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感言集之155:格君心之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2-10

《孟子》感言集之155:格君心之非金色盛典歷史 2022-06-23

早起,高聲朗讀《孟子。離婁章句上下》,其中對於孟子最著名的觀點“格君心之非”頗有感觸!如果身居高位被小人把持,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去議論他們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唯有大仁大德的人才會有更大的能量去糾正君主的錯誤的思想!程頤曾說:“天下之治亂,系乎人君之仁與不仁耳。心之非,即害於政,不待乎發之於外也。”君主仁慈與否關係國家治理的成敗。問題是君主也是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誤思想或者做錯事,很正常,君主是否有仁義之心,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唯有君主有仁愛之心就會吸引有大仁大德的人來輔佐他,來幫助他們揚長避短,避免走錯誤的道路,一旦一國之君思想行為,起心動念端正了,那麼這個國家也就安定了。

原文如下: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惟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大意是: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 孟子說:“那些在位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責,他們的政事不值得去非議。只有大仁大德的人才能糾正君主思想上的錯誤。君主仁,沒有誰不仁;君主義,沒有誰不義;君主正,沒有誰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

個人看法:

“格君心之非”作為孟子提出來的重要觀點,已經成為了歷代大儒們的使命與擔當。一個國家治理的好壞,與一國之君的道德品行是否端正有很大的關係,一個身居高位的君主應該要知道善於借力,善於從身邊的聖賢大儒們身上吸取正能量,及時發現自己施政綱領的是否有問題?是否行駛在正確的道路?用人是否恰當?是否過度的大興土木勞民傷財?也許最為君主身在其中,不一定會發覺,但是作為有大仁大德的正直的臣子,應該要不計較個人榮辱得失,大膽的進行建言,及時幫助君主修正錯誤思想,幫助君主端正言行,將正確的治國理政的智慧發揚光大。

有作為的君主應當知道自己的侷限性,要懂得如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樣的君主歷史就有不少,其中2900年前的周穆王就是這樣的有作為的君主,他倡導公開批評自己。《尚書·冏命》說:“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後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繆,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大意是:“我沒有好的德行,實在要依賴左右前後的官員,匡正我的不到之處,糾正過錯,端正我不正確的錯誤思想,使我能夠繼承先王的功業。”這段話是周穆王同大臣伯冏的談話。這位周王於公元前976年即位,在位53年。周穆王的謙虛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宋代程頤也說:“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直者能諫之。然非心存焉,則事事而更之,後復有其事,將不勝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後複用其人,將不勝其去矣。是以輔相之職,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後無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者,非有大人之德,則亦莫之能也。”這段話說得真好,用人和政治觀念是否正確是否對頭,君主的思想是否端正?至關重要,否則,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治亂興衰只能是週而復始犯同樣錯誤。

宋儒朱熹說:“言人君用人之非,不足過讁;行政之失,不足非間。惟有大人之德,則能格其君心之不正以歸於正,而國無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物正者也。”君心歸於正,錯誤思想才能夠糾正了,天下才會太平。

王陽明認為:“‘格物’,如《孟子》 ‘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德’,‘窮理’即是‘明明德’”。王陽明曰‘知者意之體,物者意之用,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

回到現實生活中,格君心之非,不僅僅是我們要去幫助領導匡正言行,端正思想。關鍵是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從自己內心本源去發現問題。我的思想端正嗎?如果自己的思想不單純,思想充滿不正當的慾望和追求,小的方面講我們就會有煩惱有痛苦,大的方面講我們就會浮躁冒進,就會做出與自己的能力不匹配的事情,所以王陽明說得好:我們要透過格物去掉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只有我們自身端正了,我們才會創造更加精彩幸福的人生,我們才會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餘超林早讀《孟子》感言集之155:格君心之非

2018-10-26於上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