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文言文翻譯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3-01-05

文章開頭文言文翻譯學海語言教育 2022-09-23

1。 好多文言文翻譯啊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

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青蔥的樹,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

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十分迅速,好像和遊人一同歡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看的見一段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不能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裡。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

因為這裡的環境太悽清,不可以久留,於是記下了所有的景色後離開了。 同遊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按照)舊例,我在三江鎮看潮,其實沒有潮水可以看。午後有人喧鬧著傳道:“今年暗漲潮啊!”年年(都)像這樣。

明崇禎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恆嶽少師,與陳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著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塘上,遠遠地看見潮頭像一條線,從海寧奔騰而來,一直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點,(浪花)就隱隱約約露出白色,像驅趕千百群小鵝張開翅膀拍水飛迸。

漸漸又靠近了一點,(潮水)噴出的泡沫濺起的水花,像百萬只雪獅,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們一樣,百萬頭雪獅攢聚在一起,沒有一頭敢落後,拼命爭先。又靠近了一點,(浪潮)像颶風一樣逼來,水勢(就像)將要拍打著岸而上。

看的人驚慌後退,跑著躲避到塘下。潮到塘上,盡力一撞,水花衝擊射開,濺起幾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臉都被打溼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轉翻滾,被白洋山一擋,轟隆著好像十分憤怒一樣,(就像)用炮擊碎龍湫瀑布,(水花)像雪花般在半空中飛舞。(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驚目眩,坐了好長時間,神色才恢復平靜。

先輩說:“浙江潮頭,從龕、赭兩座山沖刷激盪而起。”白洋山在這兩座山之外,(但)潮頭卻更大,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得了禮儀,說話做事合於禮,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掌握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的話,不用怎麼想就能領會,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孔子說:“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無所得。” 子貢問:“孔文子為什麼給他的諡號是‘文’呢?”孔子回答:“他聰明靈活,愛好學習,又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我也就停下來了;譬如填平窪地,就算只倒一筐土,如果繼續幹,我也就前進了。” 孟子說:“王不明智沒有什麼奇怪的。

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能生長了。我和大王相見的時候也太少了。

我和王相間的次數太少了,我退居在家,而那些諂諛小人就趁機來到王的身邊,我怎麼能使善良之心萌芽呢?比如下棋,這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奔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假使讓奔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裡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著拿弓箭去射它。

這個人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比不上那個人。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當然不是。”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尚書》中《武成》一篇,只取兩三片罷了。

仁道的人在天下沒有敵手。憑周武王這樣很有仁道的人去討伐殷紂王這極不仁道的人,又怎麼會血流飄杵呢? 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以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取悅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張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涵養德性以求做官。

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解評論文章,就好比賞玩春花;涵養德行有利於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錯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沒有遺忘。

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裡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但是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

孔子說:“五十歲時樣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的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

曾子十七歲時才開始學習,。

2。 急求文言文翻譯

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外圍,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著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心。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俗話所說的‘車子和車版互相依傍,嘴唇丟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係。”虞公說,“晉國是我的同族,難道會害我嗎?”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是周太王的兒子。太伯沒有依從太王,所以沒有繼承君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執政大臣,功勳記載在王室,收藏在掌管策命盟約的官府。晉國一心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麼愛?況且虞國同晉國的關係能比桓叔、莊伯更親嗎,即使晉國愛虞國的話?桓叔、莊伯兩族有什麼罪,卻以他們為殺戮的物件,不就是因為他們威逼到晉侯自己嗎?至親以尊寵相威逼,尚且殺害他們,何況是以國家對國家呢?”虞公說,“我祭祀的物品豐盛潔淨,神一定保佑我。”宮之奇回答說:“下臣聽說過,鬼神不是親近個人,只是依據德行。所以《周書》說,‘上天沒有親近的人,只輔助有德行的人。’又說:‘祭祀的穀物沒有芳香,光明的德行才有芳香。’又說:‘百姓不能改換祭物,只有德行可以充當祭物。’這樣看來,沒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睦,神也就不來享用祭物了。神所依據的,就只在於德行了。如果晉國奪取了虞國,而以光明的德行作為芳香的祭品奉獻神靈,神難道會將它們吐出來嗎?”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

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3。 有一篇不知道名字的文言文,急需翻譯

冬月,山之叟擔一牡丹,高可隱人,枝柯鄂韡①,蕊叢叢以百數。主人異目視之,為損重貲。慮他處無足當是花者,庭之正中,舊有數本,移其位讓焉。冪錦張燭,客來指以自負。亡何花開,薄如蟬翼,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牆,立枯死。主人慚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歸其原,數日亦死。客過而尤之曰:“子不見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遷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與花常兩全也。子既貌取以為良,一不當,暴摧折之,移其非時,花之怨以死也誠宜。夫天下之荊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盡怒而遷之也。牡丹之來也,未嘗自言曰:‘宜重吾價,宜置吾庭,宜黜汝舊,以讓吾新。’一月之間,忽予忽奪,皆子一人之為。不自怒而怒花,過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復其處,以其猶奇於新也。當其時,新者雖來,舊者不讓,較其開孰勝而後移焉,則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復故花之位,則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無常,花之性命盡矣!然則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賤也,性果而識暗也,自恃而不謀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無花哉!”主人不能答,請具硯削牘,記之以自警焉。袁牧《小倉山房文集》翻譯: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條繁茂,花苞蔟簇數以百計。主人對它另眼相看,出高價買了下來。怕栽在別處與這株牡丹不相稱,庭院中原有幾株牡丹,特地移到別處,把地方讓出來。上面用錦帳遮蓋,晚上點上燭火,客人來了,(主人)常指著它感到自豪。不久,花開了,花瓣薄得像蟬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幾株牡丹。於是主人憤憤地將它移到山上,再移到牆邊,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對不起原有的那幾株牡丹,並且嫌庭院太空,便將原來的牡丹移回原處,沒過幾天,也枯死了。來訪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沒見過善於種花的人嗎?適宜在山上長的就種在山上,適宜在庭院中長的就栽在庭院,如果遷移它,應該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兩全其美。您既然根據外貌認為那些牡丹是良種,一見不如原來想的那樣,立即粗暴地摧殘損害他們,移栽不按時節,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當然。天底下荊棘、藜刺之類的東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沒有辦法因為生氣而統統把它們遷走。牡丹來時,並不曾自己說:‘應該看重我的身價,應該把我栽在庭院中,應剷除你原有的舊花,(把地方)讓給我這新來的。’一個月中,忽而珍視它,忽而貶抑它,都是您一個人所為。不怪自己卻怪花,這就錯了!庭中舊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貴,你仍然把它們移回原處,以為它們比新買的好。(如果當初)新的牡丹雖然買來,舊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較它們開的花哪更好,然後再移栽,就都不會死掉了。您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習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適宜,高興了就抬舉它,生氣了就摧殘它,主人如此喜怒無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麼,您的毛病在於看重自己而輕視生物,性情專斷而缺乏見識,自以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後您的庭院中,大概不會有花木了。”主人聽了無以對答,於是準備下筆墨紙硯,記下這件事情為自己的警戒。。

4。 文言文翻譯 急用呀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原文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

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

夜登華子岡,輞(wǎng)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

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

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nǎng)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溼青皋(gāo),麥隴朝雊(gòu),斯之不遠,倘能從我遊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

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編輯本段]單字解釋 〔景氣〕氣候。 〔飯訖(qì)〕吃完飯。

訖,完。 (玄)黑色,指水深綠髮黑。

〔曩昔nǎng xī 〕從前;過去。 〔仄徑〕狹窄的小路。

〔矯翼〕張開翅膀。矯,舉。

〔是中〕這裡。 (殊)很。

(過)拜訪,此指參觀 (猥)謙詞,表示謙卑 (輒)就 (淪漣)水面泛起的波紋 (曩)以往,過去 (鰷)小白條魚 (皋)水邊的地 (雊)野雞鳴叫 [編輯本段]譯文 現在接近十二月末,景色、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可以一遊。我知道你正在溫習經書(準備應試),不敢輕易打擾你,就獨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過齋飯後才離去。

(歸途中)往北渡過灞水,(這時)清朗的月亮已經映照著城郭。在夜間登上華子岡,只見輞wǎng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盪漾。

冬天遠處的山火在樹林間忽明忽暗。還可以聽到從深深的小巷裡傳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聲。

晚上村中舂chōng米的聲音,與廟宇傳來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此時)僮僕都已入睡,只有我獨自靜坐,常常回憶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們)攜手賦詩,在小徑間漫步,在清流旁佇立。

等到來年春季,草樹蔓延生長,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綠,白鰷tiáo浮出水面,白鷗展翅飛翔,水露潤溼了河岸,麥田裡早晨野雞鳴叫,這不太遠了,您能和我一起遊玩嗎?如不是你這樣天性敏慧、性情高遠的人,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閒事相邀呢?然而,這裡可是有著濃厚的情趣啊!不要忽略。託運送黃檗的人順便帶信給你,不能一一盡言。

山中人王維說。 [編輯本段]背景資料 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

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淨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

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後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

對後人影響巨大。 [編輯本段]賞析 王維於開元二十年前後曾在輞川隱居 , 他對田園風光、自然山水懷有特殊的情感 , 寫了許多詩歌讚美那裡的生活和景物 。 在隱居生活中他經常和野 *** 話桑麻 , 同朋友飲酒賦詩 , 與山僧談經論道 。 在這些人中 , 裴迪是他最好的伴侶 。 早在移居輞川之前 , 他們就一同在終南山隱居過 , 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後 , 他們又經常“浮舟往來生 , 彈琴賦詩 , 嘯詠終日” 。 《輞川集》就是他二人的唱和詩集 , 記錄了他們的生活和逸興雅趣 。 寫這封信時 , 裴迪已回家去溫習經書準備應試了 , 王維深感寂寞 , 只得獨自去遊山賞景 。 “景氣和暢 , 故山殊可過” , 歲末寒冬的山間景緻在王維眼中也是很優美動人的 。 故山景氣如何和暢 , 他略而不述 , 專講了飯後歸來時所見到的一片晚景:灞水深沉、月照城郭;輞川在月光中漣漪起伏;山上燈火 , 透過樹林明滅可見;村巷裡的寒犬叫聲、夜舂聲和山寺裡的疏鐘聲一併傳來 。 作者所寫的是夜景 , 那河水、城郭、遠火 , 都是在月色朦朧中看到的 , 而那犬吠、夜舂和疏鍾則是在黑夜裡聽到的 , 作者透過所見所聞 , 來寫那寒夜的景物特色 , 這樣就更切實、逼真 。 下面寫他歸家後的境遇和感觸 。 當僮僕靜默時 , 他卻思緒不寧 , 感到十分孤獨了!他不禁想到往日與裴迪一起走過仄徑去尋幽訪勝 , 對著清流賦詩論文的快樂 。 這一段所寫是一天中游山的經歷和感受 , 但從“猥不敢相煩”到“多思曩昔”卻是寫對裴迪的思念 , 這是信的本旨 , 目的是引起對方來同遊故山的興趣 。 下面便是正式的邀請了 , 王維希望裴迪來年春天能夠前來 。 他用想像中的大好春光召喚對方 , “草木蔓發”以下六個四字句 , 凝練地描繪出了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 。 白鰷輕快地在水中游動 , 白鷗展開那矯健的翅膀掠空飛翔 , 野雉在麥隴中鳴叫 , 草木染綠了春山 , 露水滋潤了堤岸 。 這一切與前面歲末景色的淡雅清冷恰成鮮明的對照 。 作者不但在寒冬夜色中保留著濃厚的遊興 , 還能敏銳地預感到春天不久就要降臨 , 他已開始品味到未來的深趣 , 這說明山中人王維正是那種“天機清妙者” , 即對自然風光有濃厚的興趣 , 對佳山麗水具有極強領悟能力的人 。 他既能發現歲末寒冬之夜朦朧可見、清晰可聞的景物 , 又能憑自己的經驗想像出來年春光的優美動人 。 人們說王維“詩中有畫” , 其實王維文中也是有畫的 。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雖然是一封書信 , 但可以說它也是作者以詩人的語言、畫家的構思寫成的一篇優美的寫景記遊散文 , 一首讚美自然風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詩 。 王維與裴迪(陳鐵民) 裴迪是同王維來往最多的盛唐山水田。

5。 把文言文是以聲畫妍蚩開頭的文章翻譯為現代文

我查到的這個不是開頭,是文章中的一段啊?

原文

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①。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並轆轤②交往,逆鱗相比,迂其際會,則往蹇來連③,其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夫吃文為患,生於好詭,逐新趣④異,故喉唇糾紛;將欲解結,務在剛斷。左礙而尋右,末滯而討前,則聲轉於吻,玲玲⑤如振玉;辭靡於耳,累累如貫珠矣。 是以聲畫妍蚩,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於字句⑥,氣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⑦相應謂之韻。韻氣一定,故餘聲易遣;和體抑揚,故遺響難契。屬筆⑧易巧,選和至難,綴文難精,而作韻甚易。雖纖意曲變,非可縷言⑨,然振其大綱,不出茲論。

譯文

所有的聲音都有飛揚和下沉兩種,字詞的音響有雙聲和疊韻兩種。兩個雙聲字中隔斷了讀起來就不順口,兩個疊韻字離開了,念起來一定彆扭;一句之中全用沉抑的仄聲字讀起來很不方便,聲響的發出就像要中斷了一樣;一句中全是飛揚的平聲字讀起來也不順口,聲調就好像飛揚出去回不來一樣。配合起來就像轆轤一樣上下圓轉,像鱗片難於緊密排列;如果違反了聲律配合的規律,念起來那就會佶屈聱牙,這種病症,好像作家得了口吃病一樣。文章之所以有口吃病,是寫作的人愛好詭奇造成的,文辭過於追逐新奇趨向怪異,所以弄得聲韻糾紛雜亂。想要解開這個疙瘩,主要在於堅決果斷地去掉癖好。左邊有了障礙,也可以從右邊去尋找毛病,末尾阻滯不暢,也可以從上面去調整。這樣,那聲調念起來就很圓轉,清脆得像是寶玉發出的聲響,那詞語聽起來就很悅耳,圓轉得像貫穿起來的累累相連的珍珠一樣。所以文章聲韻的美惡好壞,寄託在吟詠裡面,韻味從安頓句子上流露出來,氣力盡用在求和諧和押韻上。句內的音調隨從協調叫做和諧,句末相同的聲韻相呼應叫做押韻。押韻的規則有一定,所以收聲相同的音容易安排;聲調和諧要注意抑揚平仄變化,所以遺下的音響難於協調恰當。拿起筆寫文章易於工巧,然而選擇聲調的協調卻是十分困難;連綴詞語成為文章難於精緻,然而押韻卻甚為容易。雖然其中細微曲折的變化難於詳述,然而它們大略的綱要,不會超出這些論述。

引自:

6。 文言文 的翻譯

學人②只喜多讀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讀乃藉③人之工夫,多做乃切實求己工夫,其益相去遠矣。人之不樂多做者,大抵因艱難費力之故;不知艱難費力者,由於手筆不熟也。若荒疏之後作文艱難,每日即一篇半篇亦無不可;漸演至熟,自然易矣。又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懶於做也。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須頻④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學人必不可不知也。

【字詞註釋】

①選自《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作者唐彪。②學人:從事學習的人。③藉:同“借”,憑藉。④頻:連續幾次。

【詩文翻譯】

從事學習的人,往往只喜歡多讀別人的文章,不喜歡自己多寫文章;卻不知多讀別人的文章是假借別人寫文章的本領,自己多寫文章才能切切實實增長自己寫文章的技能,它們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人們不喜歡自己多寫文章,大都由於寫文章艱難費力的緣故;卻不知之所以艱難費力,是因為寫作技能不熟練啊。如果荒疏後寫文章困難,每天寫上一篇半篇也未嘗不可;逐漸練習直到熟練,自然覺得容易寫了。再說不可以因為寫得不好就心意懈怠而不想去寫。文章不可能一次寫成便是佳作,還須經過多次修改才能達到精妙的程度罷了。上述的意思,從事學習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