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產生於什麼時期?表現什麼樣的意境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09-19

《流水》產生於什麼時期?表現什麼樣的意境ICCIVV 2016-09-06

古曲流水

譜本:也是最早見於朱權的《神奇秘譜》。但是現時彈《流水》的都是用的張孔山的《流水》。張孔山的《流水》,僅見於一個刻本的《天聞閣琴譜》(1867),但是四川華陽顧玉成(1808一1876)所傳的張孔山《流水》傳鈔本卻不很同。1850左右張孔山傳於武漢的譜本又不同。

曲情:朱權序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謹按:《高山》、《流水》兩曲從明初以來,又有演變,朱權(神奇秘譜》寫在前半部稱為《太古神品》的一類中,《高山》短些,《流水》長些,都不分段,證明他是暗示他所輯的是唐代的曲譜,指法也確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跡。在明中葉徽藩的《風宣玄品》中(1539),這兩曲依然前短後長不分段,但指法改動了。到明中葉以後,楊表正《琴譜真傳》(1585)的《高山》是四段,《流水》是八段(他加了旁註詞),這時在宮廷中供奉的《高山》也是四段,《流水》也是八段(據《藏春塢琴譜》1620),都和朱權所說宋代的分法相符。但是和楊表正譜距離只有十五年,在同一地點南京出版的楊掄《伯牙心法》(1600)卻把《高山》變成六段了。到了尹曄的《徽言秘旨》(1647,但他在萬曆間約1600左右就已有名於琴壇)又把《高山》分成八段了。從此以後,所有清代各譜的《高山》都是八段。

從楊表正時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張孔山的《流水》中,卻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九段(參看《高山》條)。所加的一段,即張譜的第六段,是用所謂“七十二滾拂”的技巧盡情模擬泉滴水流的聲音的。《天聞閣譜》專為這些滾拂和滾拂中的和音定了些新指法,但很費解。張自己在《天聞閣譜》中寫了一篇小識說:“餘幼師琴於馮彤雲先生,手授口傳。所習各操尚易精熟,獨此曲最難。且諸譜所收《流水》雖然各別,其實大同小異,唯此操之六段迥相懸絕。餘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我們還沒有馮彤雲的材料,但可以從此看出張孔山《流水》必另有傳本。顧玉成本對於這一段用的是傳統的滾拂另加旁註,反而不十分費解。顧氏譜在模擬水流裡的旋律性較強,《天聞閣譜》模擬水聲較切。

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的尋找外星人的太空船,就選有用中國的古琴曲《流水》製成的金唱片,演奏者:管平湖,演奏用琴便是這張被稱為明代第一琴的曠世寶琴寧王琴——飛瀑連珠。

《流水》產生於什麼時期?表現什麼樣的意境th137456 2016-09-07

全曲模仿自然界中的高山和流水。然而卻能涕煩解憂。文學理論認為“虛靜”是藝術創作的起始狀態。也就是說沒有達到“虛靜”的精神狀態,就無法進行真正的藝術創作。這不僅是指文學創作,而且可以推及到所有的文藝創作。只有真正進入到一個虛靜的精神狀態才會有意境的產生。中國古代傳統美學也有“澄懷味象”的理論。只有先“澄懷”才能做到“味象”。也就是說先要“虛靜”然後才能體悟到“象”。然而彈箏要達到產生意境,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這需要長期的藝術思維的培養和練習。要想享受藝術的美首先要徹悟藝術的真諦。

《高山流水》前半部分描寫高山,後半部分描寫流水。高山部分重複使用兩個八度大撮的指法,使高山渾厚的特點充分地凸顯出來,使人產生了一種敬畏之心。同時也使人感覺到山的“靜、冷、峻”的特點。而後的流水部分重複相繼使用抹託的指法表現流水。這一部分的關鍵是要彈出流水的層次感。即要分清流水的急緩、強弱。《高山流水》的流水主要是表現高山幽谷中的溪流和滴水。因此滲透出絲絲寒意沁入彈箏、聽箏者的心肺。只有這樣才能令人產生藝術的聯想,產生意境。兩部分是相互依存的,高山有了流水才顯得靈秀。流水以高山為依託才顯出骨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