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詩人是誰?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22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詩人是誰?大愚若智4 2022-12-11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詩人是李清照。

全文如下: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詩人是誰?

全文翻譯:

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以後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划進了藕花深處。怎麼出去呢?怎麼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划船聲驚起了一灘鷗鷺。

賞析: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後,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遊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盪舟上是遊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於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於“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詩人是誰?暮夏淺眠 2022-09-22

本詩將蘇堤與白堤喻為長虹,將橋與月比作弓,以不同之物作同比,相互映襯。善用疊字,句型亦多排比復沓,富節奏感與韻律感。句式、押韻均近於詞曲,頗具古典氣息。而語言的選擇上則近乎口語,頗值得玩味。

原文:

蘇堤橫亙白堤縱。橫一長虹。縱一長虹。跨虹橋畔月朦朧。橋樣如弓。月樣如弓。

青山雙影落橋東。南有高峰。北有高峰。雙峰秋色去來中。去也西風。來也西風。

白話譯文:

蘇堤是橫著的,白堤是縱的,如同橫著和縱著的長虹,跨虹橋和朦朧的月色,如同弓一樣。

兩側的青山倒影在橋下,南邊有高峰,北邊也有高峰。兩座山峰的秋天的景色,來的時候伴著西風,消失的時候也伴著西風。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詩人是誰?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詞在黃升《花菴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後,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記》說;“易安結縭末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

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城踏上徵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與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

“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蘇堤”全長三公里,乃北宋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空出的泥構所築。後人感念其恩,名為“蘇堤”。

“白堤”原稱“白沙堤”。從斷橋起,過錦帶橋,止於平湖秋月,長1公里。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有詩云:“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即指此堤。後人為紀念他,稱為“白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