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獨坐敬亭山》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麼思想情感?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3-01-08

李白《獨坐敬亭山》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麼思想情感?剛陽文化 2022-09-25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出生於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今屬吉爾吉斯共和國),五歲時,隨父遷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天寶元年(742)受到玄宗召見,詔供奉翰林。受到讒毀,於天寶三載(744)春,被賜金放歸。此後漫遊各地,於天寶十二載秋天至安徽宣城,寫下了這首詩。李白是我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四庫全書》收《李太白集》三十卷,《全唐詩》錄其詩二十五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三十六首又十句。

敬亭山位於宣州城北五公里的水陽江畔,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司馬昭諱而改為敬亭山。南齊著名詩人謝朓當過宣城太守,常到此山遊覽,他在《遊敬亭山》的開頭寫道:“茲山亙百里,合沓與雲齊。”詩題中的“獨”字是這首詩的關鍵詞,也是解讀這首詩的鑰匙。詩中充滿了濃厚的孤獨感。

起句寫見不到飛鳥,也聽不到鳥鳴。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正是採用這種誇張的說法,才將自己突出地表現了出來。離開城市、離開親友,獨坐在敬亭山上是詩人自己的一種選擇,但是在詩人的筆下,卻是“眾鳥”離他而去,讓他一個人孤零零的待在山上。這種變自動為他動的表達方法,加深了他的孤獨感。

次句寫天上還剩下一朵孤獨的雲彩,詩人一直注視著它,希望它能夠陪伴自己。但是那朵孤雲絲毫不顧詩人的感受,獨自從容地消失了。前兩句寫李白的眼前已經空無一物,這就為詩人不得不面對敬亭山作了鋪墊與襯托。

詩人在後兩句筆鋒一轉,寫敬亭山令自己百看不厭。敬亭山為什麼令詩人百看不厭,詩中沒有寫,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們也許會想到敬亭山美麗的風景吸引了他。敬亭山的確很美,謝朓等在聯句詩《往敬亭路中》中寫道:“綠水豐漣漪,青山多繡綺。新條日向抽,落花紛已委。”他們還在山中見到了不少珍稀的植物與動物。我們可以想到,李白寫此詩時已經53歲了,他已經看透了朝廷腐敗、官場黑暗、世態炎涼,人事糾紛給他帶來了許多煩惱。他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詩中就說過:“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當詩人懷著這樣的心態,獨自面對敬亭山時,與紛紛擾擾的世態相比,他當然會覺得敬亭山可親可愛,百看不厭了。再就是他被賜金放還以後,先後在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河北等地漂泊了十年,始終沒有找到一展抱負的落腳點,所以想到了歸隱。正因為如此,所以他覺得敬亭山對他這位“謫仙人”也是非常欣賞,百看不厭的。而這一切同樣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因為長期懷才不遇所導致的孤獨感。

這首詩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通篇採用了擬人手法,首句寫“眾鳥”有意飛走,次句寫“孤雲”對他也不管不顧,三、四兩句確如俞陛雲在《詩境淺說》續編中所說:“夫青山漠漠無情,焉知憎愛,而言不厭我者,乃太白憤世之深,願遺世獨立,索知音於無情之物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