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四嶽是什麼意思? 急求~~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詩詞
  • 2021-10-11

史記中的四嶽是什麼意思? 急求~~ddhfgghjgwvw2014-09-06

關於史記中的“四嶽”,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的觀點,這是一個古文明研究專家的文章: 四嶽究竟是幾個人? 四嶽是一人還是多人?自古爭訟不已。《尚書·堯典》:“帝曰:‘諮四嶽……’”孔安國認為四嶽指羲和四子,而孔平仲和楊慎認為四嶽是指一人。下文敘述堯與四嶽對話,用“僉”,與《史記》“四嶽鹹薦虞舜”(《五帝本紀》)。“舜問四嶽曰……皆曰……”(《夏本紀》)一樣,都用了表示多數的詞,是說四嶽不止一人。 《國語·周語下》:“昔共工棄此道也……共工之從孫四嶽佐之……祚四嶽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此一王四伯……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四嶽是共工的從孫,封國為一個,則四嶽為一人。可下文又稱“一王四伯”,一、四對舉,使我們相信四嶽為四人。 《尚書·堯典》:“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十有一月朔巡守,至於北嶽……”舜時已有到四嶽巡守的制度。這是四方、四時觀念的反映,與羲和在四方觀測四時的理論一致。四嶽的事實已經存在,那麼四嶽可以指四個人。《山海經·大荒西經》:“南嶽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壽麻;壽麻正立無景,疾呼無響。爰有大暑,不可以往。”南嶽指人(國族)。壽麻之國的地理位置應在赤道一帶,因為那裡“正立無影”,“有大暑”,北迴歸線上夏至日能達到“正立無影”,但並沒有熱到“不可以往”。《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嶽,西嶽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氐羌合姓。”伯夷父為顓頊師,可知西嶽作為人名(族名)出現很早。有這二例,說四嶽為四人(諸侯或族名)是可以成立的。 《尚書·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內有百揆、四嶽,外有州牧、侯伯。”堯舜時期已有百官,但百揆不是百人,而是一人。《注》:“禹登百揆之任,舍司空之職。”同理,四嶽也只能是一人——四方諸侯之長。《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姜,太嶽之後也。”《隱公二二一年》:“許,太嶽之胤也。”《國語·周語下》則說是四後之後。這裡的四嶽是官職,與因四座高山得名的人(國族)無涉。太嶽與四嶽當中,有一個是形近造成的訛誤。《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至今在本地敬拜的姜太公,留在靜海的民俗、地名、故事非常多,姜、尚、呂三姓自稱太公之後,有子牙河,子牙鎮及村,西釣臺、小釣臺相傳為太公垂釣處。太公的祖先不是名字叫四嶽,而是擔任的官職叫四嶽。江林昌先生說四嶽封於申、呂,地在嵩山。後代遷移,商朝時在陝西,周代又回到嵩山。太公望是“東海上人”,是渤海岸邊或黃海岸邊,已與商代申、呂之地相距很遠了。既有“子牙”地名,又有後裔聚於一地,全國再找不出第二處可與靜海相比。因此,太公生活在沿海一帶。有關傳說在其後裔代代相傳,是可信的。 文獻中職為四嶽的這位共工之從孫,只是歷任四嶽中的一位。但被人們紀念的就是這一位。《尚書》和《史記》都把他看成是四個人,誤導了古今學人。 關於四嶽和太嶽,四嶽與太嶽為同一人,徐旭生先生認為太嶽即嵩山,古代文獻無證據。太嶽指山西霍縣東南的霍山,距共工之地(商周有龔、共國)不遠。雷首山,又名中條山、厲山、薄山等,今在山西垣曲縣。共水源於此山(《山海經·中山經》)。鯀身死,其封地崇——嵩山封給了四嶽,禹改封在陽翟,今為河南禹州。 四嶽姓姜,是從炎帝經共工傳下來的,賜姓只是走形式,不用賜他也姓姜。如果認準了關於四嶽被賜姓的記載,斷言比四嶽早時無姜姓,就有問題了。《山海經·大荒東經》:“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郭注:“……裸國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黑齒國在中美洲,少昊後裔,姜姓,是由於少昊族與炎帝族聯姻的結果。今天在印第安人中是否還有姜姓?值得調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