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琴在兩漢時期的發展特點。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7-09

秦漢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當時的統治者在徵集民歌的同時,也從各地選拔一些民間的優秀藝人,在宮廷中任鼓琴待詔。師中、趙定、龍德,他們都是西漢中葉宮廷中的鼓琴待詔。師中是漢武帝時期,東海下邳(今江蘇宿遷)的名琴家。由於他的影響,當地好琴成為時尚。據劉向《別錄》所言:“至今邳俗猶多好琴”。趙定是渤海人,龍德是梁國人。漢宣帝年間,皇帝“欲興協律之事”,由丞相把他們從民間選拔出來,在宮廷中充當待詔。據記載,趙定是個很安靜的人,但彈起琴來,卻能使人“為之涕泣”。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他們還分別留有關於琴的著作,“《雅琴趙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時丞相魏相所奏。《雅琴師氏》八篇。名中,東海人,傳言為師曠之後。《雅琴龍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可惜都已失傳。劉向亦說:“雅琴之意,皆出龍德《諸琴雜事》中。”《諸琴雜事》很可能是集大成的鉅著,原書也早已不存。

除了宮廷中的專業琴家,漢代文人愛琴解音,風氣之盛,始終不衰。著名的文人琴家有司馬相如、蔡邕父女,還有哲學家揚雄、劉向、桓譚等。這一時期,古琴的演奏指法也有相當的發展。

至漢代,七絃琴的形制已基本定型;但此時之琴,是否有音位標誌——徽,則尚有爭議。在漢代枚乘(?~前140)的《七發》中,曾提到用龍門之桐制琴,用野蠶之絲制弦,並用“九寡之珥為約”。用珥做成的約(或弓勺、的),本指箭靶的中心,有的學者認為可能是指琴徽。除了湖南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西漢七絃琴的實物以外,一些墓葬中也常有撫琴陶俑出土,其往往琴置膝上,兩手作撥絃狀。另外,在大量的漢代畫像石中,常有撫琴畫面的出現。1936年,河南南陽市草店一座大型西漢墓中,出土了3方樂舞畫像石,其上共刻有樂伎、侍者及主人等25人,是南陽漢畫像石中人數最多、場面最大的一幅,其右門楣石上即刻有鼓琴的場面。

在琴論領域,漢代琴家和文人也有不少著述。除了前述劉向的《說苑·琴錄》、揚雄的《琴清英》、桓譚的《新論·琴道》等,還有一部重要的琴學文獻——《琴操》,這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著,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書據傳為蔡邕所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