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中與尾聯寫出了什麼感情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3-01-18

《擬行路難》中與尾聯寫出了什麼感情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雨嵐說金融 2020-11-05

【創作背景】

南北朝時期,群雄割據,社會動盪。當時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而鮑照出身貧寒,他雖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卻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和世俗偏見的阻礙。於是常借詩歌來抒發他建功立業的願望,表現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這種憂憤的情感發於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的獨特風格。

【作品賞析】

《擬行路難》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計程車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擬行路難•其四》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四首。抒寫詩人在門閥制度重壓下,深感世路艱難激發起的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內容與原題妙合無垠。起首兩句,透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詩人轉向自己的心態剖白。全篇構思迂曲婉轉,蘊藉深厚,此詩託物寓意,比興遙深,而又明白曉暢,達到了啟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藝術境界。

詩歌開首“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兩句由瀉水於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它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貴賤窮達就好比水流的東西南北一樣,是命運註定,那又何必煩愁苦怨、長吁短嘆呢?表面上,這是叫人們放寬心胸,承認現實,其實內裡蘊蓄著無限的酸辛與憤慨。把社會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現象歸之於“命”,這本身就包含著無言的控訴。

認了“命”,就應設法自我寬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悶的好辦法。我們的詩人於是斟滿美酒,舉起杯盞,大口大口地喝將起來,連歌唱《行路難》也暫時中斷了,更不用說其餘的牢騷和感嘆。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陡然翻轉,用反詰語氣強調指出:活著的心靈不同於無知的樹木、石塊,怎麼可能沒有感慨不平!簡簡單單七個字,把前面諸種自寬自解、認命聽命的說法一筆抹倒,讓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憤之情如火山般噴射出來。我們彷彿看到詩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橫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大聲抗辯。

可是,他卻輕輕一掉,用“吞聲躑躅不敢言”一句收結全詩,硬是將已經爆發出來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嚥下去。“不敢言”三字蘊藏著無窮的含意,表明詩人所悲、所感、所憤激不平的有著重要的社會政治內容;愈是不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