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峽的歷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27

有關三峽的歷史網友6322779bd 2006-01-01

v自古以來,凡名山名川均與名人名家結有不解之緣,呈現出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相輔相成、相映生輝的奇特現象。長江三峽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揚四海,一方面固在於其作為自然景觀,因山水雄、奇、險、秀而甲天下;另一面也在於其眾多的人文景觀,得益於歷代騷人墨客傾情三峽,留下一串串光輝足跡于山巒水畔,寫下一篇篇不朽詩章傳頌於後世,在長江三峽滾滾不盡的激流裡,流淌著多少千古絕唱、千古佳話!

古代之文化名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名山勝境乃其本生所願。長江三峽這人間奇絕的山水畫廊,宛若一個巨大的磁場,吸引著他們從天南地北紛至沓來,一睹三峽神奇風采。於是,這風高浪急的灘頭,有壯麗的歌吟;這峽畔荒涼的古寺,有雋永的碑刻;這雲雨巫山之中,有清悠的“竹枝詞”踏地而來;這幽深石洞之內,有詩唐詞宋兩代文豪酬唱流傳於世……,三峽給歷代詩家詞客以文學的養料和創作激情,而他們則報答三峽以文珍墨寶和名人效應。

————————————————————————————————————————

屈 原

屈原辭賦懸日月,三峽風流傳古今。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提起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人們都知道他是楚國人,可是他的家鄉在哪裡呢?千百年來一直是個謎。有些人認為他的家鄉在鄂西秭歸,其實那只是根據民間傳說附會的。近年來,有關專家根據屈原作品的自述、屈原祖輩封地及繁衍關係、楚國都城變遷等確鑿的證據,論定屈原是故楚郢都人,其閭里就是在今荊州市荊州區紀南鄉松柏村一帶。他創作的楚辭代表了南方文化的崛起,創造了繼《詩經》之後中國先秦文學的第二個高峰。他所開啟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思想傳統。他以“世界文化名人”的榮譽、影響播及五洲四海。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前278年),世界文化名人,中國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又字靈均。楚宣王三十年正月初七生於郢都(今江陵紀南城)屈氏貴族家庭。父親屈伯,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屈原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18歲前後被楚懷王召至宮中,他的政治和文學生涯主要在江陵度過。

當初,屈原為楚宮文學侍臣,終日隨懷王遊獵,或在宮廷宴會上賦詩吟歌,政治上難有所作為。他以江漢地區遍生的橘樹為題,寫下了著名的《橘頌》,詠贊其“受命不遷”的品質,以抒發自己的愛國志向。22歲時,提升為左徒,參與綜理楚國朝政。他認為楚國疆土廣袤,特產富饒,人才薈萃,具有統一中國的條件,決心輔助楚懷實現統一大業。他在外交上提出聯齊拒秦的“合縱”政策,與另一強國秦國抗衡,並出使齊國,促成六國在楚國郢都會約,結成“合縱”聯盟,楚懷王被推舉為“縱約長”。這一行動扼制了秦國東進攻勢,屈原因此受到楚懷王信任。接著,他又在內政方面進行改革,奉命制訂《憲令》,修明法度;還提出了削弱貴族特權和任人唯賢的主張。屈原的改革,觸動了大貴族利益,橫遭讒毀,懷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被貶為三閭大夫。“合縱”聯盟解體。 在秦國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懷王於十八年(公元前311年)再次起用屈原,並派他出使齊國,使兩國關係修好。秦昭王即位後,極力拉攏楚國,並訂立所謂“黃棘之盟”,麻痺楚王。親齊疏秦的屈原受到更大的排斥和打擊,於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被驅出郢都,放逐漢北。 這時他寫下了長篇抒情詩《離騷》以浪漫主義手法表達對“美政”的嚮往,對“邪惡”的憎恨,以及對祖國前途的憂慮,是我國第一部愛國主義政治抒情詩,在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高大的豐碑。

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屈原結束放逐生活,回到郢都。 進城後,恰逢秦國誘騙懷王去咸陽赴會,屈原阻攔勸諫,楚懷王不聽,終遭秦國囚禁。楚頃襄王繼位三年後(公元前296年),懷王客死秦國,屍體運回楚國,屈原悲慟萬分。寫下了驚心動魄的《招魂》。同年,頃襄王聽信靳尚等大貴族讒言,再次放逐屈原。臨行前,屈原瞻仰了紀南城中先王宗廟和公卿祠堂,溫習歷史,審視現實,百思不得其解,一氣呵成寫下了氣勢磅礴、構思奇特的長詩《天問》。啟程時,久久凝望郢都東門,一步一回頭,深憂國家命運,流放江南期間,秦國進一步攻擊楚國,並於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春進逼郢都, 屈原回到紀南城,希望為挽救楚國出力,被頃襄王拒絕,只得再到江南。不久,即聽到故鄉郢都淪陷的訊息,他悲痛欲絕,以強烈的感情寫下了深沉哀婉的《哀郢》。四月順沅水而下,入洞庭、湘水一帶。初夏,這位愛國詩人為世間留下了最後一篇作品《懷沙》,不久,懷抱著楚國的泥土,自沉於汩羅江。傳說那一天是夏曆五月初五。

屈原在吸收本地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詩體--楚辭。它的出現,與江漢流域的區域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哲學思想、民俗風尚、文學形式、藝術風格諸方面都有著獨到的特色。首先,它受到“楚風”、“楚聲”的影響,《涉江》、《採菱》等篇名在“楚辭”中都可見到,其音調、句式都在繼承“楚辭”的出現產生了重大作用。“楚辭”結構複雜、篇幅宏大,句式參差錯落富於變化,感情跌蕩豐富生動、文采華美絢麗、想象超逸神奇。據《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屈原賦》25篇,久佚。漢劉向輯《楚辭》,有《離騷》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以及《招魂》、《天問》等。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藝術成就,對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民族精神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5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昔日縣內沙頭江瀆宮,相傳為屈原故居。

————————————————————————————————————————

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秭歸香溪村人。漢元帝年間,因美貌且才慧出眾,被選入皇宮。其性格耿直,未向宮廷畫師毛延壽行賄,毛便串通黃門上書石顯,將昭君畫像改醜,昭君被貶居冷宮三年 。一次,元帝偶遇昭君,見其才貌雙全,琴棋超凡。由此得元帝寵愛,朝侍酒,夜弈棋,月下花前,形影不離 。這時,匈奴單于乎韓邪提出要昭君和親,元帝不允,匈奴即揮戈入侵中 原,狠煙四起。昭君知情後,為免民眾受兵戈之苦,力勸元帝,決意以家 國為重,出塞和親。她拋棄豪華的宮廷生活,手抱琵琶,含淚出塞。自此流落異域,黃沙漠漠,白雲悠悠,冰天雪地,胡笳羌笛,不勝家國河山之思。後鬱郁客死他鄉。

————————————————————————————————————————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書畫均擅,其文學成就更高,一聲“大江東去”傳唱千古風流。 蘇東坡與三峽的緣份,只不過是一次緩慢航行時的遊歷,但是,凡他足跡之所至,皆有詩作迭出,峽江的浪濤傳誦著他的吟唱。公元1059年冬,蘇軾和弟蘇轍隨父蘇洵離開四川眉山家鄉,乘船順江而下,沿途飽覽了長江三峽雄奇壯麗的風光,三峽激發了他的詩情奔放,寫出了《入峽》、《出峽》等一批詠唱三峽的詩歌精品。特別是遊覽三遊洞時,同父親、弟弟各題絕句於石壁之上,成為繼白居易等“前三遊”之後的“後三遊”的千古佳話。蘇軾的三峽之行,提高了三峽風光的知名度,豐富了三峽的文化內涵,在三峽文化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

————————————————————————————————————————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吉州廬陵人。是北宋散文家、詩人,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其散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歐陽修在夷陵為官一年半時間,在三峽期間共寫作了140餘篇詩文,佔《歐陽修全集》所收作品的五分之一,所以清人袁枚有“廬陵事業起夷陵”之說,或曰歐文如瀾,歐陽修得益於三峽之波瀾,三峽山水亦因歐陽修那“西陵山水天下佳”的讚美詩文而增光添彩,俞顯風流。歐陽修在夷陵的遺蹟有“六一書院”和“至喜亭”。

————————————————————————————————————————

陸游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淅江山陰(今紹興)人。進士出身,歷任興隆、夔州通判。陸游是南宋傑出的愛國主義詩人,他一生創作詩歌近萬首,也是歷史上一位高產的大詩人。 陸游於1170年10月6日到達峽州(宜昌),然後繼續乘舟入峽。他將入峽途中所見所聞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蹟、民俗風情,寫成了旅遊史上第一部三峽遊記――《入蜀記》。在夔州任官的一年多時間及兩次遊歷三峽期間,陸游還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他的《入蜀記》和他的詩歌,是他留給三峽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後人。貞元九年進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後又任連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檢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有《劉賓客集》,又稱《劉中山集》《劉夢得集》。

劉禹錫那樣講究書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時又對口頭文學的民間歌謠發生了新鮮事物感。他不但學會了唱民歌,還受了民歌的啟發,寫出了《竹枝詞》《楊柳枝詞》等耐人吟詠的好詩,創造一種新體載。終為一代大師。

————————————————————————————————————————

李白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人們稱之為謫仙、詩仙、酒仙。李白才華橫溢,詩風雄奇豪放,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也是中國詩歌史上一顆璀燦的巨星。李白在三峽寫的詩雖然不是很多,但首首皆為精品,句句膾炙人口,有的甚至成為傳誦至今之千古絕唱。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詩中所表現出的寫景與融情、浪漫與誇張,飄逸與豪放,皆達到高上境界,至今無人超越。這是李白為三峽豎立的一座詩的豐碑,也是李白留給三峽的最寶貴的遺產。

————————————————————————————————————————

寇 準

寇準(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華州下圭(今陝西渭南縣東北)人。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公元980年)考中進士甲科,年僅19歲。當年秋天即被派任歸州巴東縣令。

青年入仕的寇準,衣食節儉,勤於政事。來到山大人稀、窮鄉僻壤的巴東,與民同甘共苦,竭力為民分憂。他爬山涉水,體察民情,當看見百姓衣不遮身,食不飽肚,日子過得如此艱辛時,他一面上奏朝廷,請求減輕農民賦稅;一面勸農稼穡,開荒種地。細心地將中原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傳授給巴東人民,使巴東人民改變了落後的生存狀態,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舒心日子。人們感恩不盡,尊稱寇準為“寇巴東”。在寇準勸農的野三關為他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勸農亭”,以此紀念寇準。

寇準博學多才,精通文墨。喜交文朋詩友,聚會唱合。他在當時縣址棗江北舊縣坪後的山崗上建造了“秋風”、“白雲”二亭,常常與一些文朋詩友登亭賦詩,抒發豪情。寫下了許多寄情於三峽人民、寄情於三峽山水的詩句。這些詩,後來編成了《巴東集》,流傳於民間,不少人讀過,如今不知該書為誰收藏。

寇準任巴東縣令,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政績卓著。後入朝廷擔任中央財政、軍事方面的長官。31歲任參知政事(副宰相),36歲被貶為鄧州(今河南鄧縣東)知州。宋真宗即位(1004年)時,北宋受到當時遼、西夏等幾個少數民族的侵擾,由大臣畢士安保薦,寇準再度入朝任宰相。就任後,寇準力排以王欽若為首的逃跑勢力,陳述其遷都的厲害,最終促成真宗御駕親征。真宗一過黃河,出現在澶州城樓上,宋軍士氣頓時大增,吼聲山呼海嘯,殺得遼軍損兵折將,血流成河。迫使遼軍由進攻轉入防禦,簽訂了停戰和約。史稱“澶淵之盟”。此後,朝中奸佞小人當道,性情剛直的寇準接連受到排擠。澶州一戰功勞蓋世的寇準,在王欽若的讒言陷害下,,一夜之間變成了有罪之人。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二月,寇準被罷相貶往陝州(今河南陝縣)做知州。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六月,寇準再度出任宰相。乾興六年(公元1022年)遭奸佞小人丁謂的陷害,被罷相貶往當時稱為蠻荒之地的雷州(今海南省海康縣)做司戶參軍,職位相當於地方上的戶籍官。此時的寇準,已是六十二歲高齡,積勞成疾,第二年(公元1023年)寇準在雷州病世。事後,宋仁宗答應其夫人宋氏的請求,准許將寇準的靈柩運往洛陽安葬。隨即,宋仁宗為寇準明冤昭雪,恢復其“開封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國”、“萊國公”等官爵,贈官中書令,諡號“忠愍”。

————————————————————————————————————————

杜甫

杜甫,字子美,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二十歲起,漫遊吳越、齊趙。746年赴京應試,落第後旅居長安十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逃往風翔投奔肅宗拜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後因得罪肅宗,被貶華州。759年棄官西行,經天水同谷入蜀,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前後住了四年,寫詩兩百四十餘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765年攜家經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滯留二年。出三峽後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卒年59歲。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戰亂的時局把他捲入顛沛流離的人群中,使他真實而深刻地接觸和認識了當時的種種社會景象。他憂國憂時,揮毫賦詩,直書情懷。留傳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詩歌,思想與藝術造詣極高,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後世譽為“詩史”。他是我國詩壇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

————————————————————————————————————————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他著名的長詩《長恨歌》、《瑟琶行》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白居易與三峽有著很深的情緣,並在西陵峽口的石洞中留下千古詩話。為古今津津樂道的是:公元819年春,白居易進峽赴任途中,在夷陵同離任通州出峽的元稹相遇。白居易及同行的弟弟白行簡與元稹三人一同遊覽了峽口南津關半巖中的一個溶洞,在洞中各賦詩一首,並由白居易作序刻於石壁,此洞遂名為“三遊洞”。由於白居易等三人的光臨和詩作的影響,一個無名石洞從此名聲遠播,歷代文化名人遊覽不絕。宋代蘇洵率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亦遊覽此洞,並效法各題一首。

有關三峽的歷史小松部落格 2006-01-01

長江三峽以其奇山秀水,展現出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魔力。峽江兩岸奇峰異石,記載著數十億年來峽區的滄桑。沉睡在岩層中那斑駁陸離的生命遺骸,敘說著億萬年來生命演變的歷史。峽區數千年的歷史和人類文化古蹟令人憧憬;神秘的傳說令人神往,不知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遊人。三峽被群山夾於長江中段,橫貫四川的奉節、巫山及湖北的巴東、秭歸和宜昌,全長193公里,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奉節的白帝城,是三峽西部的咽喉;宜昌的南津關,為其東部的門戶。長江兩岸,層巒疊翠,峭壁千仞,危崖聳立,怪石嶙峋,飛泉吐珠,雲霧繚繞,激流翻騰,驚濤拍案。大自然雕琢成的巨大畫廊,變化萬千,使人留戀忘返。自古以來,人們傳頌:西陵峽灘多險峻;巫峽幽深秀麗;瞿塘峽雄偉壯觀。寥寥數語,概括描寫了三峽的景色。

西陵峽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長70公里,自宜昌市南津關至宜昌秭歸縣香溪河,其特點是灘多水急。其中的洩灘、青灘、崆嶺灘,為三峽著名的三大險灘。過去船行其間,險象環生,舟毀人亡,時有所聞。建國後,航道經多年整治,大為改善;加之葛洲壩工程蓄水之後,回水百里,水位上升,險灘礁石沉入江底,不復為害。西陵峽中景觀甚多,著名的有黃牛峽、黃陵廟、三峽工程、燈影峽、崆嶺峽、牛肝馬肺峽、兵書寶劍峽、屈原祠。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屈原、西漢時和親匈奴的美女王昭君,即誕生在西陵峽中。因此唐代詩人杜甫過西陵峽時,曾有詩云:“若道世無英俊才,此處何來屈原宅?若道巫山女粗醜,此處何有昭君村?”

巫峽,號稱為三峽中的大峽。巫山十二峰,象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江畔。激流劈出的巫峽,以其幽深秀麗、深沉肅穆著稱。濛濛煙雨,潺潺細流,飛虹流彩,把峽谷妝扮的嫵媚多姿!

瞿塘峽(亦稱夔峽)氣勢磅礴,險峰對峙,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但卻“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群山”。峽中江流澎湃,濤聲雷鳴,號稱“天下雄關”。瞿塘峽特點是山勢雄峻。兩岸之山,如斧削而成,有的峰高1500公尺。夾江峭壁,甚為逼仄,致使江寬不過百米,最窄處僅幾十米。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堪稱天下雄關,因而有“夔門天下雄”五字鐫於崖壁。山勢之外,瞿塘水勢亦“雄”, 它“鎖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有詩稱之“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江水至此,水急濤吼,蔚為大觀。對瞿塘峽的山水之“雄”,清代詩人何明禮有一首詩寫得至為貼切:“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瞿塘峽中景點不少,如風箱峽,孟良梯、盔甲洞、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白帝城、古代棧道、大溪文化遺址等。

三峽之中,還套有兩個小三峽,即西陵峽中的神農溪小三峽和巫峽中的大寧河小三峽。這兩處小三峽水碧如流玉,山青翠欲滴,風景比大三峽更為奇秀,且風韻原始古樸,引人入勝。乘一葉輕舟漂流於青山綠水之中,是熱門旅遊專案。

美麗的“詩城”--白帝城、 壯偉的“夔門天下雄”、“赤甲晴輝”、“白鹽曙色”等眾多奇麗的景色,猶如一幅幅精美絕倫的畫卷,令人目不暇接。

參考下面兩個網址的內容

http://www。cq。xinhuanet。com/subject/2003/yangtze2/

http://www。cnwei。com/html/wenwu。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