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無物,到底是什麼?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21

心外無物,到底是什麼?星恩文化 2022-06-05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出自金、元時期的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被金庸送給李莫愁,演繹痴迷不悔;瓊阿姨讓浩貞和吟霜陰陽相隔,讓世人在愛恨情仇中淚滿衣襟。

情字,青心,赤子也,《華嚴經》:“若人慾了知,一切唯心造。”心,塑造了性格,而性格決定了命運。

春秋時期,子路在衛國受孔文子的委託,輔佐其子孔悝。因衛國的政壇錯綜複雜,父子爭王,臣子作亂。在一次政變事件中,許多人紛紛逃離避難,可子路在收悉警告資訊後,仍然勇做逆行者,為護主而最終被亂刀砍死。臨死前,仍不忘正衣冠。

年幼第一次讀到仲尼弟子列傳中的此段時,直覺告訴自己的兩個字—迂腐,認為這是儒家深入骨髓“荼毒”的結果。大學再讀時,多了一種解釋,人因為相信而活著。而西方哲人羅素曾說:“我不會為信仰而犧牲,萬一我錯了呢?”那會認為,自然是子路錯了,把性命白白搭在了空中樓閣。

許多年的今天,再讀《史記》的這段時,才發現錯的人是自己。《論語》中提及,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也。這段話的意思除了表達一個人所犯的錯誤,是其所在的圈子、朋友網有關外,還有另一層面的深意,人的命運也在其中,也是性格決定命運的另一種說法。子路之死,孔子猶如預言家般,未發而知之將至。孔子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說知子莫過於父,那麼孔子絕對配得起,為師者,終身為父的稱號。不僅對子路的認識如此,對子貢、顏回、曾參等人的瞭解也是如此。澄明的心,可能真的可以洞穿人性。

除此之外,心若有力,還可以引發巨大的創造力。臺灣著名藝術家蔡志忠,44年不吃早餐,一生從不去醫院。《魯豫有約》的欄目裡,他如下回答。

人的差異性由此可見,而這一切又可以溯源到兒時的心力。4歲的蔡志忠就決定一輩子活在自己創造的天堂裡,15歲主動輟學成為漫畫師。而在漫畫事業如日中天時,卻又閉關十年,潛心研究物理,成為跨領域的大成者。人,其心造就一切。

回顧總結:

1。心力所漸次形成的性格,影響一生之命運。人,不得不以一輩子去探清最深處的自我,瞭解它、改變軌跡,必要時走出“思維”的死衚衕,活出想要的人生;

2。心力的培養,只有一條出路。用孟子的話,所謂清心,莫過於寡慾;用禪宗五祖弘忍的話:“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3。最後,靜能生慧,在內觀中聽見一切寂靜、看見一片漆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