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膾炙人口,流傳千年、詩中寫了哪三處景色?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2-10-30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膾炙人口,流傳千年、詩中寫了哪三處景色?♚雨落傾城夏未涼2018.12.02 回答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一。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詩人是把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來表達的。全詩無不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楊慎贊曰:“驚風雨而泣鬼神矣!”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膾炙人口,流傳千年、詩中寫了哪三處景色?夜夜夜夜夜2017.02.23 回答

一、全詩意境優美,感情飽滿輕快,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山上,作者從白帝城出發,乘舟東返江陵,途經三峽。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寫道:“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期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九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全詩透過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概括描寫,表達了遇赦後的歡快心情。詩中三四句,是針對前代的《三峽漁歌》,反其意而用之,來表達歸途的愉悅心情。這次遇赦,使他有重見天日的希望,一心一意地盼望還歸江陵,歡快的心情排除一切,再也不覺得“巴東三峽巫峽長”了,也不再有“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愴情緒。雖然“兩岸猿聲啼不住”,但是滿載著歡快的心情,“輕舟已過萬重山”了。

二、此詩運用多種手法,似在寫景意在抒情。

詩的前兩句概括描寫了朝辭白帝、暮至江陵的情形,“朝”有“白帝”的“彩雲”,一路有兩岸的青山,一千里的路程一天就到了,說明了行船之快,體現了作者遇赦後的歡快心情;第三句“猿聲”的“啼不住”,作者不僅不覺得悽慘,反而覺得猴子的叫聲既悠長又不絕於耳,倒像是專門為他慶賀的歡呼聲。一個“輕”字,既說明了船的輕快,也襯托出了作者的好心情,心情好了,行程也自然就愉快,小舟輕快,不知不覺已越過千山萬嶺,讓動之小舟和靜之萬山形成對比。後兩句用了烘托的手法,表達了遇赦後的歡快心情。整首詩表面全在寫景,實際是處處抒情,寓情於景,雖無一字說到自己的興奮與歡樂,而喜悅之情滲透於字裡行間。

三、此詩講究錘鍊字眼,勾勒出一幅寫意山水畫,畫中有山有水、有聲有色、有動有靜,體現了古典詩詞的語言凝鍊美。

本詩語言言簡意賅,一個“辭”一個“還”、一個“千里”一個“一日”,說明了行船之快,體現了作者遇赦後的歡快心情;“朝”有“白帝”的“彩雲”,千里之外的“江陵”也彷彿能一眼望盡,白帝的“輕舟”似乎剛剛出發,路途中的“猿聲”還響在耳邊,“江陵”已經近在眼前了。作者用“千里”、“兩岸”、“萬重山”將畫面有機地連線在一起,詩句游龍飛動,讓讀者覺得意馳心動,彷彿見到了地勢高峻的白帝城早晨的美麗景色,長江三峽兩岸鬱鬱蔥蔥的樹木中猿猴竄上竄下,發出悽異悠長的叫聲,但叫聲並不影響人的心情,在清綠的江水中一葉小舟在疾駛,讓人們看到了動之輕舟與靜之萬山,在人們還流連於山水時,小舟已駛過千山萬嶺。

這首詩是李白七絕中膾炙人口的傑作,透過描寫江中船行之輕快,表現詩人流放途中僥倖遇赦,歡快喜悅的心情。全詩意境優美,感情飽滿輕快,語言流暢,音韻和諧,輕靈飛動,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早發白帝城》( 李白 )“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浪漫主義--神采飄逸的風格和愉悅的浪漫主義情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