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待幼兒的 告狀行為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09-10

如何對待幼兒的 告狀行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4-13 回答

最低0。27元/天開通百度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檢視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龍源期刊網

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可以發幼兒告狀行為發生頻繁,他們告狀的頻率遠遠高於我們的想象。在幼兒教學中,教師科學、合理的處理好幼兒的各種行為有利於幼兒身心的發展,為未來的幼兒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然而許多教師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教育,由於教師的時間、精力有限使得教師消極的應對幼兒告狀,對待幼兒的態度較差。所以希望瞭解幼兒為什麼會告狀?幼兒告狀的動機是什麼?教師的應對現狀是怎樣?從而探尋出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使得幼兒伴隨著良好的行為打下人生的良好基礎。

一、幼兒告狀行為的型別

1。幼兒“求助”型告狀

這是幼兒為了求得教師解決糾紛或請求保護而產生的告狀行為。它在幼兒的告狀行為中佔有很大比例。在幼兒園集體活動中,幼兒之間可能會出現爭搶玩具、意見不合、以強凌弱等現象的糾紛,當這些糾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一方或雙方就會告訴老師,以求得教師的公正裁決或給以保護。

2。幼兒“表現”型告狀

這是幼兒為了讓老師多關注自己的表現而產生的告狀行為。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往往透過告其他幼兒的狀來突顯自己,從而讓老師來多關注自己,表揚自己,進而得到自己心裡的滿足。

3。幼兒“檢舉”型告狀

這是幼兒為打抱不平或維護紀律而產生的告狀行為。

如何對待幼兒的 告狀行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4-14 回答

幼兒的告狀,是指幼兒在他們自己認為受到同伴侵犯或發現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起的一種互動行為。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告狀是一種發生次數很頻繁的現象,它花費了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據一些調查資料顯示:幼兒園中每天約有60%的幼兒向老師告狀,有的每人每天告狀次數達5次之多,以請求幫助為主。幼兒告狀如此頻繁,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幼兒之間、幼兒與教師之間的關係,並會對幼兒的性格和品質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教師如何處理幼兒告狀行為就顯得至關重要。 首先,教師應瞭解幼兒告狀的動機和目的,區別對待。1。 教師在處理幼兒因糾紛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時,必須先了解糾紛的原因,經過調解加以解決,而對那些持強凌弱的幼兒加以批評,對被欺負者給以安慰和保護。2。 在為打包不平而發生告狀行為的處理時,教師應問明情況後,對那些敢於制止、揭發別人不良行為的幼兒給予表揚和鼓勵,要求其他幼兒向其學習,並向全體幼兒指出欺負別人的行為是錯誤的。3。 在處理為引起別人注意、希望承認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時,教師首先肯定他的良好表現,鼓勵其繼續保持,但也要防止某些幼兒為尋求表揚而出現謊報、誤報、亂告狀的不良行為,避免幼兒不良心理的產生。4。 在處理因嫉妒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時,教師應引導幼兒看到別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不借助別人來評價自己,不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而是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同伴們的榜樣。5。 對因報復別人或為討好老師而產生的告狀行為時,要對其進行認真的教育,讓幼兒明白對人要以 誠相待、友好相處,不窺探他人秘密,做一個正直的人。 其次,教師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培養幼兒處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質,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1。 可組織幼兒看動畫片、聽故事、看電影等,有目的地引導幼兒評價其中人物的行為,從而豐富幼兒是非的感性經驗,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減少幼兒的不良行為。2。 可組織幼兒透過談話等形式,講一些幼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幼兒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從而提高幼兒處事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進而減少幼兒的告狀行為。 總之,幼兒的告狀看來事小,其實跟幼兒的心理發展關係很大,幼兒教師作為幼兒的啟蒙者,在對待幼兒的告狀行為時,切莫等閒視之。事時上,只要我們教育引導得當,它還能幫助我們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活動情況和心理需要,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從而使我們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顯著。

如何對待幼兒的 告狀行為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7-04-14 回答

摘要:幼兒的告狀行為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非常常見,教師如何正確的處理關係著幼兒今後的發展,因此必須謹慎。每個幼兒都有起個性特點,教師應多給予心靈的支援與愛護。本文闡述了幼兒告狀的型別、表現及原因,針對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幼兒告狀行為處理方面存在的誤區,給出筆者自己的建議。關鍵詞:正確對待 幼兒 告狀行為一、告狀的涵義與幼兒的實際交往中,幼兒的告狀行為很常見,集中年齡為三至四歲。隨著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關注,對待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孩子愛告狀,是讓幼兒教師為之頭疼的一個問題。那麼,到底什麼是幼兒告狀?研究表明:幼兒的告狀就是幼兒由於受同伴侵犯或發現同伴某種行為不符合集體規則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師的言語行為。 二、幼兒告狀的特點及原因(一)告狀的特點1、幼兒告狀的內容從直接與個人有關的內容逐步發展到同伴與同伴間的內容;告狀的動機從受了欺負需要教師保護,逐步發展到關心同伴需要教師幫助解決;其要求解決的強度也是由個人→同伴→同伴與同伴之間。2、告狀與幼兒的認知發展、道德判斷力、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能掌握一定的行為規則,善於觀察,關心周圍事物的幼兒,易向老師告狀。由於幼兒的道德判斷受自身以外的價值標準支配,具有客觀的性質,是一種他律水平的道德,對於什麼是是非、好壞和善惡還不能獨立地進行判斷,帶有明顯的直觀、具體和膚淺的特點,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識也是比較貧乏的。所以,對父母和教師就有很大的依賴性。為此,年齡越小,告狀的頻率就越高。3、幼兒的告狀與其年齡特點有關。小班幼兒處在自我中心階段,告狀的內容多屬於自身利益有關的,要求解決的強度高。中班幼兒開始轉向注意同伴的行為規範。大班幼兒則更多地關心同伴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關係。 由於年齡小,心理簡單,心理有了什麼思想、情感馬上就會表現出來,行動也特別容易外露;不像年齡較大的孩子,心理比較複雜,善於掩飾自己的思想。所以,往往由於一點具體的小事,就極易引起他們的矛盾、糾紛,甚至動起手來,矛盾多、糾紛多,當然“告狀”的也就多了。4、幼兒告狀與幼兒的個性有關。 個性活潑開朗、外向,善於交往的幼兒告狀的次數多,且屬“檢舉型”,個性內向、膽怯的幼兒則很少告狀,且屬“保護型”。(二)告狀的原因本人認為孩子的告狀不完全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告狀的背後能反映出孩子許多的心理現象,作為教師必須真正讀懂孩子告狀的“資訊內涵”,並做出正確的處理反應。本人認為孩子告狀一般是處於以下幾種原因:1、直接原因(1)直接誘發“告狀”事件的原因:①幼兒自身受到侵犯,希望透過告訴家長得到同情和保護。②班級規則或榮譽受到損毀。③某些事情觸動了幼兒的嫉妒心和同情心。(2)幼兒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兒的自我防禦本能。②幼兒有希望他人認可的心理需要。③缺乏交往技巧。④判斷力較差,依賴性較強。(3)對別人的行動產生了誤解如:相互間玩遊戲時,由於對方不慎而造成的無意傷害。也有一類屬“惡人先告狀”,自己欺負了別人,企圖透過告狀得到父母和老師的庇護。2、間接原因:(1)普遍缺乏對幼兒獨立意識。(2)過分關注或誇大幼兒的情緒體驗。三、幼兒告狀的誤區在幼兒之間的交往中,當幼兒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時,許多幼兒就會選擇到幼兒園裡的最高法官——教師處告狀。這種告狀是幼兒心中有不滿而採取的外顯情緒的行為反應,如果能得到教師的認真受理,這必能讓幼兒消消氣,甚至是出出氣,這對其心理健康發展是有益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待幼兒告狀存在以下不正確的處理方式。1、不予理睬有的老師認為幼兒的告狀都是無理取鬧,你越理會就會告的次數越多,最好不理睬。有的老師只要幼兒一告狀,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都會表現出不耐煩,還沒等幼兒表達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會看”等等來回答或不問青紅皂白的就責怪幼兒。2、應付式還有的老師遇到幼兒告狀時,慣以“哦”、“我知道了”、點點頭等方式來應付幼兒,說後並沒有具體的處理方式。3、一味的鼓勵有的老師認為,幼兒的告狀是一件好事,是幼兒道德感發展的表現,值得鼓勵。因此,老師只要有幼兒來告狀,第一反應就是對幼兒表揚一翻,長此以往就養成了幼兒愛告狀的習慣。4、一味斥責有的老師為了不要讓幼兒養成愛告狀的習慣,就採取另一種極端的處理方式——斥責,不管有沒有理,先責備一頓在說。在幼兒園中,經常會聽到孩子“打小報告”的聲音:“老師,老師,陽陽打我了。”“老師,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點心。”對於這種告狀的現象出現的次數十分頻繁。如何正確對待這種現象,根據幼兒心理需求、認知水平來正確教育,是幼兒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課題。我們透過對某園中、大班一個月內的調查內容加以記錄表明:平均每天每班有60%的幼兒向老師告狀,有的幼兒每人每天告狀次數高達5次之多,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視。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愛告狀呢?告狀又有哪些特點呢?四、幼兒告狀的型別及教師正確的處理方法(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