晉南遷不設,南朝在淮南地區設司州,劉宋初置治懸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陽(今信陽)

鋼字能演液合流西降善

。 [中國古代地名大詞典] 漢時以司隸校尉

督察畿輔,三國魏因

之,晉改漢魏之司隸為司州,治洛陽,即漢魏事隸治也,永嘉以後,洛陽淪沒,大

不以要名厚

興中僑治合肥,即今安徽合肥縣治,尋治滎陽,在今河南滎澤縣西南十七里,鹹康中又治襄陽,即今湖北襄陽縣治,永和中還治洛陽。 東

粒石盡安趕跟祖

晉義熙十三年 (417)劉

擔顧七

裕北伐勝利後置。治虎牢,在今滎陽市汜水鎮虎牢關村西北黃河道中,景平初陷沒,元嘉中僑

治義陽,在今河南信陽縣

南四十里,梁因之,天監中後

魏取義陽,改為郢州,梁又僑置司州於關南,在今河南

信陽縣平靖黃峴武勝三關之

南,大通初義陽來降,復置司州,亦曰北司州,東魏改

業離

曰南司州,北周改為申州。 後魏置,治洛陽,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里,按後魏本置司州於城,洛州於洛陽,遷洛後,改洛州曰司州,司州曰恆州,東魏遷鄴,又改相州曰司州,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司州仍為洛州。 後趙石勒置,治襄國(今邢臺市),石虎改置於鄴,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南四十里。 隋末王世充置,治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治。東都洛陽是司州治所。 4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節度使節度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制排程。唐代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北周及隋改稱總管。唐代稱都督。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並多省罷,惟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尚存,以統州、縣、鎮戍。鎮戍是經常性的防禦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派遣行軍總管統率出征或備禦。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定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 唐高宗、武后時期,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和改變臨時徵調的困難,這類屯戍軍設定愈多,並逐漸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守捉,各自置使。行軍大總管也逐漸演變成統率諸軍、鎮、守捉的大軍區軍事長官,於是長駐專任的節度使應時出現。節度使成為固定職銜是從睿宗景雲二年(711)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開始的。節度使管理的軍區是幾個州合起來的軍區 5 唐朝行政區劃:唐代開創了中國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設州、府,州、府下再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關內道,治所鳳翔府,今陝西鳳翔。 下轄: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鳳翔府、邪州、涇州 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 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河南道,治所洛陽/汴州 今河南洛陽/開封。 下轄: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 陳州、亳州、宋州、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 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登州 河東道,治所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 下轄: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 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于都護府 河北道,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南。下轄: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 趙州、冀州、深州、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順州、歸順州、營州、燕州 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黎州、沃州 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 山南道,治所襄陽,今湖北襄陽。下轄: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 蓬州、壁州、商州、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 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硤州、歸州、夔州、萬州 忠州 淮南道,治所揚州,今揚州市。 下轄: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江南道,治所蘇州,今江蘇蘇州市。下轄: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 信州、睦州、歙州、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 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嶽州 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黔州 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 溱州、珍州、珜州 隴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樂都。下轄: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 宕州、涼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 劍南道,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下轄: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 遂州、普州、陵州、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 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 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 嶺南道, 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市。下轄: 廣州、韶州、潮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 春州、高州、藤州、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 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賓州、澄州、繡州、象州 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巒州 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 巖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 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 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赤土國、丹丹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