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門世家中,哪一家三代為將而不敗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9-26

將門世家中,哪一家三代為將而不敗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08-20 回答

最出名的要算宋朝的:楊家將。

唐宋之際,中國社會在諸多方面出現了重大轉折,已得到學界的認同。然而,包括“將門”現象在內的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卻延續下來。北宋時期,“世為將家”依然為當世軍中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而將門也始終在當時武將群體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的開國將領,或因“翊戴之功”加官晉爵,或因深受信任分據要職,或以善戰成為軍中將官,從而構成了當時武將群體中的核心力量。雖然宋太祖隨之收奪了功臣大將的兵權,但卻保留了包括其在內的開國將領諸多方面的特權,特別是子弟蔭補武職、優先遷轉的待遇,甚至給予其與皇室聯姻的禮遇,而這一做法為後世嗣君所承襲。因此,便造就出一批將門之家,綿延數代,幾世為將。

宋初的功臣大將,主要有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及趙彥徽諸將,以及李處耘、韓重贇、羅彥瓌及王彥升等人。透過查閱《宋史》諸將傳、《續資治通鑑長編》以及宋代有關碑傳等文獻,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張光翰、趙彥徽、羅彥瓌及王彥升四人子嗣情況不詳外,其餘諸家都有繼世為將的記錄。

宋初功臣大將中繼世為將者以張令鐸和韓重贇兩家為代表。其中張令鐸在初居侍衛馬步軍都虞候的高位,韓重贇在宋太祖朝曾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要職。張、韓兩人之子,有加官西上合門使、領綿州刺史,出守西部重鎮原州者;有長期出任鎮、定、高陽馬步軍都鈐轄,成為河北前線有名邊將者;還有官至左屯衛大將軍、領遙郡團練使者等。

宋初功臣將門中三世及以上為將者,以【石守信】、【王審琦】和【李處耘】三家為突出。石守信是宋太祖建國的主要支持者,曾任三衙最高軍職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諸子皆以蔭補武職,其中長子保興歷延州路副都部署、及知澶州等,拜棣州防禦使。石保興之子元孫在宋仁宗朝歷殿前都虞候及鄜延副都部署等,加觀察使銜,躋身高階將領之列。石守信另一子保吉,以娶延慶公主的緣故,在宋太宗朝已授節鎮。宋真宗朝,石保吉曾出任河北諸路行營都部署。景德初,宋真宗北上親征,石保吉又承擔護駕重任。其子從武者,也官至武階中的諸司使。

王審琦在宋初任殿前都指揮使,其九子皆以父蔭補武職。長子承衍以駙馬身份在宋太宗朝授彰國軍節度,先後出知天雄軍府、貝冀都部署等職,為河北駐軍重要將領。次子承衎,歷知延、代、幷州等,“皆兼兵馬鈐轄”。王審琦其餘諸子,則為西上合門使以下武官。

李處耘是宋初的樞密副使,曾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后,諸子皆繼世為將,而以繼隆、繼和兄弟最為出名。李繼隆“以父蔭補供奉官”。宋太宗即位後,歷河西行營都部署以及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等將帥之職。景德初,宋真宗赴澶州,李繼隆又率軍護駕。史稱“公二紀宿衛,四換節旄”,“功臣之號,凡三加焉”。李繼隆死後,與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於宋真宗廟室,可見被視為一代最重要的武臣。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李氏第三代仍繼續為將,其中李繼隆之子昭亮,“四歲,補東頭供奉官”。歷北方前線守將,遷步軍及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李昭亮之子惟賢,歷知冀州等,領遙郡團練使。李繼隆從子昭遜,至供備庫使。

根據以上情況可見,宋初功臣諸將不僅本人為當時禁軍的重要將領,而且其子弟也因家門背景在武職上獲得順利發展,遂出現了幾代為將的現象。

宋初功臣大將之外的開國將領,大致包括入宋後獲得節鉞者及以下將領,由於他們大多原本官爵不算顯赫,與前朝關係相對較淺,因而受到趙宋王朝的重用。如【王全斌】、【郭守文】、【尹崇珂】、【劉廷讓】、【崔彥進】、【張廷翰】、【張瓊】、【楊信】、【曹彬】、【潘美】、【党進】、【馬全義】、【何繼筠】等等將領。他們雖在地位及特權上不及功臣,但因不斷得到拔擢,加之人數更多,也湧現出很多將門世家,其中既有幾代為將者,也有一世多人揚名軍旅者,從而在總的影響上也超過功臣之家。其代表主要有楊信、何繼筠、李漢超、李謙溥、王全斌、馬全義和曹彬諸家。

楊信在入宋後,歷殿前都虞候和都指揮使等要職。其弟楊嗣,是宋真宗時御遼名將,歷定州及鎮州路副都部署等,拜保州團練使。楊信另一弟楊贊,“以兄故得掌禁旅,累資朝著至牧守焉”。

何繼筠在宋初長期駐守棣州,後拜建武軍節度。其子何承矩在宋太宗和真宗朝,長期鎮守滄州、雄州等要地,又兼河北緣邊安撫使,為當時前線重要守臣。何承矩諸子也多蔭武職。

宋初名將李漢超長期鎮守關南,授觀察使。其子守恩,少隨父從軍。“漢超卒,擢為驍猛軍校,累官至隴州刺史、知靈州”。後遇夏軍伏擊而死,同時死難者還有其子望之、其弟守忠等26。由此可窺見李氏將門一斑。李謙溥在宋初鎮守隰州,官至團練使。其長子允則歷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知鎮州等,終寧州防禦使;其次子允正先後任鄜延及鎮定防區將官等,積官客省使、遙郡團練使。

宋初大將王全斌曾為征討後蜀之役的主帥。其諸子多為武職,其中審鈞曾任廣州兵馬鈐轄等。王審鈞之孫凱,在宋仁宗朝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等。王凱之孫詵,娶蜀國長公主,官至留後。

馬全義為宋初勇將。宋太宗時,其子知節以蔭補供奉官,年僅十八歲便奉命監彭州兵。在宋真宗朝,先任鄜延地區統軍官,後遷樞密副使和知樞密院事等要職,成為參與大政的武將最高代表。據王安石記載:馬知節死,其子洵美“終西京作坊使、英州刺史”;另一子之美,“終內殿承製、閣門祗候”。其孫輩十六人,其中“慶宗今為右班殿直,慶崇今為文思使、知恩州”,皆為武官。

宋太宗朝以後,不斷產生的將領隊伍,其後嗣因同樣獲得各方面的特權和機會,這就為其從軍為將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遂不斷孕育出新的將門之家。

從有關史料可以看出,在宋太宗朝至北宋末的將領家族中,不少都有繼世為將的情況,如楊業、王超、高瓊、範廷召、葛霸、呼延贊、丁罕、張凝、曹利用、馮守信、張耆、夏守恩、狄青、趙振、姚兕、種世衡、王珪、宋守約、劉仲武、苗授、和斌及劉延慶等等將家。像張凝在宋真宗朝至殿前都虞候,其子昭遠則先後出任鄜延路兵馬都鈐轄及步軍、馬軍都虞候等可謂兩世為三衙管軍;事蹟不顯的丁罕,在宋太宗及真宗朝曾任步軍都虞候。其子守德雖無明確官爵記載,但據史稱“能世其家”可知,當繼續從武為將。據王安石所書神道碑反映:馮守信至步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其子十三人中,雖多為下級武官,但也有至諸司副使者。宋仁宗朝大將劉平死後,其子季孫歷兩浙西路兵馬都監兼東南第三將等。而在他們中尤以楊業、王超、高瓊、姚兕及種世衡諸家為突出。

【楊家將】

抗遼名將【楊業】出身將門,入宋後任判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加雲州觀察使,雁門關大戰顯赫天下,遼遂稱為“楊無敵”。楊業戰死後,其子弟多遷補軍職。其中長子【楊延昭】在宋真宗朝又以河北守將聞名,歷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及高陽關副都部署等,加莫州防禦使。真宗贊稱曰“有遺父之風”,有抗遼中有赫赫戰功,遼稱為“六郎”,楊六郎之稱始傳。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曾追隨范仲淹於對夏前線,又“從狄青南征”。治平中,遷步軍都虞候。楊業一門為大將三世,是北宋將家中的傑出代表。

【姚家將門】

【姚兕】之父姚寶原為普通武將,戰死於定川砦之役。姚兕在宋神宗朝歷鄜延路總管等,累遷東上合門使、通州團練使。其弟麟,“亦有威名,關中號‘二姚’”。宋徽宗朝,姚麟遷至殿前都指揮使。姚兕之子雄、古,也是當時有名的邊將。其中姚雄“年十八即佐父征伐”,後至步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史稱:“熙河十八年間更十六帥,唯雄三至,凡六年”;姚古“亦以邊功,官累熙河經略”。靖康元年,勒兵勤王,為河東制置使。姚古之子平仲,早年在西北為將,靖康間以領兵夜劫金營失敗而被貶。從姚寶算起至姚平仲,姚氏將門在北宋中後期凡四世。

【種家軍】

【 種世衡】為宋仁宗朝御夏名將,其子古、諤、誼,“皆有將材,關中號曰‘三種’”。種古歷知鎮戎軍及環慶路鈐轄等;【種諤】歷鄜延副總管等,遷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種誼】歷熙河副將、知蘭州等,加保州團練使。在種氏第三代中,種樸歷知河州及安撫洮西沿邊公事等,後戰死;【种師道】“以蔭補三班奉職”,歷涇原都鈐轄及馬軍副都指揮使等。從童貫討伐燕京,為都統制。靖康時,歷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及河北、河東宣撫使等,一時成為軍中柱石;种師中至步軍及馬軍副都指揮使。靖康之難中,任河東路制置副使,戰死沙場。元人修史時指出:自種世衡後,種氏一門“至師道、師中已三世,號山西名將”。

此外,還有許多功臣將領,如御西夏平南亂的【狄青】,其三子共為供奉官,中【狄詠】為當時最美男子,世稱“人樣子”;又如熙河開邊滅青唐的王厚父子,等等。北宋一朝將門累累。

將門世家中,哪一家三代為將而不敗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5-08-20 回答

最出名的是宋朝,楊家將。

唐宋之際,中國社會在諸多方面出現了重大轉折,已得到學界的認同。然而,包括“將門”現象在內的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卻延續下來。北宋時期,“世為將家”依然為當世軍中一種頗為普遍的現象,而將門也始終在當時武將群體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初的開國將領,或因“翊戴之功”加官晉爵,或因深受信任分據要職,或以善戰成為軍中將官,從而構成了當時武將群體中的核心力量。雖然宋太祖隨之收奪了功臣大將的兵權,但卻保留了包括其在內的開國將領諸多方面的特權,特別是子弟蔭補武職、優先遷轉的待遇,甚至給予其與皇室聯姻的禮遇,而這一做法為後世嗣君所承襲。因此,便造就出一批將門之家,綿延數代,幾世為將。

宋初的功臣大將,主要有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琦、張光翰及趙彥徽諸將,以及李處耘、韓重贇、羅彥瓌及王彥升等人。透過查閱《宋史》諸將傳、《續資治通鑑長編》以及宋代有關碑傳等文獻,可以清楚地看到,除張光翰、趙彥徽、羅彥瓌及王彥升四人子嗣情況不詳外,其餘諸家都有繼世為將的記錄。

宋初功臣大將中繼世為將者以張令鐸和韓重贇兩家為代表。其中張令鐸在初居侍衛馬步軍都虞候的高位,韓重贇在宋太祖朝曾任殿前都指揮使的要職。張、韓兩人之子,有加官西上合門使、領綿州刺史,出守西部重鎮原州者;有長期出任鎮、定、高陽馬步軍都鈐轄,成為河北前線有名邊將者;還有官至左屯衛大將軍、領遙郡團練使者等。

宋初功臣將門中三世及以上為將者,以【石守信】、【王審琦】和【李處耘】三家為突出。石守信是宋太祖建國的主要支持者,曾任三衙最高軍職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諸子皆以蔭補武職,其中長子保興歷延州路副都部署、及知澶州等,拜棣州防禦使。石保興之子元孫在宋仁宗朝歷殿前都虞候及鄜延副都部署等,加觀察使銜,躋身高階將領之列。石守信另一子保吉,以娶延慶公主的緣故,在宋太宗朝已授節鎮。宋真宗朝,石保吉曾出任河北諸路行營都部署。景德初,宋真宗北上親征,石保吉又承擔護駕重任。其子從武者,也官至武階中的諸司使。

王審琦在宋初任殿前都指揮使,其九子皆以父蔭補武職。長子承衍以駙馬身份在宋太宗朝授彰國軍節度,先後出知天雄軍府、貝冀都部署等職,為河北駐軍重要將領。次子承衎,歷知延、代、幷州等,“皆兼兵馬鈐轄”。王審琦其餘諸子,則為西上合門使以下武官。

李處耘是宋初的樞密副使,曾多次參與用兵。其次女為宋太宗皇后,諸子皆繼世為將,而以繼隆、繼和兄弟最為出名。李繼隆“以父蔭補供奉官”。宋太宗即位後,歷河西行營都部署以及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等將帥之職。景德初,宋真宗赴澶州,李繼隆又率軍護駕。史稱“公二紀宿衛,四換節旄”,“功臣之號,凡三加焉”。李繼隆死後,與故相李沆、王旦同配享於宋真宗廟室,可見被視為一代最重要的武臣。李繼和長期鎮守邊陲,在宋真宗朝出任殿前都虞侯,領端州防禦使。李繼隆另一弟繼恂,官至洛苑使、順州刺史。李氏第三代仍繼續為將,其中李繼隆之子昭亮,“四歲,補東頭供奉官”。歷北方前線守將,遷步軍及殿前副都指揮使等要職,成為又一代禁軍大帥。李昭亮之子惟賢,歷知冀州等,領遙郡團練使。李繼隆從子昭遜,至供備庫使。

根據以上情況可見,宋初功臣諸將不僅本人為當時禁軍的重要將領,而且其子弟也因家門背景在武職上獲得順利發展,遂出現了幾代為將的現象。

宋初功臣大將之外的開國將領,大致包括入宋後獲得節鉞者及以下將領,由於他們大多原本官爵不算顯赫,與前朝關係相對較淺,因而受到趙宋王朝的重用。如【王全斌】、【郭守文】、【尹崇珂】、【劉廷讓】、【崔彥進】、【張廷翰】、【張瓊】、【楊信】、【曹彬】、【潘美】、【党進】、【馬全義】、【何繼筠】等等將領。他們雖在地位及特權上不及功臣,但因不斷得到拔擢,加之人數更多,也湧現出很多將門世家,其中既有幾代為將者,也有一世多人揚名軍旅者,從而在總的影響上也超過功臣之家。其代表主要有楊信、何繼筠、李漢超、李謙溥、王全斌、馬全義和曹彬諸家。

楊信在入宋後,歷殿前都虞候和都指揮使等要職。其弟楊嗣,是宋真宗時御遼名將,歷定州及鎮州路副都部署等,拜保州團練使。楊信另一弟楊贊,“以兄故得掌禁旅,累資朝著至牧守焉”。

何繼筠在宋初長期駐守棣州,後拜建武軍節度。其子何承矩在宋太宗和真宗朝,長期鎮守滄州、雄州等要地,又兼河北緣邊安撫使,為當時前線重要守臣。何承矩諸子也多蔭武職。

宋初名將李漢超長期鎮守關南,授觀察使。其子守恩,少隨父從軍。“漢超卒,擢為驍猛軍校,累官至隴州刺史、知靈州”。後遇夏軍伏擊而死,同時死難者還有其子望之、其弟守忠等26。由此可窺見李氏將門一斑。李謙溥在宋初鎮守隰州,官至團練使。其長子允則歷鎮定高陽三路行營兵馬都監、知鎮州等,終寧州防禦使;其次子允正先後任鄜延及鎮定防區將官等,積官客省使、遙郡團練使。

宋初大將王全斌曾為征討後蜀之役的主帥。其諸子多為武職,其中審鈞曾任廣州兵馬鈐轄等。王審鈞之孫凱,在宋仁宗朝任馬軍副都指揮使等。王凱之孫詵,娶蜀國長公主,官至留後。

馬全義為宋初勇將。宋太宗時,其子知節以蔭補供奉官,年僅十八歲便奉命監彭州兵。在宋真宗朝,先任鄜延地區統軍官,後遷樞密副使和知樞密院事等要職,成為參與大政的武將最高代表。據王安石記載:馬知節死,其子洵美“終西京作坊使、英州刺史”;另一子之美,“終內殿承製、閣門祗候”。其孫輩十六人,其中“慶宗今為右班殿直,慶崇今為文思使、知恩州”,皆為武官。

綜上所述中,【曹彬將門】最為突出。曹彬是宋初有名的將領,是為“宋初四將”之一,滅南唐伐契丹,都是他帶領的主力。曹彬死後,他的後伐受到極大恩蔭。據李宗諤《曹武惠王彬行狀》記載:曹彬七子:璨、珝、瑋、玹、玘、珣及琮,惟有玘為文官,其餘六子皆為武臣。

而七子中,惟曹瑋最為優秀,曹彬曾說其子像他,宋真宗任命其為西北將領。“三都谷之戰”大敗吐蕃,使揚國威,將門更顯而精忠神武。後來曹彬後裔受蔭不斷。

宋太宗朝以後,不斷產生的將領隊伍,其後嗣因同樣獲得各方面的特權和機會,這就為其從軍為將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遂不斷孕育出新的將門之家。

從有關史料可以看出,在宋太宗朝至北宋末的將領家族中,不少都有繼世為將的情況,如楊業、王超、高瓊、範廷召、葛霸、呼延贊、丁罕、張凝、曹利用、馮守信、張耆、夏守恩、狄青、趙振、姚兕、種世衡、王珪、宋守約、劉仲武、苗授、和斌及劉延慶等等將家。像張凝在宋真宗朝至殿前都虞候,其子昭遠則先後出任鄜延路兵馬都鈐轄及步軍、馬軍都虞候等可謂兩世為三衙管軍;事蹟不顯的丁罕,在宋太宗及真宗朝曾任步軍都虞候。其子守德雖無明確官爵記載,但據史稱“能世其家”可知,當繼續從武為將。據王安石所書神道碑反映:馮守信至步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其子十三人中,雖多為下級武官,但也有至諸司副使者。宋仁宗朝大將劉平死後,其子季孫歷兩浙西路兵馬都監兼東南第三將等。而在他們中尤以楊業、王超、高瓊、姚兕及種世衡諸家為突出。

【楊家將】

抗遼名將【楊業】出身將門,入宋後任判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加雲州觀察使,雁門關大戰顯赫天下,遼遂稱為“楊無敵”。楊業戰死後,其子弟多遷補軍職。其中長子【楊延昭】在宋真宗朝又以河北守將聞名,歷知保州兼緣邊都巡檢使及高陽關副都部署等,加莫州防禦使。真宗贊稱曰“有遺父之風”,有抗遼中有赫赫戰功,遼稱為“六郎”,楊六郎之稱始傳。楊延昭之子【楊文廣】,曾追隨范仲淹於對夏前線,又“從狄青南征”。治平中,遷步軍都虞候。楊業一門為大將三世,是北宋將家中的傑出代表。

【姚家將門】

【姚兕】之父姚寶原為普通武將,戰死於定川砦之役。姚兕在宋神宗朝歷鄜延路總管等,累遷東上合門使、通州團練使。其弟麟,“亦有威名,關中號‘二姚’”。宋徽宗朝,姚麟遷至殿前都指揮使。姚兕之子雄、古,也是當時有名的邊將。其中姚雄“年十八即佐父征伐”,後至步軍副都指揮使,授節鉞。史稱:“熙河十八年間更十六帥,唯雄三至,凡六年”;姚古“亦以邊功,官累熙河經略”。靖康元年,勒兵勤王,為河東制置使。姚古之子平仲,早年在西北為將,靖康間以領兵夜劫金營失敗而被貶。從姚寶算起至姚平仲,姚氏將門在北宋中後期凡四世。

【種家軍】

【 種世衡】為宋仁宗朝御夏名將,其子古、諤、誼,“皆有將材,關中號曰‘三種’”。種古歷知鎮戎軍及環慶路鈐轄等;【種諤】歷鄜延副總管等,遷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種誼】歷熙河副將、知蘭州等,加保州團練使。在種氏第三代中,種樸歷知河州及安撫洮西沿邊公事等,後戰死;【种師道】“以蔭補三班奉職”,歷涇原都鈐轄及馬軍副都指揮使等。從童貫討伐燕京,為都統制。靖康時,歷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及河北、河東宣撫使等,一時成為軍中柱石;种師中至步軍及馬軍副都指揮使。靖康之難中,任河東路制置副使,戰死沙場。元人修史時指出:自種世衡後,種氏一門“至師道、師中已三世,號山西名將”。

此外,還有許多功臣將領,如御西夏平南亂的【狄青】,其三子共為供奉官,中【狄詠】為當時最美男子,世稱“人樣子”;又如熙河開邊滅青唐的王厚父子,等等。北宋一朝將門累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