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別關於松和竹的詩詞歌賦有哪些?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8-13

分別關於松和竹的詩詞歌賦有哪些?仁星澤Ik 2006-03-02

古往今來,松一直為世人所厚愛,求諸唐詩,俯拾皆是。如王昌齡《過華陰》,杜甫《謁真諦寺禪師》,韓愈《山石》,孟郊《遊終南山》,白居易《夜歸》,又《餘杭形勝》,岑參《終南山雙峰草堂作》,“松”的身影,隨處可見,呈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詩人們兩眼所視,滿目青松,盡在有意無意之中。

在詩人們的筆下,松的堅貞、孤直和高潔躍然紙上。賈島堂弟無可的《松》,有一種“蒼翠遠驚人”、“自與九霄鄰”的氣慨;王睿的《松》,則體現松“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這一特性。李白多次稱譽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古風》),“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箜篌謠》),“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贈韋侍御黃裳》)等。松的高大形象令人敬仰,難怪韓愈在《醉留東野》中,嘆言“自漸青蒿倚長松”了。

松樹,是值得人們讚頌的,尤其是小松、新松,更需要人們的百般呵護。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杜甫的《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杜荀鶴《小松》:“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種境界,則與宋詞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異曲同工之妙。齊己在《新栽松》中,對“冉冉出蓬蒿”的新松,也寄予“千年待爾高”的願望。

然而,松樹並不總是幸運。白居易在《澗底松》中寫道:“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讀了這首詩,誰能不為那些懷才不遇、命運坎坷的“寒俊”們嘆惜呢?人才難知,更讓人感到薦賢的可貴之處了。白居易另一首《贈賣松者》:“不買非他意,城中無地栽。”於武陵的《贈賣松人》:“入市雖求利,憐君意獨真。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瘦葉幾經雪,淡花應少春。長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塵!”其中寓意都表明,統治者棄而不用,是人才產生退隱心理的重要原因。

隱者情操與松的關聯,更不勝列舉了。遍覓唐詩,賈島《尋隱者不遇》、《寄山友長孫棲嶠》,常建《宿王昌齡隱居》,高適《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李商隱《憶住一師》,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朱慶餘《閒居即事》,許渾《晚自朝臺津至韋隱居郊園》,太上隱者《答人》……無不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恬淡無憂的情趣和境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更是顯得出奇的幽清明淨。在這一方面,令人眼花繚亂,甚者到了“無松不成詩”的地步。其實,隱者的行為,並不全是“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裡”(丘為《尋西山隱者不遇》)的佳趣雅興,也不全是“松下清齋折露葵”(王維《積雨輞川莊作》)的孤寂寡淡。李白以《贈孟浩然》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而孟浩然在《歲暮歸南山》一詩中提到:“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是呵,誰真心情願隱居山林,空對青松白雲?多因世事艱難,不得已而為之。松風白雲、高風亮節的背後,隱含著莫大的空虛和無奈。

人們喜愛松樹,除了觀松,自然還有種松,除了寫松,還有畫松。王維“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皇甫冉“閒看秋水心無事,臥對寒鬆手自栽。”這是種松的。題畫詩很多,有戴叔倫的《題稚川山水》,杜甫的《戲為雙松圖歌》,朱灣的《題段上人院畫古松》,李洞《觀水墨障子》等。皎然在題畫詩《觀裴秀才松石障歌》說:“此中勢與真松爭”,“對之自有高世心”。專門描述畫松的詩歌中,當以景雲的《畫松》最為有名:“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曾在天台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畫中的松樹,栩栩如生,依稀能辨。真松也罷,畫松也罷,詩人們見松生情,對松詠懷,依然是興致勃勃。

分別關於松和竹的詩詞歌賦有哪些?04s008096 2006-03-02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詠竹 愛新覺羅 玄燁

門外千竿細竹,窗前萬朵鮮花。

秋寒眾色皆變,惟爾霜姿可嘉

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霜筠亭 (宋。蘇軾)

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

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粉落時。

春日山中竹 (唐。裴說)

數竿蒼翠擬龍形,峭拔鬚教此地生。

無限野花開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

竹 (清。鄭燮)

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

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

竹風 (唐。唐彥謙)

竹映風窗數陣斜,一人愁坐思無涯。

夜來留得江湖夢,全為乾聲似荻花。

/////////////////////////////////////////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國 劉楨《贈徐幹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