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診斷學 震顫的名詞解釋

  •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曲藝
  • 2021-09-22

. 診斷學 震顫的名詞解釋 匿名使用者 1級 2010-07-02 回答

節律性,交替性擺動動作,由肌肉收縮與鬆弛的重複性型式所造成。

. 診斷學 震顫的名詞解釋 Cinderella 1級 2010-07-02 回答

帕金森病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又稱震顫麻痺,以震顫、肌強直及運動減少為主要臨床特徵。西藥及手術治療雖有一定的療效,但效果不易鞏固,且常因副作用而被迫中止治療。近年來,中醫中藥及針灸治療,已取得較好療效,且無副作用,病例報道已由個案向大宗病例的臨床小結資料轉化,在理論認識上逐漸深化,並開展了實驗研究

關於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早在《黃帝內經》中即有描述。《內經》稱震顫為“掉”和“振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震顫的樣子。強直在《內經》中歸屬“痙”的範疇,有因風或因溼的區別,《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痙項強,皆屬於溼。”而隨意運動障礙被稱為拘攣。《靈樞經脈篇》曰:“手少陽之別,……,病實則肘攣”。《靈樞邪客篇》指出“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也。”後世醫家在《內經》的基礎上,對本病的認識也日趨深刻,六朝《華氏中藏經》、隋朝的《諸病源候論》以及唐代《千金要方》均對筋脈拘急、行動遲緩和步態障礙的臨床症狀及病機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這些均與現代帕金森病相似。著名醫家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一例震顫麻痺患者,從病情變化和治療經過均具有典型的pd病特徵。明朝孫一奎《赤水玄珠》首次把以震顫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統一命名為顫振症,強調顫振不能隨意控制,指出“顫振者,人病手足搖動,如抖擻之狀,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

中醫學者綜觀歷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結合現代中醫對本病的研究,認為本病是風邪作崇形成,“風氣內動”是病機關鍵。“中年後乃有之,老年尤多”是潛在的病因。腎虛是本病的基礎,而發病部位在腦。腎藏精,主骨生髓通腦,腎精虧虛髓少,脾虛不能榮腦,腦髓失養而致變性,筋脈失濡而致顫動,肌肉攣急而致強直,遂成病矣。王氏認為本病“病機複雜,本虛標實,本虛為發病基礎,病為難治,死血頑疾,實邪難去,標實為發病依據;虛風觸動,挾瘀挾痰,內風為發病動因”,提出“平肝熄風,活血化瘀,扶正培本,緩和其功”的治療原則。隨著病因病機認識上的深化和臨床上治療本病的進展,大體可將本病的治療歸納為熄風止痙、化痰通絡、活血化瘀、平肝潛陽、養血柔肝、補腎溫陽諸法

田豐主任採用“鎮靜止顫湯”治療,透過滋補肝腎陰精,恢復陰陽平衡,得到散風消顫,恢復其功能,有效清理血管,促進血液迴圈,故從更本上消除震顫預防復發。      諮詢qq:1876723852

Top