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什麼派詩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09-24

王安石是什麼派詩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0-29 回答

1、簡述:

王安石的詩歌自成一體,被稱為“荊公體”。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2、拓展:

宋代最大的詩歌流派是黃庭堅倡導的“江西詩派”,強調“無一字無來處”,但是王安石不屬於這個流派。

另外,宋初還有“晚唐體”“西昆體”和“白體”,分別崇尚賈島姚合、李商隱和白居易。不過王安石也不在他們之列。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注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

王安石是什麼派詩人 公子世無雙 1級 2016-10-30 回答

豪放派

王安石是什麼派詩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0-29 回答

王安石是豪放派詩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佈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

王安石主張詩文“務為有補於世”,在他於慶曆年間登上詩壇時,宋詩關注現實、好發議論的特點已初步形成,這正符合王安石詩歌創作的要求,所以他很快成為慶曆詩歌革新後期的重要成員。王安石的詠史詩雖為詠史,實際上也往往針對現實而發。

王安石的詩歌創作以罷相退居江寧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詩歌雖然表明詩人並沒有忘懷政治,有著“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北陂杏花》)的倔犟風骨,但大體說來風格較前期內斂得多,往往寓悲壯於閒淡,體現出深婉不迫之趣,同時在形式上也日趨精緻工巧,尤以七絕著稱於世。王安石這些“雅麗精絕,脫去流俗”(黃庭堅語)的晚期詩歌被稱為“王荊公體”或“半山體”。

在從歐陽修主盟的慶曆詩壇到蘇軾主盟的元祐詩壇,王安石是其間起著過渡作用的重要詩人。慶曆詩壇初步形成的一些宋詩特色,在王安石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都在王安石的詩歌創作中有著精妙體現,並啟發了蘇軾和黃庭堅。尤其是王安石與黃庭堅所領導的江西詩派的關係,是宋詩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王安石對杜甫的推崇、在用字造語、對偶使事方面的技巧,以及瘦硬勁峭的格調風骨,都成為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先導。

王安石是什麼派詩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6-10-29 回答

王安石,生於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於元佑元年5月21日(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諡“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江西臨川縣鹽埠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鄧家巷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

[編輯本段]政治家王安石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籤書淮南(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今浙江寧波)事、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一度調開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調知常州事、提點江南東路刑獄公事,繼召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併,宋封建統治所面臨的危局是“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於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以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圖“逸豫”,不求改革,終於覆滅的事實為例,王安石對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見的緊迫感,大聲疾呼:“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於今日”,要求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不然,漢亡於黃巾,唐亡於黃巢的歷史必將重演,宋王朝也必將走上覆滅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臺執政。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份,同年輕的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